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拉动内需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在回顾了福建省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诱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为福建省健康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诸多环境问题,并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笔者认为,协调农村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在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管理;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3.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不断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源,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加速器",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也是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推进城镇化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财政作为党和政府施政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和监管手段,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职责。近年来,陕西财政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加快推进陕西城镇化进程,是亟待深入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课题组在系统梳理陕西财政支持政策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调研,提出了新时期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财政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乡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城镇化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而农村是近年启动内需的重要市场。采用9个城乡经济社会统筹的基本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反映城乡统筹水平的综合指标,再利用VAR模型研究城乡统筹、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分析表明: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均是农村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城乡统筹和农村居民消费也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从长期来看,城乡统筹和城镇化的正向冲击均会对农村消费产生正的影响,且两者对农村消费变化的贡献率超过50%。应以城乡统筹、城镇化开启和促进农村内需市场发展,并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以农村居民消费推进内生性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广西旅游城镇化经营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划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大桂林的实证研究,验证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探讨了依据旅游目的地不同的发展阶段来推进旅游城镇化进程,提出了广西旅游城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旅游目的地和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按照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理论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镇发展新格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广西城镇发展较快 ,但仍存在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地区间城镇化发展程度和速度差异大、城镇规模等级不合理等问题。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广西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 ,东引西联 ,以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 ;加大西部地区劳动力结构调整 ,培育新的中心城镇 ;加强大中城市建设 ,提高小城镇质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新型城镇化将是拉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文章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拉动内需,都和城镇化密切相关,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进行体制改革,特别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还要重视与工业化平衡协调推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广西民族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兄弟省市相比,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明显.广西民族经济发展应在发挥现有有利条件基础上,扬长避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同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广西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广西民族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兄弟省市相比,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明显。广西民族经济发展应在发挥现有有利条件基础上,扬长避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同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广西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欧洲联盟经济-政治体制的强化,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经济、贸易交往将会日益频繁和扩大.欧盟东扩对于广西未来长期经济的发展具有潜在的影响,必须充分认识其问题的重要性;必须摆正广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位置;必须加快广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尽快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平台;必须注意双边贸易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辽宁省以规模扩张模式为主体的城镇化,经过平稳发展到加速发展阶段,已处于中期城镇化时期。它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变、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城镇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未来,城镇化将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形成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3.
消费是内需的重要构成部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有力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在作用机制方面,以县域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多渠道增加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城乡产业结构,深度挖掘消费潜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改善居民消费心理等。在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城镇居民新的消费需求和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让县域城乡居民有消费能力的同时敢于扩大消费。  相似文献   

14.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镇化进行了新定位,城镇化成为拉动内需、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力。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旧有制度观念、半城镇化问题、城镇布局不合理、城镇融资模式约束等问题,提出了破解户籍制度障碍、强化城市产业支撑、推进大城市群发展、统一城乡住房市场、建立稳定投融资机制等五个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以及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地级市城镇化水平高值与低值相邻,呈"负空间自相关",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非农化、环境宜居以及农业现代化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现阶段的对外贸易、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水平、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呈负向关系.广西及地方各市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契机,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避免各市间的恶性竞争,要加强经济建设,积极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同时,应积极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健全社会保障、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促进新农村发展,推动新农村就地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与中国经济都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十一五"期间,广西经济金融总体将趋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将增强,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将更趋稳健.未来几年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自主融入区域合作;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重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体系建设和金融机制完善,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决策管理水平是广西经济金融工作所需注意的问题及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可以说是抓住了中国社会和经济工作的关节点。提高公共资源在农村的投入,不仅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问题,而且也是解决中国内需问题的关键。只有将公共资源更多地投放到农村,才能充分发挥撬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平衡发展的“杠杆”作用,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才能走上良性循环之道。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根本性超越,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的根本性超越,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新型城镇化具有以就地就近城镇化为主要模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四化同步发展”为理念支撑、以“绿色发展”为价值追求等特征,应以新型城镇化推进精准扶贫。具体来说,就是要积极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要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农民在精准扶贫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四化同步发展”的动力作用,全力提升精准扶贫绩效;要坚持“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积极推进绿色扶贫。  相似文献   

19.
《现代经济》2014,(8):162-163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符合广大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本文先介绍农村城镇化基本特征;然后对我国农村推进城镇化建设概况进行分析;接着就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从几个角度进行阐述;最后针对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策略与思考,从大搞乡镇工业完善经济发展模式、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出优惠新政消除城乡区位差异、加强教育培训扩大农民就业范围等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长吉图开发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吉林省县域经济在城镇化发展问题上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关键。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上需要有新的思路:将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作为方向,以“亚核心”视角来推进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