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程致远 《审计月刊》2006,(11):50-51
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面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目的是缓解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资助农民自愿参加的中国农村第一个大规模、成体系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亿万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举措。自2003年开始试点以来,已受到“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卫生得发展”的好评,但也有人反映农民对这个制度是“第一年不放心,第二年不称心,第三年不热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重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最终归于失败,模式设计脱离实际,超越国情,政府责任缺失,政策机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弹性调整度差是该模式失败的三大主因。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生的重要内容。目前,不是讨论农民养老保障建与不建的问题,而是讨论如何重新构建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的问题。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三大民生保障方面,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热情高涨,说明三大制度的极端重要性,但它们是有优先次序的。当前,在农村还不具备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具备实行城乡统筹的条件。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障,缓解和逐步解决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责问题,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应该优先于其他各项制度。在我国处于政府财力还不足以全面支持推进这些制度的历史阶段。应该统筹规划,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地建立起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实行个人账户积累模式和资助农民参加商业保险等,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应该对原有模式认真清理整顿,正确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支持重构新型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和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和医疗费用相适应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互助共济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保护农村生产力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为了促进这一“德政民心”工程的健康推进,就必须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审计。  相似文献   

6.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基本形式,是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医疗保障制度,是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按照参加者共济的原则组织起来的,通过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筹资,为农村社区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制度,它曾在政府财政投入很少的情况下,依靠集体资助,农民自己互助互济,给农民提供了最初级的医疗卫生保健,极大改善了农民的医疗条件,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7.
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形式,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它以农民为主体,在政府引导、支持和集体经济的扶持下,农民遵循自愿、受益和适度的原则,通过多种合作形式筹集医疗专用资金,以互助方式共同抵御疾病,是既减轻医疗费用负担,又保障农民健康的一种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关爱8亿农民健康疾苦,组织广大农民合作共济,抵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项“民心工程”。但就是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在实施之初,却得不到广大农民的充分理解与广泛参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对农村基层政府缺乏信任。几年前,武夷山市各乡镇政府参与推行财产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朝令夕改”,项项保险都是“虎头蛇尾”。再加上其间参合着商业保险行为,少数不法分子乘机中饱私囊,极大损害了广大参保人的利益,广大农民对乡镇政府心存戒备,这无疑就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增添了阻力与障碍。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自2003年7月在全国试点推行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迅速,到2008年已覆盖全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所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审计,是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构建和实施完善状况进行审计监督。在新形势下,应怎样有效推进此项审计呢?本文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认为应当注重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出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其济制度。其原则是:自愿参加,多方等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陕西省勉县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从试点的情况看,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是成功的,社会反响良好,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和广大农户的欢迎。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还需不断探索。完善实施方案,进一步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目的是减轻农民看病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我省各级审计机关首次对43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开展审计,为搞好这项审计工作,审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90年代确立的农村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全体农民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十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制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使之能够惠及更多的农民,满足农民的需要,真正让农民“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4.
蒋满霖 《重庆财会》2002,(12):11-12
农民负担体现的是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民负担过重且不合理负担继续增长的趋势仍得不到有效遏制,其根本原因在于乡镇财税制度安排的缺陷,农业税收制度和农村收费制度这两种政府收入制度不合理、不规范。因此,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就必须对现行乡镇财政制度进行改革和做出新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陈建明 《民营科技》2009,(2):108-108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起将新农合筹资水平翻一番。这是我国政府前所未有大规模投入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对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突出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典范”。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直落后于城市,更落后于经济发展,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将农民群众排除在体系之外。在生、老、病、死、残等人类生存不可抗拒的考验面前,农民群众能够依靠的社会保障制度实在是少之又少。在21世纪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抓住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差距,将广大农民群众纳入公共财政的浓荫之下,应是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的一项极为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建立新农合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8.
所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和医疗费用相适应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新型互助共济制度。该项制度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保护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实践证明,该制度的推行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20.
提高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性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各地农村正在广泛推行的一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它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这项制度推行起来困难重重。特别在开展初期,如何让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出钱,自觉、自愿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