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莉 《发展》2009,(10):154-155
20世纪中叶,意外发现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稀世珍宝——铜奔马,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高超的奇妙构思引起世人瞩目,成为世界造型艺术皇冠上一颗璀璨明珠。1984年铜奔马被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旅游图形标志,同年河西走廊名城武威市将其作为城市标志。铜奔马以开放和雄伟的姿态,以丝绸之路“友好使者”的形象迎来了五洲四海的宾客。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铜奔马形象的出现更使其影响得到扩大。铜奔马为甘肃、为中国西部、为古老而又开放的中国赢得了声誉。  相似文献   

2.
郑本法 《开发研究》2007,(6):127-129
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武威市的旅游资源特别丰富、极其珍贵.尤其是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铜奔马出土地的武威享有“天马之都“的盛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武威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其对旅游资源的拥有极不相称.作者建议在武威选址创建“天马苑“,使之成为武威旅游的王牌景区,与“天马之都“相匹配.  相似文献   

3.
武威作为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铜奔马的故乡 ,早已名扬海内外。然而武威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应有的地位尚不相称。本文在武威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的基础上 ,系统评价武威市旅游业发展的潜力 ,探讨新世纪西部开发中该区旅游业发展的定位 ,寻求旅游标志故乡旅游业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4.
李桂华 《发展》2003,(5):72-74
甘肃武威古称凉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国家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武威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期间凉州葡萄及葡萄酒即名扬天下,成为历朝贡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面对我国白酒市场的日趋饱和和消费者逐渐趋于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以及国际市场对葡萄酒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武威葡萄产业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得到了较快发展,显示出美好的发展前景。发展葡萄产业的优势条件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良好的葡萄品质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位于东经101°34'-104°43',北纬36°46'-38°09',葡萄种植区主要分…  相似文献   

5.
《发展》2014,(9):F0002-F0002
孙寿龄先生,甘肃武威凉州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著名西夏文化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史金波先生撰文称:“孙寿龄先生于发掘、整理、研究、报道武威出土的西夏文泥活字版《维摩诘所说经》贡献最大,先生乃近代西夏文泥活字第一人也。”  相似文献   

6.
刘广增 《发展》2000,(8):22-23
甘肃武威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武威酒厂)是甘肃省内建厂早、规模大、信誉高的国有大型轻工骨干企业,是国家首批确认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甘肃省一级企业。始建于1953年,座落在历史化名城、历代酿酒圣地、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武威市。占地面积1.2亿平方米,拥有资产3亿元,现有职工1500多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多人。年生产能力白酒达10000吨,保健露酒500吨,  相似文献   

7.
孙寿岭 《发展》2011,(11):67-68
西夏时武威的陶瓷制造业非常发达。在距武威市城南25公里的古城乡上古城包括现在的上古、八五、上河三村,就是当时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以下简称古城瓷窑)。宋代,武威由西夏统治。这个时期是中国陶瓷业的创新、发展、繁荣时期。和西夏邻近的国家辽、  相似文献   

8.
李卓琳 《发展》2003,(6):38-39
说到旅游,人们会想到“铜奔马”,因为它是中国旅游的标志。而甘肃又是“铜奔马”的故乡,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甘肃的强项。事实上,甘肃旅游的排名这些年节节后退,一直在全国最后几位徘徊。是“奔马”的魅力已经消衰,抑或这匹“老马”已经不能承载人们太多的期望?独一无二的敦煌莫高窟、贯穿全境的丝绸之路、中国旅游标志“天马”的故乡……甘肃这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能叫得响的“重量级”旅游资源为数不少。以丝路文化、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三国文化、长城文化、民族风情独特的自然风光等为主要内涵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  相似文献   

9.
林娜 《中国西部》2015,(3):58-65
<正>张掖,地处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自古以来有"甘州"之称,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张掖,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以及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到张掖旅游,您便会领略到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观光胜地,如:月氏黑水国遗址、长城烽燧、唐代五松园遗址、西夏大佛寺、临松山马蹄石窟等。但到张掖旅游,您最不能不去的景点就是闻名遐迩的七彩丹霞山自然风景区。这里的景点仿佛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武威市是西夏王国的陪都,神秘消失的西夏王国,在这块地方上留下了无数难解的谜团。6月下旬,我们走进武威探寻隐藏在这里的西夏往事。  相似文献   

11.
《西部论丛》2005,(11):36-37
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惟一产地”,素有“银武威”之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  相似文献   

12.
《开放导报》2005,(4):i0017-i0019
西夏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但统治者重视发展本国经济,农牧并举,尤其是对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的农田水利开发,不仅具有相当的规模,而且还有比较系统完善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诸如春开渠事、修渠草料的征集、开渠役夫的调发以及水利管理体制等。西夏大力开发农田水利,不仅使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客观上也为西北农田水利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西夏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继承前人、尊重客观、因地制宜的积极因素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3.
孙寿岭 《发展》2011,(9):44-45
近些年来,对灭绝了的西夏历史文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视野不断扩大,成果层出不穷,探索挖掘了不少新内容,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论述文章。但有的领域还是一片“处女地”。如西夏时的酿酒业,特别是西凉府(武威)的酿酒业,尚未被“开垦”。不少专家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14.
满宏民  刘忠 《发展》2011,(9):162-163
为弘扬西夏文化,拓展西夏学研究领域.使西夏学深入发展,提升武酒文化品牌,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武酒集团主办的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于2011年8月17日至21日在武威举行。  相似文献   

15.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爬梳有关史籍和考古资料,对于西夏统治河西走廊近200年来的开发经济状况做了较系统的探讨,文章着重论述了西夏在河西行政军事建置的设立、劳动力资源的移增,水利建设的兴盛、耕地的垦辟、先进农具的使用,农业开发的成效及其评价,以及畜牧业的发展等方面问题,以尽量复原其历史面貌,并对于今天正实施的西大开发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对一枚西夏官印的研究入手,探索了西夏文字的起源及特征,探讨了西夏官印的形制、特色及历史作用。西夏文字及官印充分反映西夏政治经济的繁荣和军事力量的强大,是西夏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7.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雇工契是目前所知11—13世纪唯一的一件雇工契,其发现填补了这一时期的雇工契空白,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本文将此件契约中的草书识读为楷书,并译成汉文,同时对其内容进行诠释,做出初步研究。契约中的雇工属西夏主体民族党项族,系由畜牧业转成农业的民族。西夏文雇工契约在形式和内涵上都继承了中国的契约传统,反映出西夏时期雇工情况,披露出很多与雇工相关的经济细节,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西夏农业经济的部分运行特点,由此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农业的一些基本面貌。该契约同时显示出内容和形式趋于简化,雇主与雇工有明显的主从关系,雇工报酬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等特点,这可能与西夏晚期社会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18.
王其英 《发展》2011,(3):66-67
西夏(1038~1227)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范围大约是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内蒙古、青海、新疆部分地区。党项族原是羌族的一支,在民族的纷争中历经磨难,唐末五代时在西北崛起。公元1003年,党项族攻占凉州,并于1036年正式建立了政权机构——西凉府,凉州自此成为西夏王国的辅郡,1227年被蒙古所灭,长达200多年。期间,西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西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夏文字则是西夏文化中最为耀眼的明珠。自清代以来,凉州先后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珍贵文物,其中有的保存完整,作为国宝,闻名中外;有的为国内首次发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邑人张澍从19世纪初就致力于西夏学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凉州大量西夏文物的出土及一些早期的学术成果,为研究西夏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西夏碑即"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也称感应塔碑)。清嘉庆九年(1804)著名学者张澍在武威大云寺(张澍误记为清应寺)内发现,并首次认定为西夏文碑刻,比中外其他学者正式接触并认识西夏文要早近一个世纪。碑通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首呈半圆形;碑正面是28行、每行65字、总数达1820字的西夏文楷书,背面是与之相对照的汉文楷书;两边阴刻对称的伎乐舞女,吸收了敦煌飞天舞女的艺术特点,造型优美;碑身的两边呈刹角,边上刻忍冬纹。由于西夏文已被人们遗忘,无法辨认,当时被称为"天书"。到1908年我国黑城遗址发现西夏文字典《蕃汉合时掌中珠》后,才知道了它的构造、文字和字意。  相似文献   

19.
《开放导报》2005,(4):i0014-i0016
西夏的佛教术语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和两种不同的借用方式:表由成语的词一般采用意译,来自汉语的词一般采用音译。这两套术语中有一些已经进入了西夏人的日常生活,成了西夏词汇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西夏历史上各外来源流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吐蕃的藏传佛教和中原王朝的汉文化。而儒学作为汉文化的核心.在这一时期深刻地影响了西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西夏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西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但是.也不应过于抬高西夏儒学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