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或有事项会计处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部于2000年4月27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同年7月1日起在我国所有企业执行。该准则的颁布,填补了我国会计准则中缺乏有关或有事项的空白,对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业务具有规范作用。文章从或有事项相关的概念入手,对或有事项会计处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的经济现象,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存在潜在的风险。特别是企业或有负债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到银行的贷款决策及贷款风险。2000年4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和2000年1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都规范了或有事项的处理和披露,银行信贷部门应充分关注企业或有事项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贷款决策,才能使贷款的风险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3.
张晓梅 《大众商务》2010,(1):126-126
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或有事项中预计负债、或有负债做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对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针对预计负债、或有负债的概念,确认、计量及披露等方面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或有事项中预计负债、或有负债做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对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针对预计负债、或有负债的概念,确认、计量及披露等方面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5.
2000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或有事项》,填补了我国会计准则中缺乏或有事项的空白,对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业务起到了规范作用。而2006年我国颁布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日益趋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具体准则第13号对或有事项进行了突破,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文章结合新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的特征,针对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等方面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6.
孟静怡 《新智慧》2006,(9):58-59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主要特点是强化了为投资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突出表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以下简称“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事项和或有资产》(IAS 37)相比基本一致。当然,新准则中仍有一些需要借鉴IAS 37的地方,为此笔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般情况下,企业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应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但部分或有事项并未由该准则直接规范。笔者拟对这些游离于或有事项准则之外的特定或有事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姚利华 《新智慧》2005,(9):63-64
《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以下简称IAS37)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以下简称《准则》)在很多方面存在异同,本试从或有事项计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与两项国际会计准则有关,但主要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关系密切。通过进行两者的比较,发现我国《准则》在或有事项准则的制定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准则名称与其相关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的把握以及对亏损性合同的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提出我国在或有事项会计准则制定中存在的不适当之处,应当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金龙  黄伟 《新智慧》2005,(11):31-32
一、预计负债的含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以下简称《准则》)规定,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是或有事项的结果。《准则》将“或有负债”定义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相似文献   

11.
冯丽丽  郭焕书 《新智慧》2006,(12):42-44
或有事项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事项,本文从或有事项的概念、确认、计量、披露方面对我国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进行比较,提出完善我国或有事项准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军  潘静 《新智慧》2006,(3):57-57
《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简称《准则》)中对或有负债披露的要求已经比较明确、具体.然而笔在长期会计、审计实践中看到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故有必要在此对《准则》中有关或有负债披露的规定作一详细解读。以下仅以已贴现商业承兑汇渠形成的或有负债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新智慧》2006,(5):20-21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上市公司或有事项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或有事项作为一种潜在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也影响了对企业的财务质量、财务状况以及企业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正确判断。因此上市公司必须分清引起或有事项的业务类别,加强或有事项的管理,严格控制可能带来损失的或有事项的发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并根据会计准则,对或有事项应予以充分的披露和揭示。同时,或有事项的会计准则也须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或有事项作为一种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有别于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从谨慎性原则考虑对或有事项准则作出了规范要求。学习和运用该准则时应注意掌握或有事项涵盖的内容、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报表的披露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外或有事项准则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或有会计事项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事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衍生金融工具产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我国现行的《或有事项准则》中不足之处也随之显现,本文通过我国或有事项准则与国际相关会计准则比较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或有事项准则》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0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用以规范企业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该准则已于去年7月1日施行。众所周知,我国发布的或有事项准则较多地受到了美英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本文就该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以下简称“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5号的有关规定进行比较,并提出粗浅意见。 一、适用范围 《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以下简称“或有事项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不同。我国准则不涉及债务重组、建造合同、所得税、保险合同、终止营业、租赁、企业重组、环境污染整治等引起的或有事项。这些或有事项有些已由相关的会计准则另行规定,另一些则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将来再予以考虑。国际准则第37号规定,本准则不适用于下列各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形成的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执行中的合同(除了亏损的执行中的合同)形成的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保险公司与保单持有人之间签订的合同形式,以及由其他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 二、有关定义 1.或有事项、或有负债、或有资产。我国采纳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做法,使用了或有事项的概念。根据准...  相似文献   

18.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变化。《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的变化对IT上市公司影响尤为深远:提高了IT上市公司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提高了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影响了IT上市公司的市场份额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企业的融资渠道以及各方面财务关系也随之增多,或有事项作为一项特殊的经济业务已经越来越多的存在于企业中.或有事项作为一种潜在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因此,如何正确计量或有事项及其会计处理,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分四部分对或有事项及其会计处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2000年5月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以下简称“或有会计准则”) ,该准则的形成 ,在诸多方面有效地借鉴了第37号国际会计准则《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IAS37)。本文试就这两者中的概念作以下比较。1.准备与或有负债、或有事项的差异。IAS37 指出 ,准备是时间或金额不确定的负债。对于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承担的现时义务 ,如果结算该义务可能要求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且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估计 ,则企业应将该义务事项确认为准备。而我国或有会计准则规定 ,对于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负债 ,应通过“预计负债”科目进行核算。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 ,我国或有会计准则中的“预计负债”与IAS37中的“准备”是基本相同的。准备与或有负债的区别在于 :①准备本质上是一种负债 ,应予以确认 ;而或有负债并不符合会计要素中负债的定义 ,因此不能予以确认。②准备是一种负债 ,属于会计报表中的一个要素 ;而或有事项是指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不确定状况 ,或有事项与准备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由此可见 ,IAS37的核心概念是准备 ,而我国或有会计准则的核心概念是或有事项 ,由于准备更能体现财务会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