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面对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恶意收购,目标公司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灵活运用各种反收购策略,可能会起到轻松化解危机,扭转困局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时成熟资本市场上常用的几种反收购策略进行分析,以资对我国企业实施反收购策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余菊 《经济论坛》2006,(20):124-125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处于股份全流通的状态。在全流通的股市中,如果投资者发现某只股票被市场低估,就可以通过购买二级市场股票进行敌意收购,控制目标公司从而实现资本增值。面对收购方存在的以争夺控制权为目的的收购行为,作为被收购方的目标公司为维护自身对公司的控制权,必定会采取各种针对收购行为而实施的反收购策略。这种以阻止或挫败收购人而实施的反收购行为,有些时候会不惜损害到目标公司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收购和反收购是证券市场中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两种常见的手段,催生了资本市场无数的波澜,使得证券市场越发成为资本激荡的中心。上市公司股份具有的流动性使收购行为的存在具有更多的合理性,相比之下反收购行为的存在是否具备合理性以及进而如何对反收购行为进行监管却是一个观点不一的问题。如何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的合理反收购行为存在是证券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司并购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并购现象将越来越多,反收购也越来越普遍。目前我国目标公司反收购政府规制严重滞后,适时进行反收购立法规制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对资本市场发展较为成熟的英美两国反收购规制体系的比较研究,寻找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国情,以促进我国目标公司反收购立法规制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5.
张敏聪 《经济导刊》2006,(11):54-56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即将全面完成,中国证券市场的全流通时代即将来临,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活动将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全流通市场下上市公司反收购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并提出了一些上市公司可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刘群 《当代经济》2003,(4):61-62
一、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现状 收购与反收购、控制与反控制一直是资本市场演义的故事。反收购一般出现在敌意收购情况下。我国证券市场上敌意收购并不多见,主要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仍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外资股和社会公众股,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股和法人股禁止流通或限制流通,这使得收购方对上市公司公开市场内收购只能从为数不多的社会公众股着手,难以取得控制权:另一原因是我国有关收购的法规相当严厉,敌意收购的成本很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敌意收购发生。  相似文献   

7.
尹蘅  胡霞 《资本市场》2005,(2):86-88
<正>收购、反收购事件一直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我国上市公司的收购是从1993年9月“宝延风波”开始的。到后来的爱使股份与大港油田、方正科技与上海高清、济南百货与华建电子等,每每出现都引起市场的极大震动。而2004年最值得关注的并购案例当属中信证券与广发证券的收购与反收购事件。  相似文献   

8.
西方企业反收购策略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近几十年中,西方经济生活中以金融市场为媒介的企业并购浪潮此起彼伏,使经营欠佳的公司经理们如临大敌,惶惶不可终日。在此背景下,各式各样的反收购策略纷纷出台,对推动反收购行为起了一定作用。虽然西方企业的制度和环境有别于我国企业,但许多反收购策略对我国仍不失为一种借鉴。以下列举几种,以期对我国反收购行为当事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结构与法人控制权竞争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资本结构具有明显的企业治理功能,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控制权竞争。基于资本结构管理控制理论,从企业管理者对法人控制权的争夺这一新的视角,对企业的负债融资行为进行了分析,突出了负债在控制权竞争中的“债务杠杆作用”,并重点对管理者在代理权竞争中的负债融资选择、管理者在实施收购和反收购策略中的负债融资行为以及相应的最优资本结构的权衡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股票回购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票回购(Share Repurchases),一般指股份有限公司用本公司资本或资本金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自己已发行的股票.股票回购是在证券流通市场中与上市公司运营关系密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回购不仅是一种极为盛行的反收购措施,还可以达到降低融资成本,调整股权成本,改善资本结构和提升股东权益价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徐明亮  张蕊 《经济管理》2021,43(11):121-136
随着我国控制权市场被激活,上市公司面临外部收购的隐形压力逐渐增加.为了维护公司控制权稳定以及业务活动不受干扰,上市公司有强烈动机设置反收购条款.本文利用手工搜集的上市公司反收购条款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反收购条款与公司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反收购条款对公司创新产出具有正向驱动效应.中介机制分析表明,反收购条款通过提高管理层风险承担水平,进而增加公司创新产出数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股票流动性较强、管理层薪酬较高以及管理层权力较大时,反收购条款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还发现,反收购条款设立最终有利于公司长期价值提升.本文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国内上市公司设立反收购条款行为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为立法机构顶层设计反收购条款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铝工业发展战略及未来市场竞争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元成 《经济师》2007,(10):259
始于2003年的氧化铝大幅上涨,吸引巨额社会资本进入了氧化铝生产行列,呈现价涨量增的态势。在国家行业政策调控与氧化铝暴涨双重重压下2004年步入调整原铝,则表现出量与价缓步增长与氧化铝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在国内铝工业市场的跌宕起伏间,身处其中的众多氧化铝与原铝生产商选择了各具特色的竞争策略,在做大做强的旗帜下,垄断与反垄断,收购与反收购成为市场的主旋律。文章在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铝工业的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明君 《资本市场》1999,(1):34-36
<正> 不知谁说过,世界500强的公司中,没有一家不是通过兼并收购这一“资本魔方”来达到其扩大规模目的的。但这一资本运营方式中一大掣肘在于资金,在世界各地上演的各种收购与反收购大战中,很大程度上,资金实力成了决定胜败的关键因素,而不论成败与否,巨额现金的付出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现金状况,甚至会使企业从此进入十分窘迫的境地,元气大伤。  相似文献   

14.
反收购暗战     
王建茹 《资本市场》2006,(10):68-74
全流通时代,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逐步显现,而并购重组无疑是其中最为生动的体现形式。于是,为实现规模效益、为扩大市场份额、为实现多元化经营,甚至纯粹为了短期投机、赚一笔就走,各种目的、各种形式的市场并购将日益活跃,那么上市公司该如何自处?为能创造持续投资回报而接受并购?还是为维持控制权、保持公司独立性而拼死抵抗?收购与反收购之战似乎一触即发。虽然真正规模意义的并购还没有发生,但这种行为绝不仅仅是假设,却可能从一个清晨的短信开始弥漫为浪潮,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优质公司终有一天会卷入其中。所以,我们的分析不妨从这样一个场景开始:当万科/招商银行/中信证券们收到并购要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行为越来越多,在现实中,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收购,或应对已经发生的收购,目标公司一般会采取防御或应变策略,直接或间接加大收购方成本,使一些应发生的收购难以出现或出现后失败。一般来说,目标公司的防御应变策略属于法律行为,对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法律进行规范,而且这种法律规定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与反收购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股票回购是指股份有限公司购回发行在外的股票,达到改变本公司资本成本或股本结构的市场行为。 股票回购产生于公司规避政府对现金红利的管理。1973-1974年,美国政府对公司支付现金红利施加了限制条款,于是许多公司采用股票回购方式向股东分配红利。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敌意并购盛行,股票回购成为反收购的重要工具,股票回购规模  相似文献   

17.
马海鹰  张华 《经济师》2005,(2):112-112,114
文章通过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模型的分析 ,对上市公司的理财策略、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增长、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并建议在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资格认定上以及财务报告披露进程中 ,应该加入对盈利增长方式指标的考核和披露 ,并完善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8.
反收购是相对于要约收购的一种防御行为,旨在通过各种措施阻止或者挫败恶意收购行为,以达到避免公司控制权转移的目的.目标公司采取反收购措施涉及到各方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资本市场对软件企业的巨大促进作用入手,研究了中国软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并对这些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软件企业在买壳上市后通常都面临严峻的资产整合问题,文章最后就软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我国资本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运行以来,资本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有关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增长迅速。盈余管理是资本市场中新近受到重视的问题。其原因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产生了充分的利益激励,而且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背后都有一个国有控股公司,为各种手段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我国资本市场上盈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