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公民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社会历史条件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作为文化之行为主体的公民本身的素质、意识等等,都有着直接而深刻的联系。为适应中国社会变革的速度和步伐,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民文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王洋 《大众商务》2010,(8):253-253
公民社会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一个社会独立的公民社会能够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公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问题上应该充分认识到用理论引导我国公民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公民的公共精神是实现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思想道德基础,它要求每个公民时时处处都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行为模式,养成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是中国公民缺乏公共精神的社会根源,因此发展公民社会以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是一较佳选择。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发展高质量的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4.
公民社会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一个社会独立的公民社会能够对国家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公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问题上应该充分认识到用理论引导我国公民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整个社会日益呈现出开放、宽松、活跃的氛围,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日益涌现,以个人权利为基础,以民间组织为主要特征的公民社会逐渐兴起。公民社会的本质就是民主社会。它尊重公民资格,保障公民权利,认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是公民社会的最重要的政治内涵。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的形式来保证公共权力在全体公民的同意、监督和制约下规范地运行,并最终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理论缘起于西方社会,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其在传入中国之后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转变、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等都为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各种问题也不断凸显。我们必须正确解决中国公民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的发展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制约了国家权力的扩张,实现国家民主治理、民主政治发展、社会政治稳定以及参与式民主,为宪政和法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以新加坡公民社会为研究对象,介绍新加坡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透过新加坡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在新加坡政治民主化中的作用,总结公民社会在政治民主化中的价值,得出公民社会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基础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市场化和民主化的改革,这为公民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公民社会的发展对党的执政资源配置和执政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党的执政理念相应的应从"统治"、"治理"过渡到"善治"。善治的理念对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与中国的社会变革 一、为什么需要公民社会 一个公民社会发育不良的社会,是一个不平衡的社会。学者们常说,公民是国家的基础,公民权益是国家的根本目的,公民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即“主权在民”。但公民自己不团结、不组织起来,上面这些高帽子就会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的生成是现代社会政治体系趋于合理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考量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进度,不仅要看相关民间组织(NGOs)的数量和增长态势,而且重在考察公民个体及其社会意识在促进政治体系良性发展方面的实际作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王权主义视界中的权力本位、臣民意识、民本思想、崇圣观念等传统因素则是现代公民主体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内在蔽障.这就要求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克制传统王权主义对公民社会生成的消解,由权力本位转向权利本位、臣民意识转向公民意识、民本观念通向民主观念,逐步实现公民主体重塑和公民社会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由乡村社会、政治社会、市民社会组成,城乡二元结构分明的混合型社会,但乡村社会和政治社会组成的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建立在这一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市民社会必将发达和成熟,最终取代传统社会。现阶段主要受到产权制度的强大滞碍,我国以市民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变迁呈现不正常、不顺利的态势。因此,我们需要理性地变革目前的产权制度来为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和扩张创造正当的经济基础,进而为市场经济畅顺地改造传统社会成为市民社会提供良好的经济平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文本宪法而无实在宪政”,“有形式法制而无实质法治”,原因何在?中国历史上市民社会的缺失和现实中市民社会的不成熟是中国难以实现宪政与法治的根本症结。因此,中国建立宪政之途和走向法治之路就是培育和形成成熟的市民社会。为了加快中国市民社会的成熟,以为宪政与法治铺垫基石。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市场化;进一步加强政治民主化和权力监督;进一步推动社会利益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进一步推动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被称为市民社会,但市民社会的生成机理需要探本溯源,这是理解市民社会的初始根据。从根源上追索,市民社会内生于市场经济的自我建构。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其固有的经济制约机制,将所有社会成员整合为有机的市民社会,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即是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任何非经济因素能够干扰它的演进但无法决定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嘉兴市环保市民检查团代表了新型专业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类型。环保市民检查团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推动了政府决策的公开化。社会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恰当地界定政府在扶持社会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另一方面需要在行政决策中建立政府与社会民间组织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社会民间组织在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经济伦理状况在总体上已有一定改善,但存在的一些严重不道德经济行为已呈现出地区性和行业性的特征,而不是某种单一的、偶然的现象,因此是一种结构性的不道德经济行为。企业与地方政府或部门政府的利益联盟是这种不道德行为存在和蔓延的现实基础。面对市场和政府的力量在遏制结构性不道德经济行为方面的双重失灵,中国经济伦理的进一步改善既要立足于企业的自觉和政府、法律监管力度的加强,更要立足于能有力量对企业和政府进行监督并形成制衡的第三方,即公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宪政与法治视野中的市民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市民社会的词源、特征和历史演变来看,市民社会和民主宪政与法治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市场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蕴育了法治精神,形成了社会权力,消解了国家压力。因此,宪政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公务员是组成政府行政机构的主体,公务员的行为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决定着政府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用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武装公务员,提高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应成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务员职业倦怠在我国所占比例较高,不仅严重影响公务员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政府效能和公众形象,乃至改革的成败及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社会环境因素、政府组织因素和公务员个体因素共同促成了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全社会积极关注,公务员自身不断努力、政府部门不断推进管理改革、社会环境协同支持,才能有效预防公务员职业倦怠,提升公务员职业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