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族产是宗族的物质基础。清代江西族产的主要类项是族田。清代江西族产主要来源于族众捐赠、族众摊派、族产生息,具有大众性、平民性的特点。由于族产来源的大众性,平民性,族产普遍贫弱。又由于族产来源的大众性、平民性、族产数量的贫弱性、族产的管理、经营有一定的民主性、功利性。族产的使用上遵循先满足祭祖、修祠等“尊祖”性活动,然后考虑“收族”性活动。族产是宗族组织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降,清水江流域的土司宗族,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建构过程。清水江流域锦屏亮司留存的碑刻和多次编修的龙氏族谱均显示,龙氏家族在迁移与定居亮司的过程中,通过祠堂修建、族谱编修逐渐开始其宗族化运动。通过对这一宗族建构过程的细节分析发现,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发展,主要基于地方宗族自身的努力,这一发展过程既反映了清水江流域宗族建构的类型,也显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建构历程。  相似文献   

3.
陈夏晗 《开放时代》2015,(3):125-138
宗族和同姓团体是中国汉族社会常见的父系亲族组织。严格定义的宗族是一典型的以父系血缘为主线的血缘继嗣群。然而,在传统汉族社会,一些宗族组织为了扩大其自身的力量和规模,单纯靠血缘的延续和继承很难达到目的,经常利用同姓,通过祭祀远祖建立联盟,因此产生了由复数的同姓宗族构成的虚拟血缘的同姓团体。宗族和同姓团体这两种类型的父系亲族组织在闽南地区都存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闽南同姓团体所做的一系列田野调查研究,对当代闽南同姓团体的组织结构、社会功能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进行研究,指出当代闽南同姓团体活跃的原因,不仅是宗族的地缘性利益趋同,也是市场经济发展下商人经济利益趋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钱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组织,根据徽州文书和族谱资料,可以发现钱会在乡族社会和事业经营中发挥着融资和互助的双重功能,对个人和宗族的资金需求,提供了一种灵活、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宗族和同姓团体是中国汉族社会常见的父系亲族组织.严格定义的宗族是一典型的以父系血缘为主线的血缘继嗣群.然而,在传统汉族社会,一些宗族组织为了扩大其自身的力量和规模,单纯靠血缘的延续和继承很难达到目的,经常利用同姓,通过祭祀远祖建立联盟,因此产生了由复数的同姓宗族构成的虚拟血缘的同姓团体.宗族和同姓团体这两种类型的父系亲族组织在闽南地区都存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对闽南同姓团体所做的一系列田野调查研究,对当代闽南同姓团体的组织结构、社会功能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进行研究,指出当代闽南同姓团体活跃的原因,不仅是宗族的地缘性利益趋同,也是市场经济发展下商人经济利益趋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一) 虽然中国的宗族社会由来已久,甚至可以上溯到父系时代,但是清代的宗族制度,却是在宋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由于宋代具备了许多特殊的社会条件,使得由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宗族组织,不是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世家大族为特色的宗族制度,或更远古的“宗法制度”的恢复,而是在新概念上的再建。它的社会基础已不是世家大族,而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基层群体。维持宗族制度的  相似文献   

7.
在考察了虚假集体的含义、形式和阶段后,探讨了真实集体存在的经济、政治、意识条件,以给予当前中国农民组织应有的定位.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我国,宗族家族势力和宗族家庭观念在广大农村仍然持续顽强影响的条件下,农民的组织形式只能是血缘向物缘的过渡,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的"普照之光"的照耀下,新的农民组织形式从血缘组织向物缘组织的过渡并朝着自由人联合体方向前进,因而新的组织将具有血缘性、物缘性和向自由人联合体发展方向发展等多种属性,且新集体的出现具有客观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在考察了虚假集体的含义、形式和阶段后,探讨了真实集体存在的经济、政治、意识条件,以给予当前中国农民组织应有的定位。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我国,宗族家族势力和宗族家庭观念在广大农村仍然持续顽强影响的条件下,农民的组织形式只能是血缘向物缘的过渡,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的“普照之光”的照耀下,新的农民组织形式从血缘组织向物缘组织的过渡并朝着自由人联合体方向前进,因而新的组织将具有血缘性、物缘性和向自由人联合体发展方向发展等多种属性,且新集体的出现具有客观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常为今人称为“庄园”的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例证 ,实际上只是一般的封建大地产 ,它们都不是最基本的、独立的生产和经营单位 ,也没有什么独特的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 ,因而不具有“封建庄园”的基本特征 ,与其时大量存在的一般的封建大地产 ,也并无区别。“闭门为市”的生产方式不大可能 ;大地产的所有者未见“族长”迹象 ,且并非都是世家大族 ;居住关系也不是以“庄园”为范围的“聚族而居” ;封建大地产上的生产者佃客、部曲等也未必都是族众。“庄园与家族二位一体”的看法并无事实根据 ,所谓“庄园”也不具有“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形态结构的重要特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整个宗族的有组织的聚族活动尚不多见的原因或即在于还未形成宗族共有的族产。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所发挥的族内控制功能有日益强化的趋势。主要体现为第一,通过祠堂祭祀仪式的举行及相关祭祀制度的执行,以融洽宗盟、收拢人心、增强宗族凝聚力,进而实现尊祖敬宗、合族收族、控制族人的目的;第二,通过祠堂为舞台进行族内教化和普法宣传活动,实施宗族内部控制;第三,通过祠堂执法实施对族人的硬性控制;第四,族内纠纷调解、统一族人意志以按时缴纳赋税、族内赈济等其他控制功能的实施也多以祠堂为中心,在祠堂内进行;第五,围绕宗族祠堂管理进行族内控制。以社会控制为视角研究徽州宗族祠堂及其功能,可能是深化对徽州宗族所扮演的社会管理者角色认识的新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元吉祠祀业是湘乡曾氏宗族经济的重要构成。本文根据《元吉公祠契簿》 ,分析元吉祠祀业的扩充 ,认为这与曾国藩发迹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族谱修撰中的攀附和炫耀基本被学界视为普遍现象,但正是这种共识,降低了其被重视的程度,进而湮没了对于粉饰背后不同宗族在建构与策略选择上的认识,而这些正是对一个宗族形成全面且深刻了解的重要面相。在《诗山凤坡梁氏宗谱》中,充斥着对南宋丞相梁克家的凸显,这种粉饰的背后,是基于梁叶构怨所带来的近一百多年的外族威胁,使得梁氏与官方有着较多的接触,进而影响到整个宗族在家族策略上,更注重在科举功名上取得的成绩。这一粉饰背后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宗族建构与家族策略选择,也体现出了在闽南乡族自治化趋势下,国家政权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福建合同式宗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以后福建的合同式宗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继承式宗族;二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依附式宗族;三是以互利关系为基础的合同式宗族。从继承式宗族向依附式宗族和合同式宗族演变,是宋以后福建宗族组织的基本发展趋势。福建大陆地区的合同式宗族,大多形成于明清之际,清中叶以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本文着重探讨清代福建合同式宗族的发展原因,并分析其结构及功能。 合同式宗族的形成,有各种不同的契机。一般说来,如果继承式宗族及依附式宗族不能满足族人的某些共同需求。那就有可能导致合同式宗族的形式。试见浦城县《占氏族谱》的《襄置清明祀产记》: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从传统的组织形式中发育出符合现代民主政治需求的新型农民组织。在聚族而居的农村,宗族组织高度地渗入在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立足于宗族在农村的复兴这一基本事实,从宗族与村委会的可并存互补性,宗族文化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意义"以及应重视对内生民间组织力量的发掘与培育三个方面,探讨了宗族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代闽台地区一直是清朝着力实行族正制的地方,泉州、漳州与台湾的基层社会不断推行族正制,族正在这些地区长期存在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清代闽台地区的族正制与治理械斗而变异的联庄制度结合在一起,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的秩序。但是与总理、庄正可以得官府颁发的戳记相比,族正则属于不须给与戳记的民间组织。但由于族正的选立也经过官府认可,使得族正既受官府监督控制又缺乏官方色彩。从清前期到近代,清朝族正制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成熟的做法,这就是既监控宗族又防止族正借官府权威而控制宗族,并使宗族进一步组织化。  相似文献   

16.
宗族又称家族,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利益群体.村落里的宗族势力一直以来是中国农村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质,作为乡村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是不容忽视的,也不容以强力加以改变的;作为一种客观现实,它需要得到尊重.  相似文献   

17.
徽州现存大量的宗族“族会”文书中 ,有许多关于其会社产业的处置文书 ,从其产业的处置过程、交易方式及族会产业经营状况等方面的记载 ,大体上可以看出传统中国农村中宗族会社组织的产业经营活动及其经营性质、产业走向 ,已具备近代企业经营的要素。正因为如此 ,对于徽州契约文书中“族会”产权关系问题的研究 ,对于今天深入认识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解体、转型过程中会社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与“法”的关系诸问题 ,提供了较为翔实的依据。本文从产权关系形成的“法”的角度 ,重点分析宗族族会产权关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制度 ,并集中讨论不同族会产业的处置程序和基本制度及由之而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祠堂数量和祠田规模看,近代①苏南祠田分布由西部向中部递减,再向东部稍增;从义庄数量和义田规模看,义田在西部几乎缺失,而中部成为最密集区,由此向东部递减.结合土改调查得到的区域族田数量进行综合考察,近代苏南族田分布总体呈现从西部的祠田独占区向中部的义田为主区、东部的祠田为主区递减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合讨论了村干部和宗族组织对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且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理论分析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农地产权配置和流转交易市场现实约束条件下,村干部和宗族组织作为村庄权威,均对农地流转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以经商能人为代表的村干部对农户家庭农地有偿流转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宗族组织为维持组织网络结构稳定,对农地无偿流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有偿流转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村干部和宗族组织显著抑制了农地撂荒现象的发生。本文的发现对理解村干部和宗族组织在农地流转市场化进程中的行为特点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宗族组织的制度性空间与法理性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对中国转型社会中农村宗族组织建构的制度性空间和法理性基础的剖析,揭示了农村宗族组织的实际结构、功能及运作效果,并试图描述出宗族组织是如何作为社会成员去获取社会资本,以融合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组织体系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