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只有把改善民生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才能更加自觉地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2.
社会建设的民生本位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建设的提出已近百年,核心是民本,关键是制度创新。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要厘清四个问题,即:社会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社会建设的主体及受益主体、社会建设的内容和目标、社会建设的路径和过程;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与归宿;要完善八大机制,即:社会流动、利益协调、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控制、社会预警和矛盾疏导。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后.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稳定的状况不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依然狂飙猛进,并成为世界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2000年,世界人口有47%居住在城市,到2030年,预计这一比例将会达到60%(联合国.2006).目前世界上各种城市,皆存在着彼得·霍尔(2005)所分辨的三种类型.除了“应付老龄化的成熟城市” (这类城市分布于北美、欧洲、日本、东亚部分地区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特点是人口稳定或者下降、经济成长和转型缓慢、有处理环境问题的资源)外,还有两种都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一种是“对付非正式超限发展的城市”.代表性的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和印度次大陆的很多城市、绝大部分穆斯林中东城市以及某些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贫困城市,特点是人口快速增长(迁移和自然增长同样厉害)、经济严重依赖非正式行业、贫困非常普遍、环境和公共卫生的基本问题突出,管理困难;另一种是“应付奋力成长的城市”,这是中等收入迅速增长地区的城市,分布在东亚、拉美、加勒比和中东.这里人口增长率在递减,某些城市还面临老龄化的前景,经济成长依然迅速,但受到其他国家的新挑战,繁荣兴旺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中国的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属于后一种. 相似文献
4.
冯大同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84-85
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的存在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历史的视角来讲,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意义,不同时期民生构成要素的地位是不同的。在中国的现代社会,教育问题被列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备受政府、学者、爱国人士、老百姓等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也是各种教育问题的一大瓶颈。在民生视域下研究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系统的公平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巴作为整个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自革命成功之日起,就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和层层紧逼。社会主义的古巴,是一个贫穷的国家,由于美国的长期封锁和苏东剧变,经济一直十分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尽管困难重重,古巴仍然是一个社会安定,文明和谐的国家,这与古巴在民生方面的作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共在改善民生方面进行的大量探索,以及各种民生政策的制定,都有我国值得借鉴的方面,这些方面为中国当前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苏海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5)
加强民生档案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事档案信息资源,对于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必须转变观念,以人为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构建覆盖民生各个领域的档案资源体系及民生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体系,并建立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以确保民生档案造福民生.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加强民生档案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海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5):38-40
加强民生档案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档案信息资源,对于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必须转变观念,以人为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构建覆盖民生各个领域的档案资源体系及民生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体系,并建立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以确保民生档案造福民生。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特的“社会进化论”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向前的。“民生”是社会进化的“动力源”,“互助”是社会进化的“整合力”,“人力”是社会进化的“推动力”。不可否认,该理论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但对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邬旭东 《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10,(5):60-62
环境保护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题中应有之义,环境保护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解决好城市污染问题;必须把保护农村环境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必须实现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0.
在持续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如何积极承载与吸纳新增城镇化人口,有效促进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融入,成为民生城市建设的又一关注焦点。建立起各领域发展的长效动态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人本化水平,切实有效地实施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制,为建设民生城市明确基本导向并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李琴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5)
本文从改善民生视角出发阐述了从民生高度来认识完善社会管理的必要性以及民生问题凸显下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并依江苏省民政厅的调研基础上详述了其完善社会管理的棵索及存在问题,最后着重针对政府社会管理改革中贫困问题和体制问题总结并提出了改善民生视角下我国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对策及思考. 相似文献
12.
BOT推动社会资本有效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家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些措施很大一部分涉及基础设施建设.BOT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无需政府投资,而由项目建设方出资建设、经营并管理,在特许期结束后将设施移交给政府.它是解决政府部门在社会经济建设中资金短缺的一种理想的融资方式.本文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环境,分析了BOT方式实施我国新投资计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指出了适应新形势要求大规模推进BOT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群 《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12,(1):30-32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民生财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讨论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扩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也已经成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通过对民生财政概念的诠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在民生财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林虹任 《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4):5-7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基础。当前,我国在经济、社会形态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进行再解读,可以从根本上探索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对于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期间,国家已把"都市圈"作为未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规划内容,意味着都市圈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带、城市群等空间形态将成为我国区域新一轮发展的主要载体。但是,我国都市圈发展也面临升级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民生福祉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手段,由此预示着面向"十二五",南京都市圈应该把民生福祉作为南京都市圈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6.
从制度建设上切实保障与改善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建设对改善民生至关重要。现阶段民生问题的产生有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由于制度建设的缺陷。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科学原则,建立健全政府管理、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体制,深化城乡二元治理结构与户籍制度的改革,实现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收入分配的制度创新,以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7.
张一娴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关注民生问题,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建设备受重视,民生政策不断出台,且投入持续加大.让人民生活幸福、有尊严,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主题.立足于当前民生建设的大局,通过论述民生建设推进的背景以及企业家政府的内涵和特征,探索服务型政府是政府在推进民生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创新型理念如何指导政府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深层理论逻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准确定位应该从其思想的深层理论逻辑得到阐释。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历史观基础是西方社会进化论中的社会有机体论和中国传统阶级调和论;孙中山民生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养民"的政治哲学理念,没有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政治价值观的倒转;孙中山通过其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展现了其民生思想的道德乌托邦色彩,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本质不同。对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深层理论逻辑的揭示表明: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是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近现代继承者,它不是一种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为准则,健全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以维护社会安定,是我国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的基本目标。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新加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经验对我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新加坡社会救助机制的解读,在对比新加坡相关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牛瑾 《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6):23-25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媒体的监督和宣传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以人为本的国家建设中,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民生的发展理念也将民生新闻的生存空间拓展的非常宽泛,众多形式的媒体也纷纷在民生新闻上下功夫、做文章,以此博得众读者对其的认可,使文化商品的竞争也陡显激烈。一条“有读者缘”的民生新闻可以有几十家媒体抢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