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禹方 《广告大观》2005,(1):135-136
花前月下?海誓山盟?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对不对,现代的年轻人都是“飘一族”,飘忽成性。就算哪天真的飘回来,儿时的她恐怕早拉着那个可爱的Baby轻轻一声:“来,喊叔叔。”  相似文献   

3.
陈正辉 《广告大观》2004,(12):64-66
近来,广告界的几件巧事——丰田“霸道”事件,立邦漆都与日本企业有关,人们很自然地把那段沉痛的历史和一直在蠢蠢欲动的日本右翼军国主义挂上了钩,有人说这是小日本公然向中国人民挑战,有的则用了更激烈的词句,有的干脆咒骂起来,真有烽烟四起的味道。找真不知道应该如何评价这场风波,我只希望它快一点过去,然后我们来做一点冷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若干年前,我的一位教授心理学的朋友曾对我说起广告暗示的可能性,他的意思是在电视广告播出时,并不出现品牌的硬性广告,可以通过电磁波或是其它科技设施进行磁场扫描让广告信息留在观看者大脑中,观看者完全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收广告信息,留在记忆中。听起来好象有点象科幻场景,无色无味无影像,仅通过电磁波发射即可完成广告传播,记得我当时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告》2008,(7):155-157
立邦漆泼漆篇:立邦漆的广告片总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片巧妙地将立邦漆的鲜活色彩与奥运竞技联系起来,将不同颜色的漆与体育项目一一对应,表现立邦漆对北京奥运和中国队的支持。静静流淌的配乐,精彩绝伦的广告词——"中国,是什么颜色?勇往直前的红?挥洒自如的白?激发灵感的绿?中国,无法以一个颜色形容。彩色,才是中国的真本色。让世界瞧瞧,中国的颜色。"  相似文献   

6.
隐性广告,关键在“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端于农耕文明,进步于工业时代,广告这一信息传播方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从一开始粗犷的放声吆喝到后来的与各种艺术相结合,广告始终以一种积极进攻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的视听范围之中。隐性广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广告性质,它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传播手法,隐身在其他信息之中,企图让人们在没有戒备心理的情况下,悄然接受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信息,这是一种不像广告的广告。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关注恒源祥广告事件引发的争议,对该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同时从事件营销角度出发,对恒源祥广告事件背后的意义进行解读与分析,归纳总结其运作特点及操作手法,并对从该事件中凸显出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高锦民 《中国广告》2004,(10):163-164
广告:向左走?向右走? 广告要有准确的目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企业运作广告时,在一个广告动作背后看不到策略的支持,它们只有一个遥远而空泛的目的就是卖产品。但卖产品的过程中,在与消费者沟通上也没能建立起沟通的共鸣点,没有明确的目的,茫然而为之。另一种情况是,不能很好地整合广告资源,没有很好的品牌规划和实施策略,不知道什么时候以积累品牌为主,什么时候以销售产品为  相似文献   

9.
李光斗 《广告大观》2007,(1S):95-95
将7.5秒广告引入黄金时段,是央视利用广告时间的变化丰富广告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又一次尝试,从此电视传播进入了“7.5秒闪广告”时代。  相似文献   

10.
孙波  粟娟 《商业文化》2004,(B09):56-57
比较广告就是要比较广告中的产品跟其它同类产品的异同,以突出产品某方面的特性,并向广告受众展示这些不同点带来的不同结果,诱导他们对广告产品产生好感,使受众接受该品牌,从而发生购买行为。比较容易显示出产品的优点,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从接受美学看跨文化传播中的“争议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芹 《中国广告》2008,(7):136-138
伴随着广告跨文化传播的热潮,"争议广告"频频出现。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近年来出现的"争议广告"其实都是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接受者对广告作品再创造,是接受者根据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生经验等对广告作品进行的想象和补充,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广告作品,自然会产生分歧和争议。  相似文献   

12.
13.
于向英 《商业文化》2005,(11):42-43
企业选择形象代言人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希望借形象代言人的名气带动产品的热销,形象代言人尤其是当红明星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世人瞩目,企业希望人们在关注他们的同时也注意到自己品牌和产品;二是希望消费者将对形象代言人的喜爱转嫁到品牌上;三是希望将形象代言人的人格特征溶入到品牌中,促使其品牌的人格化。  相似文献   

14.
《工商行政管理》2009,(22):80-80
美国:名人广告就是“证言广告”和“明示担保”。也就是说,广告代言人既是商品推荐者也是商品证明人,是产品一定时间内的实际用户或直接受益者,证词要真实无误,否则就予以重罚。比如,好莱坞明星雪儿就因为被证实没有使用代言的美容产品而被处以50万美元的罚款。  相似文献   

15.
针对脑白金,从网络到平面媒体,真是说什么的都有。有鼓掌的,有不屑一顾的,业内人士也众说纷纭。这次特邀请营销专家胡安水和李政权两位先生就脑白金的运作发表自己的看法。两种不同观点形成鲜明的对立,希望能给保健品行业一点参考。陈庸和王海伦对保健品业内惯用的广告营销的阐述,成为这个话题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薛梅 《广告大观》2006,(7S):112-112
在电视台播出的广告片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识,比如“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等,这些标识的出现通常令消费者对广告有更深刻的印象,并且增强了企业的可信度与美誉度,提高了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国际石油市场上,一年前的原油价格仅为每桶30多美元,而今年3月中旬,原油价格曾一度飙升到每桶38美元,一年内涨幅达30%,创自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前、1990年10月中旬以来的最高价。  相似文献   

18.
徐海慧 《中国品牌》2008,(3):124-125
近日,备受争议的恒源祥贺岁广告在最后一次集中轰炸后停播了,然而它所引发的争议和质疑却并未停止。恒源祥方面表示,十二生肖贺岁广告原计划即在1月21日元宵节停播,与网民意见无关。恒源祥已将广告送往中国科技大学做科学考量,明年的贺岁广告形式将参考研究结果。"恒源祥准备明年继续推出贺岁广告"。  相似文献   

19.
知名度是OTC营销的中心 OTC营销为什么要以建立品牌知名度为突破口?原因很简单:OTC类药品以治疗常见病为主,患者自诊自购的消费特征接近快速消费品,自主性强,关注度低。因此,必须通过建立高知名度以挤进消费者心智,让消费者熟悉,熟悉后产生好感,有好感后产生消费;更关键的是,OTC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张芳明 《市场周刊》2007,(11):20-21
当一件产品的设计完成之后,企业将需要进一步设计产品的包装。 包装是企业有效促销的媒介。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与多元化的今天,商品包装除了能成为营销的手段之外,对于运输、储存与相关物流作业也能够产生的效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