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绮霞 《商业时代》2007,(34):29-30
现代日本企业中正式雇佣缩小、非正式雇佣扩大,雇佣形态呈多样化发展。这种雇佣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与近年日本社会劳动市场的开放和结构改革所引起的雇佣弹性化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在详细阐述日本企业雇佣形态多样化现状的同时,详尽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刘堃 《北方经贸》2014,(6):254-254
近年,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企业的人事变动费用出现变化。在此背景之下,兼职人员、派遣社员及承包者这种非正式雇佣的情况开始扩大化。这种非正式雇佣形式的扩大,使得雇佣时间缩短,人均工资有所降低。这种非正式雇佣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与近几年日本劳动市场开放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201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交易模式也掀起一波浪潮,以Airbnb和Uber为代表的共享平台进入大众视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共享经济是建立在资源提供者、资源消费者和共享平台之间的租赁、借贷等资源共享的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共享模式不同于传统以时间、空间为限的消费模式,对于这种典型非正式雇佣员工关系应特殊对待,在绩效管理角度更为特殊。以Airbnb为例,总结共享经济视角下的绩效管理模式,从绩效考评和绩效反馈机制着手,探索新型的绩效管理模式,为共享经济时代的新型绩效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后,随看日本经济同友会和经团连等经营团体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显著转换,日本企业开始通过利用派遣、雇佣合同社员等方式使人力资源外部化,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以终身雇佣为主要特征的企业雇佣体制.本文着重阐明经营者团体雇佣政策的转换是日本雇佣体制发生转变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有一套独特的用人制度,终身雇佣制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与终身雇佣制相配套的是论资排辈的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也被世人认为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受到了企业管理、研究方面的关注。该文对终身雇佣制度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6.
关于雇佣制度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雇佣制度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等客观因素发生变化。日本长期雇佣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即使在美国,长期雇佣制度仍有着一定的市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雇佣制度将向着基于市场调节的长期而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日本企业的许多文献都很关注日本大企业人中存在的终身雇佣制度。这种制度在日本企业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也为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随着国际环境的逐渐变化,这种制度的缺陷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本文遵从时间顺序,主要探讨:这种雇佣制度是怎样产生、怎样进化的;面对新的经济局势它做出了怎样主动或被动的反应;将来是否有被替代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刘苗苗 《北方经贸》2007,(5):118-120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式经营的“三大神器”之一,是日式企业劳资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终身雇佣制为核心的雇佣制度曾盛行一时。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日本企业经营环境日趋恶劣,终身雇佣制也如明日黄花,风光不在。文章就终身雇佣制应否存续下去这个问题,从终身雇佣制实行的条件开始分析,在探讨其对经济影响的双重性及动摇原因的基础上,预测了终身雇佣制在日本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迅猛发展。2005年12月召开的“第九次东盟和中日韩首脑非正式会议上,坚持不懈地巩固和深化“10 3合作依然成为各方共识。而一向对与中国成立自由贸易区持消极态度的日本政府,近期也变得积极起来。2005年底,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在内阁会议上明确表示,要在2010年前与中国签定以FTA为基础的经济合作协定。这与同年5月吴仪副总理访日期间正式提出的“尽快启动中日双边自由贸易区进程相切合。在中日关系依然处于困境,但期望缓和的情况下,如能适时启动中日双边磋商,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相似文献   

10.
经济转型前,俄罗斯非正式经济的发展是政府价格管制导致“短缺经济”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建立了各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价格放开后,非正式经济不但没有萎缩,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关系资本之类的非正式制度仍然发挥着作用。本文提出,经济转型不仅需要改变正式制度,还要逐步改变非正式制度,这样才能把非正式经济纳入国家的监管范畴中。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世界银行中国企业相关调查数据,考察了融资约束对企业雇佣的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文章从雇佣规模和雇佣质量两个方面系统考察融资约束对企业雇佣的影响,并探讨了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手段.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包括企业初始规模等一系列企业特征,行业、城市及规模固定效应情况下,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雇佣规模显著低于未受融资约束影响的企业.接着,我们按照企业雇佣规模增长率的中位数将样本划分为高雇佣规模和低雇佣规模两个子样本,发现融资约束对雇佣规模不同的企业雇佣质量的负面效应表现出异质性.相比于高雇佣规模企业,低雇佣规模企业的雇佣质量更容易受到融资约束的制约.同时发现,市场化可以缓解融资约束的负面影响,而地区金融发展程度差异则会放大这一差距.  相似文献   

12.
非正式约束作为一种历史积淀,其核心价值体系誉刻影响着各种经济主体的价值趋向、行为规范,进而形成不同特性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市场经济中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发展的内关联分析,将非正式约束纳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当中。进而探寻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实质,并构建旨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正式约束与经济整体协调发展模式。非正式约束与经济运行过程和运行机制具有系统性、整体关联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在非正式约束和经济之间以及非正式约束与经济系统内的诸因子、诸方面之间都存在着共生互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曾翔  金晓扬 《商场现代化》2006,(19):193-194
终身雇佣制是传统日本式经营的核心内容,随着日本企业在中国事业的扩展,日本式经营在中国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摩擦”问题,终身雇佣制也在其中。在对终身雇佣制在中国遭遇“摩擦”进行原因的分析中,文化环境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被以市场导向为主的多元化的雇佣模式所代替,中国的用工制度也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表面的相似不能掩盖其实质的不同。作为儒教文化圈中的国家,日本体现了儒教文化的“忠”和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中国是为否定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而实行计划经济用工模式的,但在改革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独立学院要快速发展必须实现高效的组织学习与组织创新.本文对组织学习的理论进行了综述,强调在独立学院中个体隐性知识能否有效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是其组织学习和核心能力建立的关键.通过对日本终身雇佣制模式优势的分析,提出在独立学院初创及快速成长阶段,可以仿照日本企业对部分核心教职员工实行终身雇佣.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就业构造基本调查》中2002—2012年的数据,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正规雇佣者、非正规雇佣者等类别,首先,计算出收入的基尼系数。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总体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但扩大的趋势在逐渐放缓。其次,通过计算收入的均值对数偏差指数以及对数方差指数并与基尼系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者整体变化趋势相同。再次,通过对数方差指数分解公式,我们发现2002—2007年,正规雇佣和非正规雇佣两组内部以及两组间的收入差距整体都在缩小。但2007—2012年两组内部的收入差距整体在缩小,但两组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扩大。最后,根据计算结果结合实际,探讨与日本政府劳动政策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战败的1945年到1971年,日本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败战经济"到"自立经济",再到"国际经济",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处于瘫痪状态,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可以说是历史性的蓬勃期,日本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其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也应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本文就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与日本文化、文学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对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发展、东西部的经济差异不仅受到法规、准则等正式制度的影响,也受到文化习俗、道德规范等非正式约束制度的影响。文章从非正式制度规范、评价、凝聚作用入手,结合东西部地区非正式制度的具体差异,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于企业雇员的可雇用性始于20世纪初期,在西方已经有了近一百年的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却一直停留于最初阶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政府、企业、个人都发生着显著的改变。针对这样的变化可雇佣性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国内也受到了重视。本文从可雇佣性的含义入手,总结了西方已有的文献,分析了可雇佣性的衡量和实践成果,为读者展示了可雇佣性的发展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制度,是日本企业文化的三大支柱。本文从"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的起源谈起,分析了其特点及利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