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周桂勤 《发展》2009,(10):68-68
一、着眼企业改革发展,加强作风建设(一)发展是硬道理。快发展是真道理,不发展没道理。作风建设的根本,就是要求真务实,思想统一于发展,千方百计地提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目前煤电集团公司面临的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提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题不动摇,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想发展、议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上。  相似文献   

2.
杨钊 《魅力中国》2009,(3):38-38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地位、发展内容、发展要求等方面继承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在发展内涵、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发展标准等方面创新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3.
发展道路     
发展道路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发展目标。在谋求发展的历程中所采取的发展方式与途径的最核心特征,是发展方式与发展过程的有机统一。正是由于发展起点不同,发展资源不同。发展主导模式不同,发展目标和要求不同,造成了不同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对于发展道路的思考是立足于消除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并寻求发展过程的合理性。要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至少要有以下几方面作为保障:拥有一个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保证持久有效的制度供给,建立灵活稳健的政策体系,注重国家间的战略互动。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把发展提高到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加以审视。江泽民发展伦理思想是奠定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江泽民发展伦理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伦理思想的人本情怀,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发展伦理思想关于在发展中重视精神文明的论述、着力协调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各种发展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发展。经济要发展,社会也要发展。就发展而言,世界上有不均衡发展和均衡发展两种模式。不均衡发展有利于提高效率,均衡发展有利于社会公平。面对当今实际,我们的战略需要由“不均衡”向“均衡”转变。  相似文献   

6.
《天津经济》2011,(5):84-86
《中国产业发展之路》是《产业发展之路》一书的姊妹篇。《中国产业发展之路》和《产业发展之路》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浓缩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梳理产业发展的脉络,提炼出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在对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研究中.探索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以便把握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7.
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与统筹发展是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具有青海特点的的科学发展模式。“四个发展”的提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海西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当前的一切困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不够;建设和谐海西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齐婧含 《魅力中国》2014,(2):383-38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这为我国各方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我党立足客观规律,并将其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后所提出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道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现拟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作进一步解析。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根本指南。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发展,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重要论断,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义所在。科学发展观首先还是要发展,其关键在于发展不能再走老路。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这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要城乡协调、地区协调。发展不能断送了子孙的后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好日子  相似文献   

10.
包容性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丰富性发展,体现了当代社会对发展公平性要求和发展价值的主导取向新的定位,作为一种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对以往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扩展,强调发展主体的多元性和发展内容的丰富性和非排斥性,发展主体之间以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起点、发展过程、发展结果的平等性与公平性。从发展的重点来看,包容性发展特别强调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社会底层阶层平等的参与发展过程和分享发展成果,是面向大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亚萍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收录汇总):29-3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的主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这其中民营经济就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山东同全国一样,民营经济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内在地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交往关系的发展中。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境界,又是一种发展现实。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社会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产物,社会发展最终又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惠红梅 《发展》2009,(12):59-60
一、当前我国民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社会发展结构失衡与社会政策缺失。纵观我国多年的发展,其发展结构存在明显的失衡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生态发展之间是失衡的状态:经济发展快,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相对缓慢,政治发展明显滞后。这种发展结构本身的不合理或失衡,使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体制、制度、机制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发展意识     
发展意识是发展主体在精神生活领域中涉及发展问题时的全部活动和过程,目的性、实践性、相对独立性、具体性、多样性、继承性、情感性是它的特性。发展意识在发展过程中处于先导性的地位。发展意识的内容体系一般包括发展的对象意识、主体意识、方法意识、实践意识、时空意识、代价意识等;在层次上可分三类:社会发展意识、群体发展意识、个体发展意识。发展意识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前,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家建设与发展实践,在发展实践中统一发展思想:另一方面应不断加强教育投入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科学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15.
王少君 《新西部(上)》2009,(11):157-158,155
凯洛夫倡导的学生发展理念是"全面发展"。赞科夫主张的学生发展理念是"一般发展"。两者学生发展理念之根本不同点在于前者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重视不足。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发展现状仍是比较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对心理方面重要素质的培养有待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借鉴,得出如下启示:发展对象要注重全体性;发展动因要注重主体性;发展能力要注重整体性;发展目标要注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与理论视阈下的当代中国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在发展的实践动因、发展的实践地位和发展的实践方式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不竭动力。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精辟论述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理论抽象,并进一步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南。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新的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继承和发展,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只有解放思想抓发展、抢抓机遇抓发展、强化责任抓发展、求真务实抓发展、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增强市委“十二个坚持”的主动性、自觉性、坚定性。才能坚持既定的正确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措施和发展重点,落实责任、统筹兼顾,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发展、又快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发展环境     
发展环境是能够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发展主体,影响发展主体的运行状态与发展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发展主体必须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发展环境。发展环境具有整体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基本特征。根据性质的不同发展环境的内容要素可以分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科技环境、人才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等。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识别并评估所处的发展环境,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环境的建设与优化。  相似文献   

20.
朱刚 《珠江经济》2006,(4):63-67
城市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准确判断产业发展和演进的阶段,是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战略的前提。在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在现存的所有问题都要靠发展来解决的情况下,在我们还需要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背景下,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其重点毫无疑问是产业的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