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明瑟收入函数的基础上对我国城镇职工的收入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回归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的教育收益率有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年均教育收益率呈提高的趋势;教育对个人收入的直接影响是显著的,但是教育并不是影响个人收入的决定性因素,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等因素对个人收入也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只有受高等教育者跨行业流动的能力才更明显,并通过流动提高个人的收入;在目前的学费水平下,高等教育投资的直接教育净收益是正的,如果再考虑高等教育的间接收益,那么高等教育的总回报可以到达非常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收入函数将教育水平和工龄看作影响个人收入的主要变量,将能力因素并入残差项,导致教育收益率可能被高估,存在三类消除教育收益率偏差的方法。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借鉴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新方法,通过在收入函数中加入明确的能力测定变量,排除能力对收入的影响,从实证角度测定教育收益率。  相似文献   

3.
教育收益率的高低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地区经济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收益率的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从总体上看还是从性别看来,东部地区的教育收益率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收益率高于中小学教育的收益率;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收益率低于中小学教育收益率。无论在东部还是在西部,从总体上看还是从教育层次看,女性的教育收益率均高于男性。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是:中西部地区要夯实提高教育收益率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收益率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必须保持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不断增长,努力降低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要保障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在一些特殊群体中,至少要保证女性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分位回归分析方法讨论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与收入条件分布之间的关联形式。本文的基本结论表明,在收入条件分布较高的分位点上,所对应的教育收益率相对较低,即教育收益率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而下降;另一方面,收入函数中引入不同类型的控制变量将会影响到平均的教育收益率估计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收益率的分布特征。就方法论来说,分位回归分析可能为教育收益率估计中如何剔除能力因素所造成的偏差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就政策意义而言,本文的结论表明,教育扩展可能更有利于低收入人口的收入的增长。当然,在施加不同类型控制变量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就业特征对于教育收益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不仅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分割特性,也可能意味着就业或职业获得成为收入差距扩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家庭背景、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因素分解方法,对造成个人收入差异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了个人教育水平外,家庭背景因素也是造成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个人教育水平能解释收入差异的26.3%,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能够解释收入差异的13.8%。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完善,会缩小家庭背景的作用,从而减少收入差异和增进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6.
《现代财经》2017,(10):3-13
近年来,针对不同参保群体,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呈现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种制度共存的局面。在同一框架内,以总替代率、净替代率、总相对水平、净相对水平四个指标为工具,利用精算模型测算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结果显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存在性别差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城乡差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高于城乡居民。对影响待遇水平的退休年龄、投资收益率和待遇增长机制三项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这三项因素对两种制度的待遇水平都具有重要影响,对城镇职工养老制度影响大于城乡居民。  相似文献   

7.
教育均衡与中国区域间收入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及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对省区间教育均衡性进行研究,分析教育均衡对个人收入影响的相关关系,结论表明:我国各省区间教育差距与人力资本存量呈负相关关系,但受教育总体水平有向均衡发展的趋势。以此,政府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入,提高这类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以促进各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中国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数据对我国高等教育收益率进行分析和预测,认为在中国受过高等教育者中存在显著的收入优势,高等教育是一项谁承担、谁受益,给个人及社会带来收益的投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将呈现个人高等教育投资热潮。  相似文献   

9.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借鉴已有研究并选用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灰色模型预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状况,研究显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期结余将于2022年出现负值,累计结余将于2025年开始减少并于2029年出现负值。本文还选取2015—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收支影响因素进行经验研究,研究显示,人均GDP、老少比与老龄化率、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和政府财政能力都是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良性可持续运转的重要因素。据此,本文提出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口结构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缴费人口结构、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等建议,并针对政府财政“兜底”责任问题,建议深化财政分权制度改革、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以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CHNS数据建立一个多项Logit模型,分析教育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总体上,教育对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越大;不过在更具体的层面上,虽然较高的教育程度可以有效阻止农村居民收入的下滑,但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对收入向上流动的影响却没有对向下流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及其解释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1995年和2002年的家庭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使用分层线性模型重新估计了1995年、2002年我国居民的教育收益率,得到了不同于OLS估计的结果:(1)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很大,差异主要来源于省内各城市之间,来源于省间的差别并不显著;(2)计算了省内城市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对当地教育收益率的边际影响,发现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确实有利于提高教育收益率,而且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为各地教育收益率的差异提供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公共教育如何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仍处于较高水平。其次,当子女受教育程度较低时,子女收入更多地依赖于父母;而当子女受教育程度较高时,子女收入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努力,无需依赖父母。第三,公共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当公共教育水平较低时,公共教育无法发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调节作用。当公共教育处于中等水平时,公共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公共教育水平较高时,公共教育对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作用最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提高公共教育水平、促进机会公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阶段,影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很多,包括农村居民收入的低水平循环增长、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与收益的不对称和农村人力资本高等教育收益率较低等。  相似文献   

14.
个人收入与其人力资本密切相关,公共教育支出可以通过影响教育投入来影响人力资本积累,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收入差异。文章试图对研究公共教育支出与收入差异关系的理论文献进行述评,并指出其对中国现阶段公共教育政策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教育扩展背景,本文使用CHIP2002、2007、2013和2018的四轮城镇住户调查数据,探究我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研究发现:首先,2002—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且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展现了波动发展,并在细分时段内差距呈现扩大或缩小的演变态势;其次,平均教育收益率呈现先提高后降低并趋于稳定的趋势,相对教育收益率呈现出一定的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最后,低收入人群教育收益率展现了一定的逐年递增趋势,而高收入群体的教育收益率水平却比较稳定。本文不仅有助于理清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关系的长期演变态势,同时也对促进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教育发展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运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结合Heckman样本选择方法,估计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的收入方程,结果发现,垄断对行业收入的影响远大于性别、教育、工作经验等个人特征。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考察各因素对我国城镇内部行业工资差距的贡献,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因素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分行业看,人力资本因素能够解释垄断行业收入差距的一半左右,管理岗位对竞争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性别因素对竞争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高出垄断行业两倍,非农户口在解释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时的贡献要远大于竞争行业。因此,缩小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亟需打破行业垄断壁垒,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减轻劳动者地区间流动障碍。  相似文献   

17.
浅议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芬 《时代经贸》2006,4(Z2):83-8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视作一种投资行为.作为一种理性的投资行为,人们必将关注其教育投资的收益问题.虽然从总体上我国高等教育具有正的收益率,表明个人的高等教育支出是能够给受教育者一个人带来未来收益的.但与国际平均水平比较,我国教育收益率水平相对低下.本文分析了这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收益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构建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多元回归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及其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各省份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差异显著,空间分布不均,中部省份强于南北两翼省份;高等教育竞争力空间分异受多重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耦合协调分布与高等教育竞争力水平相对一致。建议各省份依据自身地域优势及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契机。本文采用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轮调查数据,以及2012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关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影响的门槛效应,并运用OLS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在未达到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利于代际收入流动;在超过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初期阶段数字普惠金融受限于数字鸿沟,增大了代际收入关联性,不利于代际收入流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低收入家庭、农业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和西部地区的代际收入流动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决策参考,为促进代际收入流动和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我国社会"二代"现象的现实背景,从公共教育支出的视角,依据代际收入流动理论,采用我国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教育经费数据以及"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运用多重门槛模型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影响居民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机制与程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当前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较低,各地区公共教育支出水平会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大小,加入公共教育支出变量后,代际收入弹性为0.548,公共教育支出对子代收入的弹性为0.154;(2)随着政府教育支出水平的提高,公共教育支出水平越高的地区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增加越显著;(3)各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程度并不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不同。因此,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入都应该持续进行,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显著改善代际收入流动性,缓解"二代"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