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级都要原原本本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和期望,努力把思想统一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认识统一到陕西工作的地位和使命上来,把行动统一到落实“五个扎实”的新要求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陕视察是十八大后第一次,距上次2009年来陕视察巳时隔5年,安排的时间和节点都体现了总书记对家乡的深情厚爱.他沿途多次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我时刻铭记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情”“这么多年来,家乡每一点发展变化都让我感到高兴,家乡每一次灾害事故也都让我牵肠挂肚”,令我们深受感动.总书记所到之处都受到三秦父老的热情拥戴,也令我们倍感自豪.  相似文献   

2.
“家乡每一点发展变化都让我感到高兴,家乡每一次灾害事故也都让我牵肠挂肚.”2015年2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回陕视察工作,看望干部群众. 在四天时间里,总书记先后深入延川县梁家河村、延安新区、延安干部学院、杨家岭七大会址、延安福州希望小学,铜川耀州区照金镇,西安光机所、西安博物院、雁塔区二○五所社区等,走农户、进社区,缅怀先烈,慰问群众.  相似文献   

3.
陕西、延安、梁家河,既是习近平魂牵梦绕的家乡,是他踏上中国政坛的起步之地,是他汲取延安精神的成长之地,也是他个人品格、精神气质、家国情怀、执政理念、雄才大略的孕育之地. 2月13日,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考察调研.第一站,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的消息在网上一经显示,立即点赞一片,“不忘根本”“重情有义”“真心为民”“家国情怀”等点评、跟帖快速刷新.  相似文献   

4.
着力把延安打造成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城,建设全国人民心中想象的延安、神圣的延安,让人们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矢志做延安精神的传承人. 2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回陕西、回延安视察工作,亲切看望慰问干部群众.13日至14日主要在延安活动.视察期间,总书记多次表达了对延安人民的无限深情,他说“陕西是我的根,延安是我的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永远不会忘记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恩”,并要求我们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让延安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生活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5.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我时刻铭记陕北人民的养育之情.这么多年来,家乡每一点发展变化都让我感到高兴,家乡每一次灾害事故都让我牵肠挂肚. ■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 我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7年时间里,梁家河父老乡亲给了我无数关爱,使我受益终生.后来,我人走了,心却留下了.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  相似文献   

6.
江渚 《中国报道》2022,(9):44-46
<正>“再美不过家乡美,我也曾出门务工,但外面的泥巴跟这儿都不一样。”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和当地干部一起“立此存照”,“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嘱咐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老区建设》2022,(2):14-15
<正>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县视察期间,与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座谈,张爱华是参会者之一。张爱华说:“总书记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很受触动,让我更加坚定了守护红军洞群的责任、传承好红色基因的使命。”1964年春,被誉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一面红旗”“大别劲松”的老红军刘名榜回到家乡河南省新县郭家河,见到老部下之女张爱华,刘名榜对她说:“新县是革命的老根据地,也是无数革命先烈战斗和牺牲的地方,这里有你父辈的足迹,是烈士们安息的地方,也是历史的见证,你要保护好。”  相似文献   

8.
新闻背景:本刊2001年第8期刊登了《朱邦富,为了护林成了天麻王》的长篇报道之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读者通过本刊找到朱邦富求宝取经。前不久,央视七台“科技30分”栏目介绍了朱邦富的“高产枝条种植新技术”。报道称,这是天麻种植技术上的又一突破。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现在朱邦富在家乡事业进展得并不顺利,一连串烦心的事儿已经让他动了出走的念头。朱邦富早已是名震四方的天麻王了。他从1990年开始研究天麻种植技术,12年间,他不但改进了天麻种植的传统技术,而且曾先后四上北京买回了优质天麻品种的专利技术。如今,他的天麻种植技术已传授到山东、山西、四川、福建等11个省、市。可是,生在陕西、长在陕西、创业在陕西的他,现在随时都有可能离开这块他并不愿意离开的土地,举家迁往山东。那么,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动了离开家乡的念头呢?为此,记者于2002年5月再次前往丹凤县对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9.
“我的家乡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深情地介绍陕西,令世界瞩目.由此,中国正式向全世界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 陕西,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新欧亚大陆桥重要枢纽,因“一带一路”战略站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位置.  相似文献   

10.
甘肃、内蒙古、陕西,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春节考察的踏足之处都是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考察内容都是西部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折射出其执政理念中“俯首为民”的特征. 农历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曾度过7年青春岁月的陕西省考察. 这是习近平自2012年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进行的第三次春节考察.2013年春节前夕,他考察了甘肃省和北京市;2014年春节前夕,他考察了内蒙古自治区.  相似文献   

11.
2月25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工作. 指明新常态下陕西发展的基本遵循 会议认为,习总书记来陕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集中体现了对陕西发展的关心、重视和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为我们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增添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在一线,每天都要和群众打交道,农村情结使我对十九大报告中民生建设等内容格外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总书记通过有力的数据和事实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民生,关心“三农”.  相似文献   

13.
2015年2月13日,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陕西考察调研,向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祝贺新春.第一站,总书记到的是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 “陕北高原是我的根” 中午时分,安静的梁家河村一下子沸腾了. “近平回来了!” “总书记来了!”  相似文献   

14.
石凤丽 《魅力中国》2010,(16):207-207
家乡——对于每一个远离家乡的人来说,那里都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们也一直在提倡每一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可是我们对家乡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一次我和班上的老师在偶然的谈话中提到自己的家乡在哪里、那里有什么名胜古迹等,忽然突发奇想,想看看孩子们对我们的家乡了解多少。  相似文献   

15.
南方学子肖云儒在秦生活了40年,成为易地的大名人。饮水思源,陕西当然是他真正的家乡。 但就心理潜质而言,他和养育自己多年的陕西仍然存在着距离。旁观者清,利于学者更理智、更客观。 严谨正襟的肖云儒第一次公开“戏说”。他是对家乡人恨铁不成钢啊!  相似文献   

16.
追赶超越寄托着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的殷切希望,体现了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凝聚了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是三秦大地最鲜明的主题和旋律.当前,陕西发展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视察重要讲话,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紧盯目标、埋头苦干,奋力谱写追赶超越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五一"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与65名全国劳模代表共话中国梦.作为生长和工作在陕西、深受陕西精神熏染的劳模代表,我有幸在座谈会上发言. 当我谈到修西康铁路秦岭隧道时的设备,特别是会操作这些设备的技工严重缺乏时,总书记问:"你们当时用的是哪一个国家的设备?"我回答:"用的是德国的设备."总书记听完我的发言后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强大的技术工人队伍才行."  相似文献   

18.
提起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所长助理谢小平至今还很激动:“当时总书记参观产品展示区,我就陪在身旁.他看得很仔细,详细询问产品情况,还饶有兴致地把手伸到血管成像仪下体验一番……” 谢小平觉得,习总书记视察过后,不仅让西光所科研人员备受鼓舞,更让一大批科技创业者坚定了信心,掀起一股创新创业热潮.  相似文献   

19.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的重要论断.陕西省委、省政府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追赶超越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陕西向前发展的主旋律和新引擎.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陕西检验检疫工作就是要按照“追赶超越”的要求,着力破解对外开放不够的难题,抓住自贸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为陕西“追赶超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杨娟丽 《中国西部》2009,(2):176-177
掌声此起彼伏,演员上台谢幕,站成一排,有个情绪激动的观众在喊“我们也活着,存在着!”灯光照在那些年轻的演员脸上,我忽然看见,弥永恒低下头去。 这个举动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是《活着·存在着》的男一号,在舞台上扮演三四十岁成都爷们——强哥,从戏里出来,是个24岁的陕西小伙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