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国家都有以人名称呼他人的习惯,俄罗斯人名承栽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历史、地理、风俗和信仰等文化信息,了解俄罗斯民族的人名称谓方式和称谓习惯,有助于促进相互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2.
人名不仅仅是人们相互区别的语言标志,而且是用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或者一个人群与其他人群的符号。然而在英汉翻译中,人名翻译的非标准化直接影响着目标语读者对原语文化的理解。因此,论文从文化角度出发,对英汉人名进行比较,进而阐述英语人名翻译的原则及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词义的变迁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仅从人名转义的角度浅谈了转义过程中的几个特点,希望能对英语爱好的学习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了分析。根据翻译方法与模式对霍译本中的人名进行了总结:对译者的翻译技巧做了归纳.人名的翻译显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分析了由于文化因素造成的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失误与意义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5.
书面表达是训练和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各类英语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学生的书面表达的抽样分析发现学生英语作文中存在大量的人名拼写不规范现象。本文分析了学生拼写不规范的类型、原因,系统归纳了人名拼写中的特殊例证,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杂性科学的缘起与发展,为分析和认识大学生信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在社会转型和文化思潮多元的形势下,大学生信仰呈现出弱化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差异性的特点。文章以复杂性科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大学生信仰为对象,利用复杂性科学的相关思想,对大学生信仰问题进行诠释与重构,以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对人们的信仰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承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中,其价值取向及理想信仰日益走向多元。由于大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价值多元化更易导致其理想信仰的迷失。面对大国兴起的时代机遇,加强大学生的信仰建构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对国家和党的建设以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没有信仰的法律退化成了僵死的教条,这是伯尔曼所处时代西方社会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国当前法治建设中存在着民众法治意识淡薄、法律信仰严重缺失的重要问题,中西法律传统的差异提醒我们,要建构法律信仰必须明确其内涵和偏误、培育法治精神和树立法律权威、转化和融合传统法律文化和道德信仰,而不是...  相似文献   

9.
法律信仰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的缺失已成为国家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法律信仰培植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信仰,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精神为底蕴,注重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培育,维护法律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忠实地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群体的民俗文化。广西陆川乌石镇客家方言词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样式,典型地反映了客家迁徙历史、山居生活、客家信仰和避讳心理等重要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信仰的独特性在于信仰情感的执著坚信和敬畏敬仰。培育信仰情感,仅靠单纯的学校德育课堂是很难实现的。网络环境下信仰教育需要培育信仰主体的信仰自觉性,发挥德育课堂的终极情感关怀作用,特别是要重视发挥学校校园"微文化"、家庭的"家文化"、社会的"虚拟社区"等组织的信仰传播和信仰情感的精神家园作用,实现信仰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枣不仅是民间喜爱的一种果品,更重要的是它在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等仪式中承载着驱邪避祸、生育信仰、生殖崇拜、成仙等信仰观念,人生礼俗也通过枣的物质特性传达着其在仪式过程中的丰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下,当代高职学生的信仰状况事关个人的健康成长、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基于对福建省高职院校的抽样调查,发现当代高职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科学、健康的,但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网络文化的垄断性导致部分学生信仰的倾斜;网络生活的自主性导致部分学生信仰的淡化;网络舆论的交互性导致部分学生信仰的多元化。文章据此提出建议和策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信仰选择的能力;创新观念,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的信息素质;借助网络,提升学生信仰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相信和尊敬,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转型时期,我国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法律信仰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法治建设。必须通过实现司法公正、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立法质量等途径,加强我国民众法律信仰的培植。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及导控--构建和谐社会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信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容丢弃的大众文化资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必须正确运用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化解与社会主义道德相悖的东西。必须在法治视野内导控民间信仰,使之成为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可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一书通过考察宋代祠神信仰存在、演变的真实状况,重点探讨了其与社会其他部分,如政治权利、社会群体、经济力量、交通网络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综观全书,作者试图在“唐宋大变革”这一背景下勾勒出宋代祠神信仰的演变轨迹及其发生的带有规律性的变化。该书作为一部较为深入研究宋代祠神信仰的专著,进一步丰富了宋代民间信仰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许多地区鬼神信仰等民间信仰呈“复兴”之势。文章基于山东实地调研数据,采用离散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村民间信仰选择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性别、文化程度、农业受灾情况和农业保险持续参加等因素对农村民间信仰有显著影响。文章着重分析了农户因风险而选择民间信仰的内在逻辑,指出农业风险增加会导致农村民间信仰增加,而农业保险的实施则会有效减少民间信仰选择。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支撑着学生的成长。我们应加强引导和疏导,培养学生建立起自己的信仰,奠定好他们的心理基础,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没有信仰的法律退化成了僵死的教条,这是伯尔曼所处时代西方社会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我国当前法治建设中存在着民众法治意识淡薄、法律信仰严重缺失的重要问题。中西法律传统的差异提醒我们,要建构法律信仰必须明确其内涵和偏误、培育法治精神和树立法律权威、转化和融合传统法律文化和道德信仰,而不是盲从西方社会以弥合法律与宗教之间出现的巨大鸿沟的方式来解决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20.
大部分学者认为由于欠缺法律信仰生成的土壤,我国传统社会根本不存在法律信仰。而事实上,我国传统社会是存在法律信仰的。不过在信仰程度、信仰方式上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信仰是一种伦理价值型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