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产业演化逻辑下的衰退产业创新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衰退产业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产业形态,企业为了摆脱衰退困境,应该树立危机意识,正确识别衰退,认识到以产业转型为核心的战略创新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笔者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产业演化逻辑入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选择科学的战略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企业的产业创新方向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有其基本规律;信息化创新、绿色化创新、生命技术创新是其产业创新的基本方向;产业链延伸、产业竞争规则创新、产业转型是其产业创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企业发展战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必随着产业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如成长期的扩张战略和衰退期的撤退战略等等。但“夕阳产业”中的企业发展却很少有研究。即使有也多为发达市场的特定前提和假设条件下的研究,难以为我国企业所借鉴和应用。故尔,笔者认为在结构调整中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夕阳产业”的识别夕阳产业是指产品销售总量在持续段时间内绝对下降,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地减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减速或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如下:1.供…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的衰退以及衰退机理,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系统存在衰退现象;区域创新系统衰退可发生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任一阶段;区域创新系统的衰退存在着阶段性。本文首次将社会燃烧理论引入对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中,并首次用来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的衰退机理,丰富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并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衰退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城市衰退产业转型的现实背景 城市是空间经济体系布局的最高形式,是区域发展中心和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随着城市地位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发展,一些曾经长期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逐渐步入衰退产业行列。这些产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竞争力不断下降,富余下岗人员不断增多,不仅难以支持经济发展,而且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衰退产业大量占有和消耗日益稀缺的土地、淡水等资源;  相似文献   

6.
美国企业家卡贝氏在其著作《企业成长之哲学》一书中对于企业衰退的预兆提出以下 7个信号 :(1 )新时代已经来临 ,却仍固守老的作业方法。“旧的方法最好”的观念如果不丢掉 ,会阻碍企业的革新和发展。今天事业兴隆的企业经营者 ,如耽于安逸 ,坐食其先人努力所蓄积的成果 ,将是十分危险的事。因此 ,不论任何事业 ,都要抛弃不合时代潮流的包袱和方法 ,要在革新的领域充分活动 ,光大先人的成果不断进步。有目的、有计划地放弃老的、陈旧的、不获报偿的东西 ,才是追求创新的 ,富有远景所必须的成功条件 ,须知放弃才是创新的钥匙 ,经营者固然要有…  相似文献   

7.
广东产业创新路径选择及其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鄢平 《工业技术经济》2010,29(3):124-129
以广东高技术产业统计数据为基础,本文分析了广东产业创新中的技术进步因素贡献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得到两个结论:(1)广东产业创新中的技术创新水平仍较低,科技进步对产出的贡献还不及劳动贡献,广东产业创新仍具有劳动密集的产业特征;(2)虽然在模型中研发资金和研发人才对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但其贡献较少,广东产业创新路径选择是一种引进外资、借鸡下蛋式,主要依靠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及其外溢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路径与机理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知识溢出、企业吸收能力、集群社会资本、企业创新绩效为基本研究要素,构建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微观理论模型,通过规范的实证分析验证理论模型及所提出的假设,数据来自于长春市软件产业集群中121家软件企业的调研问卷。研究结果表明这几个要素之间存在较复杂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9.
成长性、成熟性和衰退性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按照并购双方行业的相互关系,并购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本文认为,公司所处产业的性质(成长性,成熟性,衰退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不同类型并购的绩效,处于不同性质产业的公司进行不同类型并购后的绩效不同,利用我国上市公司1995-1999年336次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处于成长性行业的公司进行横向并购绩效相对最好;处于成熟性行业的公司进行纵向并购绩效相对最好;处于衰退性行业的公司进行横向并购的绩效最差。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中产业联盟有五种类型,包括有研发合作产业联盟、产业链合作产业联盟、市场合作产业联盟、技术标准产业联盟以及社会规则联盟,它们在创新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单个企业在创新中面临许多障碍,如实力不足、外部性问题、市场不完善等等,企业创新积极性无从发挥.产业联盟是促进企业集成创新的有效工具,不同类型的产业联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帮助企业解决集成创新中的问题.本文以企业作为产业联盟中的行为主体为切入点,通过四种不同的集成模式的研究,包括战略集成、资源集成、知识集成、能力集成来探索企业进行集成创新的新途径、新方法,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The Industry Component of Regional New Firm Formation Process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link between geographic specific factors and the propensity for entrepreneurs to start new firms varies from industry to industry. Linking regional startup rates in Germany during the late 1980s to geographic-specific factors for disaggregate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e find that the impact of geographic specific factors of startup activity varies substantially across industries. In addition,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it is factors specific to each industry, such as capital intensity, that shape the link between geographic-specific factors and new-firm startup activity.  相似文献   

12.
13.
There is increasing public policy concern about the potentialeffects of mergers on innov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pproaches to innovational competitiontaken by the E.U. and U.S. merger authorities in a sample of threerecent, major, pharmaceutical mergers.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approach appears lighter handed and places more explicit emphasison effects in downstream markets. The uncertainties in the analysisof dynamic effects of mergers on innovation, even in pharmaceuticals,suggest the need for a cautious approach and for careful framingof any merger remedies where R & D projects and components, ratherthan approved drugs, are involved.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日益突出。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是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来源主要都是西方国家的产业技术扩散。但是,中国不能长期处于低端产业、低附加值的国际分工地位。要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和保持持续增长的空间,就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新的作为,即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技术创新,特别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至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但对技术进步而言则是一个影响比较复杂的因素。中国产业技术的选择不能不反映劳动力丰富这一重要的资源禀赋条件,又不能使巨大的劳动力就业压力成为抑制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消极因素,影响中国产业顺应世界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线路,实现向高层次、高技术价值链的推进和升级。这是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问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主体是政府。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增强。这不仅表现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R&D支出持续增长,而且表现为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国工业以至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途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推动工业  相似文献   

15.
产业创新是一个国家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通过采取一系列创新活动,使原有产业取得进一步发展,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现阶段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日本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进而探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为应对挑战,实现突破性发展所应采取的产业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6.
企业网络与企业边界理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对现有企业边界理论进程重新梳理之后,我们从管理理论中抽象出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网络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企业的类型进行了重新分类,并界定了每种企业的边界以及相应的经济含义.希望对进一步理解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破坏性技术、组织创新与产业成长预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Christensen创立的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了梳理,对其理论背景、分析框架、数学模型及实证研究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描述。破坏性创新作为目前世界主流管理理论尽管在中国受到了不应有的忽略,但相对于Porter的竞争理论,更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研究。本文最后运用破坏性创新理论,对“中国制造”的未来产业成长选择之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A long‐standing debate has focused on the extent to which different levels of analysis shape firm performance. The strategic group level has been largely excluded from this inquiry, despite evidence that group membership matters. In this study, we use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to simultaneously estimate firm‐, strategic group‐, and industry‐level influences o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We assess the three levels' explanatory power using a sample of 1,165 firms in 12 industries with data from a 7‐year period. To enhance comparability to previous research, we also estimate the effects using the variance components and ANOVA methods relied on in past studies. To assess the robustness of strategic group effects, we examine both deductively and inductively defined groups. We found that all three levels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The firm effect is the strongest, while the strategic group effect rivals and for some measures outweighs the industry effect. We also found that the levels have varying effects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 performance measures, suggesting more complex relationships than depicted in previous studie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brings out the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resource-based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chools within strategic management through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irm and industry effects. A variance component analysis of 264 single-business companies from 69 industries using 5- and 15-year periods suggests that firm effect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industry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 but not on core strategies such as technology and marketing. The findings also point to the need to study core strategies at lower levels of aggregation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