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技术开发》2016,(1):47-50
由于农民阶层的多样化,我国农民养老问题更加复杂。文章通过对农村居民养老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家庭养老在逐渐弱化、市场养老发展滞后、而政府养老作用有限的结论。提出应根据农民主体的不同,在养老保障问题上应加以区分和分别对待。针对在家务农农民、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定居农民的不同情况,构建了一个全面覆盖的养老保障体系,分别对他们的养老保障进行了分析和框架设计。以期为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在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上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江苏省6市中青年被征地农民为例,分析中青年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与意愿。研究发现,中青年、老年被征地农民群体之间以及中青年被征地农民群体内部对养老保障政策倾向性存在差异。就中青年被征地农民群体而言,年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调研地性质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倾向性呈负相关,受教育程度、非农就业程度、征地补偿款评价以及获得保障性安置与否等因素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倾向性呈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强化政府责任,同时提高征地补偿款,降低养老保障价格;依据中青年群体内部分层结构,灵活纳入多样化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从不同安置模式下中青年群体社会特征出发,实行针对性的分类保障。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文艳 《民营科技》2008,(12):140-141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和传统的家庭和土地保障的弱化,农村养老保障需求不断增长,但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方式已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分析了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并在政府责任、立法、基金运营和监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镇化、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相结合的养老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农民养老的需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的新路子。一、农村养老的现状要求必须解决好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目前,农民养老问题除个别发达地区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外,大部分仍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土地养老为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作为国家向农民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应该尽快完善起来,以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本文结合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通过对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最终提出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传统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逐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贫困现象非常突出,农民的养老保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何实现农民“老有所养”,是当前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对济宁市农民的养老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此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7.
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地区有着丰厚的历史渊源,家庭养老是农村地区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各种问题。较之于西方国家的"先富后老",我国的老龄化是典型的"未富先老"。面对"未富先老"条件下的人口老龄化浪潮,与广大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障基本缺失的现状,研究如何保持家庭养老的功能,对于保障农民的养老,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5,(31):248-249
陕西省的土地流转有力地调整了农业结构,优化了城乡资源配置,但农村的养老体系也在经受着前所未遇的考验。本文从当前陕西省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土地流转背景下陕西农民养老保障难的原因,重点探讨了土地流转背景下如何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提出了笔者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分析 (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作用逐渐削弱 目前,我国农民虽然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其家庭养老功能已经明显弱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耕地逐年减少,农民作为生存依托的资源严重稀缺,导致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数量逐年增加,造成许多老年农民无法获得家庭的养老支持。同时,由于农民收入提高缓慢,使农民的养老问题面临着既缺乏经济支撑,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高强  贾海明 《经济界》2008,(1):74-77
作为一种不同于医疗和教育的潜在需求,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对养老保障的诉求还不十分明显。但随着银色浪潮的迅速到来,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将会凸现。探索建立介于家庭保障为主和社会养老保险为主之间的过渡农村养老保障模式,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本文重点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养老保障模式,如实物换保障、老年津贴、家庭养老院、养老基金会、责任田和时间银行,认为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应该建立与地区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多样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完成向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农民养老保障主要有六种方式:(1)家庭养老,但随着农民观念和家庭规模的变化,其保障功能正在弱化;(2)土地保障,但我国人均耕地少(1.52亩/人),农民没有卖地养老的权利,土地保障是附带土地经营风险的初级保障,大量农村人口正在离开土地进入城镇;(3)农村社区养老,仅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试行,主要方式是提供养老金和举办敬老院等;(4)商业养老保险,仅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富裕户中存在;(5)“五保户”制度,由农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实行费改税以后将由政府负担;(6)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于1992年1月根据民政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在全国大部分县乡建立了统筹基金和个人养老金账户,但又于1999年根据国发[1999]14号件进入清理整顿至今。  相似文献   

12.
县级市在湖南省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少农民选择了县级市作为定居的地点。这些新进城定居农民在转市民过程中他们的养老会遇到哪些问题?政府决策者们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县级市新进程定居农民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欲望,渴望获得与其他市民一样的养老保障和社会福利,但是他们的工作一般具有临时性、辅助性的特点,可替代性高,工资偏低,部分农民没有参与到社会保险体系中去,目前来看缺乏有效的养老保障方式和手段,同时心态上对养老问题重视性不够,另外政府对该群体关注度不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迁移流动,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已经超过城市.老有所养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当前我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城乡差异悬殊,农民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社会中基本上处于弱势地位,被排斥于社会养老保障网络之外,处于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边缘.所以,关注农村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就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重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最终归于失败,模式设计脱离实际,超越国情,政府责任缺失,政策机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弹性调整度差是该模式失败的三大主因。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生的重要内容。目前,不是讨论农民养老保障建与不建的问题,而是讨论如何重新构建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的问题。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三大民生保障方面,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热情高涨,说明三大制度的极端重要性,但它们是有优先次序的。当前,在农村还不具备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具备实行城乡统筹的条件。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缓解和逐步解决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责问题,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应该优先于其他各项制度。在我国处于政府财力还不足以全面支持推进这些制度的历史阶段。应该统筹规划,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地建立起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实行个人账户积累模式和资助农民参加商业保险等,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应该对原有模式认真清理整顿,正确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支持重构新型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企业标准化》2009,(18):6-7
无论是在城市打工,还是仍在乡村,农民老有所养已看到了制度性保障的曙光。十年后,亿万农民由国家养老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变“养儿防老”为“社会养老”今年起试点,2020年前这项制度将覆盖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原则: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相似文献   

16.
《审计月刊》2005,(6):59-59
最近,浙江省宁波市审计局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新农保扫除了农民"老有所养"问题的制度障碍,农民"老有所养"指日可待。但目前尚有数量不少的城镇超龄未参保人员没有被纳入养老保险体系,解决这部分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从冬奥会背景出发,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崇礼区失地农民的收入、就业、养老保障模式选择、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受年龄和文化水平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失地后,农民的收入和就业的变化比较明显,养老保障模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生活满意度也与文化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山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正式施行。该市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是市委、市政府为增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功能,实现农民从土地保障和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进而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而建立的一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仅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心,也是该市建立统一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当地城乡一体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一、商业保险参与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农村传统的保障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农村传统的保障根基动摇.我国农村传统的保障是以家庭和土地为中心的,人们的养老、医疗、意外保障主要靠家庭成员的救助和从土地经营中获得的收入,这在"人多力量大"的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家庭趋于小型化,子女的赡养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思想意识转变,养儿防老的思想逐步瓦解,年老、疾病、伤残等原本属于家庭承担的风险逐步成为社会风险.再从土地保障来看,农民可自己耕种或通过出让使用权等方式,来获得养老保障.随着经济建设中大量土地被征用,农民不断与生产资料脱离,使得农民很难从土地收入中抵御这些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