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依托良好的农业传统、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优质的地方特产,江苏省常州市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和数字农业建设,涌现出一批优势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常州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近年来,常州市在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持续提升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初步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绿色优质农产品为基础的品牌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连云港市地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例,研究了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在地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更好地建设地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组长、北京福来战略品牌咨询机构董事长娄向鹏,长期致力于大农业领域战略品牌营销的研究和实践,帮助横县茉莉花、南方黑芝麻集团等一大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实现了品牌与销售的系统提升,推动了中国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品牌革命。打造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今年的核心点是什么?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如何少走弯路?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否符合品牌建设规律?带着这些问题,本刊对娄向鹏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农业品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农产品营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拉动作用,为破解各农场有限公司农产品种强销弱、品牌多而不强的问题,牡丹江分公司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自2021年4月底,以“荒都”为主打品牌,由分公司二级企业黑龙江荒都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该品牌的核心企业,协同各农场有限公司的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启动了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工作。本文分析了“荒都”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提升产品品质,强化宣传推广,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央将农产品品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这凸显了农产品品牌在现阶段中国农业转型升级中的核心地位。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的黑龙江垦区,应积极实施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战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绿色、优质的农产品。本文就黑龙江垦区品牌化建设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垦区实施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战略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省苏州市积极探索在有限的耕地空间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模式,通过强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升单位面积耕地产出效益,实现了苏州农业的产业兴旺和农民的生活富裕。截至2019年8月,全市共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市场知名度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9个,其中以  相似文献   

7.
区域农业公用品牌建设是农产品品牌化的重要抓手。文章研究了成功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案例,运用品牌建设的理论研究了农业全产业链、全服务链标准化建设中的经验,发现打造农业公用品牌相比较于打造工业品牌更有难度。为了让品牌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长远发展,完善品牌建设标准化运营机制,形成持续发力的品牌建设格局,牢牢树立长远发展意识,不断将区域农业公用品牌建设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区域公用品牌作为品牌建设的一项内容,对整合地方农产品品牌资源、实现农产品溢价增值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溢价增值不仅体现在经济价值方面,其包含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综合价值也日趋突显。通过总结威县打造"威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成功经验,得出相应启示,为推动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现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江苏省无锡市把实施“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作为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聚焦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不断加大农业品牌塑造培育、营销推介和宣传保护力度,农业品牌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阳山水蜜桃、宜兴红(茶)2个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现有部、省两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部、省两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注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5件,全市2个品牌4次入选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发展呈现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东宁黑木耳”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能进一步提高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支撑作用。本文以“东宁黑木耳”公用品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提升其竞争力为研究目标,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梳理,以黑木耳种植情况、品牌知名度与品牌形象、品牌建设与管理为切入点,对黑木耳品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根据农产品品牌理论进行分析与总结,发现品牌发展过程中存在品牌监管力度不足、品牌意识淡薄、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东宁黑木耳”公用品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品牌农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如何理解、建设、评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已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概念内涵与属性特征、驱动因素与形成机理、创建模式、价值评估与竞争力评价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针对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指出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江苏省淮安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系统谋划、扎实推进,积极组织实施"品牌+基地""品牌+标准""品牌+溯源""品牌+电商""品牌+门店"建设行动,促进品牌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连锁化发展,实现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协同发展,农业品牌数量、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引领龙虾、生猪、家禽、稻米、蔬菜5个百亿元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淮味千年"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作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抓手,被列为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工程,强力  相似文献   

13.
<正>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作为品牌的特殊类型,代表着一个地方的产业主体和形象,对保护地方特色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民致富增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年,"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随后,农业农村部将2017年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2018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并在全国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新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记者毛绪强)农产品区域品牌(也称“区域公用品牌”)是农业品牌建设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如火如荼,一些具有传统认知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洛川苹果等。但在热火朝天的表象背后,80%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隐现问题与困局,品牌公地  相似文献   

15.
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发展区域公用品牌是农业品牌化的重要手段,品牌农业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以增强居民美好生活幸福感并提升农民荣誉感。在"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发展基础上,农产品品牌化尤其区域公共品牌发展恰逢其时,品牌建设应做好策划和定位,搭建系统组织架构,从品种、品质、品味和品牌四方联动创牌。  相似文献   

16.
<正>9月20日,记者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我为家乡品牌农产品代言"大型公益活动上获悉,平谷大桃等100个品牌被农交会组委会授予"2017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为发挥农业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本届农交会组委会组织了"2017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选工作。组委会专门成立了推选办公室和专家委员会,制定了推  相似文献   

17.
正农产品上行离不开品牌的带动,但品牌的建设同样离不开价值的创造者和运营者的共同努力。品牌建设需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的原则。明确企业是品牌的建设主体,政府部门要做品牌战略的制定者,不要做品牌战术的实施者。特别在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过程中,政府部门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和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成为区域特色农产品能否提升整体形象和占领市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正>品牌就是影响力,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附加值!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振兴靠品牌。农业品牌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品牌强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可以成为一张地方名片、一面产业大旗、一块价值金牌,对地方农业产业振兴、产业扶贫和产业兴旺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更是引领地方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重要抓手。2018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高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成为趋势。农产品生产需要土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需要平台。农业展会可以立体宣传和交流农产品信息,全方位展示、宣传、推  相似文献   

20.
刘瑞  李博 《山西农经》2022,(9):156-158
近年来,随着数字营销的普及以及媒体个性化、碎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利用数字营销实现了品牌发展。吉林省以传统农业大省的优势,凭借肥沃的黑土地培育出很多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在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推进工作中逐渐显现出许多问题。总结了吉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现状,从宏观规划、宣传渠道和人才引进3个角度分析了其在建设区域公用品牌时存在的问题,从加强顶层设计、拓宽宣传渠道、积极引进人才进行技术升级3个层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