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的“经理革命’,肇始于19世纪末期,完成于对世纪中后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要求国有企业必须采取“自主企业制度”,它意味着国有企业控制权,将从政府手中转移到企业的厂长(经理)手中。实现这一目标,其当务之急是造就一大批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队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经理革命”。亚西方的“经理革命”西方资本主义的“经理革命”,实际上是以现代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取代早期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过程。1.1资本主义企业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两种…  相似文献   

2.
从1979年开始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以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逐渐从政府转移到企业手中为指导思想的。但是,在改革进行了二十多年之后。一方画,政府对企业仍然有相当大的行政干预权力;另一方面,经理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又严重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顺利进行。从现代企业理论为分析框架对这一问题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是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比较成功地解决了短期激励问题,但尚未能解决长期激励问题和经理人员的选择问题。MBO管理层收购通过使企业的管理层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对解决国企中存在的经理人员激励不足、内部人控制、代理成本过高等问题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由于对企业家地位和作用认识不透或重视不够,忽视了优秀企业家对企业成败兴衰的重要作用,因而忽视了想方设法搞活经营者。结果是一些国有企业经理本可以把企业经营好,实现政府规定的任期赢利指标,并且为企业留下足够的发展后劲,但是却在企业利益与自身利益冲突时,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依据,采取短期行为;或建立小金库,甚至收受贿赂,贪污腐败,加大在职消费;也有的“跳槽”到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或者干脆自己办公司,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国有企业经理激励机制不完善带来的弊病已日益暴露,不仅严重地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效益的提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也把不少的优秀企业家推上了违法犯罪的绝路,实在令人痛心和担忧。  相似文献   

4.
西方经理制度:契约、市场与法律艾建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向我们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然要求“两权分离”,两权分离又使得企业在相当程度上被控制在经理手中。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对经理进行约束与激励,...  相似文献   

5.
潘青 《发展研究》1999,(5):20-2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独立于股东的经理人员事实上或依法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在公司战略决策中充分体现自身利益,从而架空所有者的控制和监督。当前,内部人控制的主要表现是,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对企业资产的使用拥有相当大的斟酌决定权,同时享有大量的在职消费和其他租金。 内部人控制现象是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而逐渐形成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形成使得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处于两难境地;要不企业抱怨缺乏自主权,要不就是作为所有者的政府对企业失去控制并因企业不 负责任而受到损失。 国有企业内部人…  相似文献   

6.
“年薪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产物,是在产权明晰,委托一代理关系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中,承认经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一种生产要素,具备剩余索取权,企业经理人员根据经营业绩,参与到企业经营利润分配,从而建立起来的能对经理人员产生激励一约束机制的一种企业分配制度。实行“年薪制”的前提是:①产权明晰;②委托一代理关系规范;③企业家市场选择制度;④公平、平等的企业竞争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资源环境等);⑤相对完善的企业家市场,该市场除提供可供选择的经理人之外,至少能形成企业家均衡价格。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7.
关于风险投资公司制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沔 《经济前沿》2002,(12):53-54
一、理论依据——激励理论(委 托代理理论)传统的厂商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随着经理控制型企业取代业主型企业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经理型厂商理论(Baumol,1959、Marris.1964、Williamson,1963,1967)指出了拥有所有权的股东与掌握控制权的经理目标的差异,经理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以牺牲企业利润,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但该理论并没有指出解决办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认为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内部人控制和行政性外部人控制的问题,内部人控制的结果使内部人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企业剩余而行使着相当程度的剩余控制权,行政性外部人控制是传统型政府主导型在外部治理结构上的延伸。章指出,应从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整公司股权结构、加强对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监管三个方面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郑东旭现代管理科学十分重视人的作用,那就是以人为中心,千方百计调动人的积极性。这里的"人",从企业内部来看,既包括广大职工,也包括企业经营者。因此,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也是必不可...  相似文献   

10.
潘诚 《经济师》2000,(4):29-30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 ,我国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但微观机制中的国有企业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从总体上看 ,国有企业近十几年的改革基本上成功地解决了企业的权、利分配问题 ,但代理者 (企业经理 )的才能、就业及利益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无论是对代理人的选择 ,还是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 ,一个有效的代理者 (经理 )市场的建立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引进经理市场促进经营者的选择规范化企业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职责的指挥者 ,其作用是相当特殊的。准确地说 ,并不是所有的经营权所有者都能称为企业家。企业的经营者是企业家的土壤 ,他或…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再次强调,中国企业家队伍的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具有全局意义。特别是在今天,改革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更要重视企.业家的作用,看到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迫切性。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一、重新认识中国急需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的战略意义所谓企业家,一般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其创造性劳动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厂长(经理)。因为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最高行政负责人,企业的兴旺首先在于选择与培养~个优秀的厂长(经理)。特别是在面临新…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按照“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基础的委托代理制度,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委托和代理关系。在国有企业中,所有者是全体人民,中央及各级政府受全体人民的委托来监管国有企业及其经营者,因此中央及各级政府代表的国家是委托人,企业经理是代理人。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改革的总思路应是: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实行非国有化改革,将国有资产全面地退出竞争性的行业、企业;需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化改革,全面建立政府控股、参股的现代股份制公司、企业;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实行全资化的改革,实行国有资产委托一代理经营责任制;此外,产权制度的创新应包括产权制度的创新,企业家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制度的创新等。  相似文献   

14.
完善国企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莹 《现代财经》2004,24(6):48-5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朝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推进,从物质到精神建立起对经理人员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企经营者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   总被引:115,自引:4,他引:111  
辛清泉  林斌  王彦超 《经济研究》2007,42(8):110-122
本文在代理理论框架下,基于中国国有企业薪酬管制的制度背景,就经理薪酬对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我国上市公司2000—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经理薪酬在企业资本投资决策方面的治理效应。结果发现,当薪酬契约无法对经理的工作努力和经营才能作出补偿和激励时,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着因薪酬契约失效导致的投资过度现象。上述研究发现,对理解中国国有企业经理薪酬管制的经济后果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前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薪酬改革的争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是独立自主、权利平等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就是政府对国有企业正确定位的过程。国企改制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国企关系的关键在于为政府改革指明方向。为此要求政府树立 科学的管理理念;为国企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企业家的选拔任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时代呼唤企业家●乔宁泰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厂长(经理)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很多事例证明,在大体相同的外部条件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与否,与企业厂长(经理)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有着极大的关系。一个政治思想素质好,善于决策,精于管理的厂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及其治理□郑吉伟内部人控制是指企业在法律意义上属于出资者所有的情况下,企业内部人员——经理人员和普通职工掌握了企业的实质控制权。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就是要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主体,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内部...  相似文献   

19.
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   总被引:131,自引:0,他引:131  
本文旨在从现代企业职业企业家的激励约束角度探讨企业家控制权的理论内涵、作用机理和市场配置 ,并进一步引伸对我国国有企业现实问题的解释意义。本文认为 ,如同报酬一样 ,把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 ,就是把企业控制权授予与否、授予后控制权的制约程度作为对企业家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的相应回报 ;企业家控制权激励约束机制是一种动态调整企业家控制权的决策机制。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企业家控制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控制权行政配置”与“内部人控制”共存 ,这是产生“59岁现象”、过度“在职消费”等问题的根源 ;自增强理论可以从深层次说明 2 0年的改革仍不能使得国有企业企业家控制权由“行政配置”转向“市场配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抓大放小"就是抓好大的,放活小的。不要用计划经济的观点去理解"抓大放小",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去理解"抓大放小",这是最根本的一条,这个问题解决的好,不论在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经济师都会大有前途、大有作为。从战略高度把握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明确,国有企业改革,不是要把每一个国有企业都原封不动地、在原来基础上改好,这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来体现,小型国有企业难以发挥此种作用。市场观念应是经济师的第一观念。在实施"抓大放小"战略中,首先是认识问题。"抓大"不是政府把大企业的事自己都揽起来,使企业又变成政府的附属物,而是国家集中主要力量,把大的企业尽快变成市场主体,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放小",不是政府对小企业不管了,而是使他转变成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另一种形式,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是不分大小、不分彼此的,不能唯成份论,不能像过去一样只管国有经济,不管其它经济,哪不是政府应有的行为。通过实施"抓大放小"战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适当降低,但却会加强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要辩证看。提出"抓大放小"战略思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