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集聚不仅能够带动科技创新,也能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才集聚的总体规模、结构及分布和产出效能的现状,对人才集聚效应带来的经济性效应,影响人才集聚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当前中国人才集聚在时空分布、人才政策和人才流动方面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合理、人才政策待完善、国内人才大量外流的问题,提出发挥人才“虹吸效应”、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以及降低人才流失率的可行性措施来加强人才集聚在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方面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2.
优化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人才使用机制是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中存在法律体系尚未健全、人才规划和任用模式不科学、创新成果缺乏自主性、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和人才培训激励手段单一等问题,构建了优化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的人才使用机制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完善有关科技创新的法律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规划和任用模式、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以及改善科研环境,加强人才使用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建议,从而发挥创新人才的最大效益,助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加快构筑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新时期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本文针对我国人才战略、培养模式和技术创新高地建设战略模式进行系统性分析,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剖析我国建设全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环境,坚持战略优先、人员集中战略、创造与应变和人才培养跨界战略的原则,明确提出短期、中期、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差异化构建,在世界创新网络建设中加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建立战略科学家人才培养梯队,完善发展以信任为基础的国际人才培养使用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重点探讨高等教育机构如何通过人才战略布局促进区域创新高地的建设。围绕高等教育机构、政府、企业三角融合模型下的合作与互动,剖析人才布局现状以及国内外人才中心发展案例,从高等教育机构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培育人才政策环境等方面,阐述了人才战略布局以推动区域创新的实践路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新时期区域创新和一流大学建设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人大调研报告,调研人员历时3月走访基层,并召开了12个座谈会,找出了新区在吸引归国留学人才工作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并且提出了5条建议。该报告结合浦东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我们欢迎这样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6.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逐渐成为中国北方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人才高地作为其自主创新高地建设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章通过分析科技型人才的聚集效应,阐明了聚集的动因,提出了滨海新区建设人才高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构建宁波区域性人才高地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扩张和工业化的持续加速,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也在进一步扩大,"失地"带来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身份融入、包括返贫致贫等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不仅要强调"小康",更要强调"全面",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因此,在新时代新要求下,建立失地农民利益长效保障机制十分必要,确保不让失地农民因为失地而"致贫"或"返贫",不让一人游离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外。  相似文献   

9.
儿子刚刚收到同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让颜先生一家格外开心。作为浦东外高桥一家外企的高管,受益于上海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9年前从内地来到浦东不久,就解决了全家的上海户籍问题,一家人的生活、工作、孩子就学丝毫没有受到户口的困扰。  相似文献   

10.
全球细胞治疗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文章针对徐州市在免疫细胞治疗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创新资源等条件及优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徐州市打造免疫细胞治疗产业创新高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系统创新与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型人才聚集是科技型人才流动的产物,它既可能出现1 1>2的积极作用(经济性效应),也可能出现组织冲突,增加内耗,产生1 1<2的消极作用(不经济性效应).系统创新是实现科技型人才聚集经济性效应产生和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应从影响科技型人才聚集系统的内外部创新因素(制度创新、一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以促使科技型人才聚集经济性效应的产生与提升.  相似文献   

12.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首次把科技创新中心确定为首都的四大核心功能之一。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既是北京的使命,也是北京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为此,作为北京市属科研院所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通过对北京市属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其人才工作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挑战,结合科创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从高端人才引进、青年人才培养与激励等薄弱方面入手,提出包含共性与个性特征的人才工作应对思路,为其他北京市属科研院所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虚拟研究开发中心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的外在需求入手,探讨促进虚拟研究开发中心产生和发展的要素及动力机制,并提出其组织结构形态及其运行模式和工作方式,为我国研究开发创新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艳 《乡镇经济》2014,(5):61-64
在安徽大力发展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之际,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作用至关重要,而协同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高效途径和必然趋势。文章从企业外部协同创新和内部协同创新两方面研究了安徽省的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对提高企业协同创新的实践和成效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Technical advancement includes technology generation, diffusion and aggreg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researching the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gener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technology cycle, and the source spring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innovation based on technology is scientific discovery. The technical perfection and secondary innovation are determined by the pulling force of demand, unbalanced inducement mechanism and profit. Standardized innovation is the sign of technology mature stage, the limit in demand and supply of technology drives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into lag phase.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是当今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在山东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中,加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意义深远。基于对政策文件的集中梳理及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内涵、特征的理解,总结凝练山东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系统阐述山东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意义,最后从省域和市域两个层面提出加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效应的保障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骅  冯铁龙 《改革》2006,(4):124-126
利用建立集群知识溢出系统模型,分析影响集群知识溢出的主要障碍。通过地方政府、集群内部的相关辅助机构以及企业自身三方面协作,建立适宜的保障机制来更好地实现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效应,达到既有利于知识溢出数量的扩大,又可以提高知识利用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世界金融极分别是欧洲的伦敦和美洲的纽约。亚洲的六大金融城市虽然各具优势,但近期内要成为世界金融第三极都有较大的困难。本文认为,把香港和深圳建设成为一个金融中心,最有可能成为世界金融第三极。期望把港深都会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消除港深金融中心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9.
王明华  黄家乐 《科技和产业》2014,14(10):121-123
民营科技企业正逐步成为最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主体,企业只有通过持续创新才能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否则很快会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在剖析持续创新影响因素基础上,指出建立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民营科技企业获取持久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并分别从外在动力与内在动力两个方面论述相关因素共同作用于创新主体而产生持续创新行为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重要内容之一,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依靠创新的力量。从研究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模型出发,对协同创新运行过程中的战略协同机制、过程协同机制和收益共享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适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合理机制。提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过程机制可以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实践起到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