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会对世界各国经济、金融乃至政治制度和国家关系产生巨大影响。深入剖析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及特点,汲取教训,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直对,既是“保增长、促发展、防风险”的需要,也关系到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了极大冲击,全球尤其是欧美金融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简要介绍金融危机演变过程及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进而从内外两方面因素剖析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从监管者、被监管者及金融市场三个层面阐述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2007年金融危机起源于金融、经济、制度高度发达的中心国家,是由世界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断裂导致的,是对制度模式、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调整。金融层面的原因在于次贷危机.金融创新过度,金融衍生产品泛滥,美国金融体系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金融监管不力、缺失。从经济层面分析,美国国内经济失衡是危机爆发的基础原因.全球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金融危机是市场经济周期运行的必然结果。制度层面的原因主要包括过度干预经济,美国模式的技术缺陷和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贷危机形成机理与金融危机根源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次贷危机,其根源则是美元国际本位制和美国长期实行的“双赤字”政策以及美国经济过度的虚拟化,这些因素决定即使次贷危机不爆发也会有别的金融产品危机来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区别只是时间上的早晚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7年金融危机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高度发达的中心国家,是由世界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断裂导致的,是对制度模式、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调整.金融层面的原因在于次贷危机,金融创新过度,金融衍生产品泛滥,美国金融体系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金融监管不力、缺失.从经济层面分析,美国国内经济失衡是危机爆发的基础原因,全球经济失衡是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金融危机是市场经济周期运行的必然结果.制度层面的原因主要包括过度干预经济,美国模式的技术缺陷和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6.
《金融与市场》2009,(1):4-7
深刻认识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保持清醒头脑。目前,经济增长下滑过快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一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迅速从发达国家蔓延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目前,危机尚未见底,世界经济衰退风险继续加大,我国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7.
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异常低迷,量化宽松政策无法调节深层的社会结构性矛盾,难以改变后危机时代深层的“复合危机”,仅靠发达国家经济难以引领世界经济走上自律复苏轨道2014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征是增长周期不同步,政策取向不一致,复苏态势异常低迷,以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不得不下调了今明两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值,直接折射了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结构异常脆弱。世界经济的增长周期分化一是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呈现增长分化格局。美国金融危机后,美国率先推出货币量宽政策,  相似文献   

8.
石洋  隋义 《国际融资》2009,(7):35-38
起源于美国、至今仍然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极大困扰的本轮金融危机引发了无数的理论探讨和推测。2008年5月,优傲龙金融集团董事局主席、联合国代表让尼·凯米亚先生在接受《国际融资》杂志记者采访时强调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将会引发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岁末,他在接受《国际融资》记者再次采访时,又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对全球乃至中国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剖析。今年5月,《国际融资》杂志记者就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根源探寻,第三次采访了让尼·凯米亚先生,他指出,金融监管的制度漏洞和手段不足是引发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存在80年之久的地方银行监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如果不想对这种监管机制进行彻底的改革,而只想在旧的监管机制上做修复的话,那将埋下比目前危机更严重的隐患。那么,现存的金融监管体制究竟存在什么样的缺陷?这些缺陷是如何诱发本轮金融危机的?应该怎样加以改革?且看让·尼凯米亚先生的回答  相似文献   

9.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剧,造成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日益下挫,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为了解此次金融危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体的影响,我们以江西省抚州市企业的情况为例,对此开展了专题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如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同样,中国经济受其影响也遇到了很多严峻的问题,诸如企业倒闭、出口受阻、就业困难、经济下滑等。透过危机影响这一直接诱因,我们在对深层原因进行分析时,应该看到:长期奉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受危机影响出现严峻问题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制度根源以及对我国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波及到全球的实体经济,至今危机尚未到底。本文从宏观层面上探析危机爆发的制度根源以及危机冲击给我国带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如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同样,中国经济受其影响也遇到了很多严峻的问题,诸如企业倒闭、出口受阻、就业困难、经济下滑等。透过危机影响这一直接诱因,我们在对深层原因进行分析时,应该看到:长期奉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受危机影响出现严峻问题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3.
金融稳定事关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和国家稳定。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金融风波都充分说明,金融风险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影响,严重时会造成经济危机甚至会发展成为政治危机,影响国家政权稳定。在促进经济增长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时,央行切实履行金融稳定职责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世界经济不平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经济不平衡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顺差国庞大的"过剩储蓄"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愈演愈烈的世界经济不平衡却并不必然造成金融危机,而是同金融危机一样,根源于美国国内经济的某些扭曲。两者差别在于将危机的根源归于外因还是内因。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实证检验,否定了危机根源外部论,并证明了后一种观点:美国房地产泡沫(美国国内经济扭曲的重要表现)在造成金融危机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世界经济不平衡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经济不平衡是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顺差国庞大的过剩储蓄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愈演愈烈的世界经济不平衡却并不必然造成金融危机,而是同金融危机一样,根源于美国国内经济的某些扭曲。两者差别在于将危机的根源归于外因还是内因。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实证检验,否定了危机根源外部论,并证明了后一种观点:美国房地产泡沫(美国国内经济扭曲的重要表现)在造成金融危机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6.
这次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侵蚀美国实体经济层面,美国很难在短期内找到实现经济增长和金融机构监管的可靠模式,因此整个危机可能的演化路径将会是: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信用危机)→经济危机→美元危机  相似文献   

17.
自2007年起,一场次贷风暴从美国刮起,并迅速席卷全球,演变成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国家甚至频临破产的境地。本文通过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分析认为,美国一直鼓吹的经济增长模式等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然而,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冲击并不是很大,但是间接影响不容低估。面对危机,中国应汲取教训,严格控制房地产泡沫,扩大内需,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纵观本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背景,我们发现,除了正渐渐散去的金融危机阴霾外,国际金融舞台上,又发生了几件不得不提的事情: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了欧元区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动荡,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争议,关于美国乃至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大讨论,等等。  相似文献   

19.
自2007年起,一场次贷风暴从美国刮起,并迅速席卷全球,演变成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国家甚至频临破产的境地.本文通过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分析认为,美国一直鼓吹的经济增长模式等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然而,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冲击并不是很大,但是间接影响不容低估.面对危机,中国应汲取教训,严格控制房地产泡沫,扩大内需,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各国都希望能够摆脱经济危机,尤其是中国期盼能够成为世界经济危机中第一个走出衰退的国家。 由于中国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是相对独立的,这场次贷危机是由金融引发的,而中国的金融并没有遭到重创,中国的出口虽然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下降,但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来说未必是弊大于利。它可以逼迫中国从外需转向内需,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