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和熵指数对钢铁行业市场结构进行测度,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及进退出壁垒三方面来深入探讨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形成问题,本文认为,我国钢铁市场的集中度严重偏低,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准入门槛低,大量落后产能难以顺利淘汰等导致了我国钢铁企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最后,本文从阻碍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原因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走出去"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钢铁产能"走出去",是产能的输出,是优势产能的国际合作,是钢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环节。我国钢铁行业拥有"走出去"的客观实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钢铁产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3.
年初工信部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列出了九大兼并重组重点行业,这九大行业同时也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为了对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了解得更深入透彻,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采访中,赵英表示,我国的传统产业在未来十年时间里,产能过剩问题会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加速得到解决,因为饱和后的市场更有利于加快推进兼并重组。钢铁行业已经接近市场饱和了,所以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肯定比其他行业快。  相似文献   

4.
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政府倾向于通过发展铁路来消化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本文通过铁路行业的投入产出分析了解铁路行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从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剖析铁路与国民经济整体的互动关系,借助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手段,探析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与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与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较大,铁路运输业的影响力系数较小,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与建筑业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大的辐射作用,将其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型产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铁路运输业的感应度系数略低于平均水平,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与建筑业的感应度系数较低,铁路行业受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较小,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适当的指导;铁路行业对钢铁等行业的消耗效应和分配效应较大,在适度控制钢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条件下,可通过发展铁路消耗钢铁行业过剩产能。  相似文献   

5.
近10年来我国钢铁产能一直过剩严重,这对整个钢铁行业正常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而单纯的政策调控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需要以电子商务为依托,借助市场力量推动钢铁企业并购整合,实现钢铁过剩产能的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6.
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同质化竞争明显,为控制和降低采购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引入必要的成本控制手段来降低产成品成本成为当前钢铁行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不二选择。而钢铁行业原燃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超过50%以上,因此引入目标管理对采购成本进行控制是可行且必要的。如何进行目标管理呢?结合采购区域市场历史规律、品种市场发展趋势及挑战性原则制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了产能的概念、产能过剩的概念、产能过剩的表现形式与后果、产能过剩的产生原因与治理对策等问题。构建产能概念的三个层次,包括微观产能、中观产能和宏观产能,并分析产能过剩的三种定义,提出把产能过剩后果分为三个级别,认为产能过剩后果是确定我国产能过剩量化判断标准的着眼点。从而总结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以期为深化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具有重大且长远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以江苏光伏产业为例,根据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理论,在分析江苏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判定当前江苏光伏产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并分析了其产能过剩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化解江苏光伏产业乃至其他行业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当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业也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产能过剩不仅会造成巨大浪费,产生大量不良资产,同时也会进一步加剧产业结构不合理矛盾,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此,压缩产能过剩行业、推进结构调整就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已经从局部性、阶段性的产能过剩转变为全面性、长期性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持续恶化加剧了我国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有必要对产能过剩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回顾与评述,文章总结和分析了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和地区特征,并从市场和体制两个视角探讨了产能过剩的成因。中央政府应坚持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根本性力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通过市场机制来化解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郭影 《全国商情》2007,(2):28-29,53
本文针对当前经济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产能过剩的现实问题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并针对引起产能过剩的不同原因,以“堵”和“疏”两种方式双管齐下,即一方面从源头上堵住已经过剩的产能继续加剧,另一方面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渠道来疏散已经过剩的产能,以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金融抑制和信贷配给理论,在分析我国银行业信贷资源错配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信贷资源错配对产能过剩的影响。在企业生产初期,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企业发放大量低廉贷款导致过度投资;在企业试图退出产能过剩行业阶段,银行与政府联手设置高退出壁垒,加剧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银行信贷资源错配是造成体制性过剩背后重要的金融诱因。  相似文献   

13.
产能过剩是中国和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产能过剩,治理困难,需要明确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产能过剩的原因很多,但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相比,除市场原因外,中国产能过剩主要特征是与区域间的竞争密切相关。这项研究表明,区域间的发展目标一致,区域间的竞争策略同质化,区域间的竞争与协调不协调,地方保护区域竞争是中国式的产能过剩治理困境形成的根。因此,治理产能过剩的当务之急是:中央政府充分发挥计划机制有序实施,而非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破解产能过剩治理困局的长效机制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央政府要调整地方政府目标,规范和协调地区间竞争。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的情况下,钢铁、水泥、船舶等多个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那么,如何有效抑制产能过剩,尤其是如何通过有效的税收政策手段,实现去产能化目标,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提到了"产能过剩"问题,并提出,要"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2013年1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会议也强调"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相似文献   

15.
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同质化竞争明显,为控制和降低采购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引入必要的成本控制手段来降低产成品成本成为当前钢铁行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不二选择。而钢铁行业原燃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超过50%以上,因此引入目标管理对采购成本进行控制是可行且必要的。如何进行目标管理呢?结合采购区域市场历史规律、品种市场发展趋势及挑战性原则制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一带一路"以及供给侧结构变化,钢铁行业将进入新的阶段,企业必须解决产能过剩、原材料进口以及日益增长的环保标准等问题,尽快完成国际化转型升级。宝钢集团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虽然早早就开始了海外的布局,然而与国际钢铁巨头相比,宝钢国际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通过新的成本管理方式来考虑如何打破成本空间的魔咒,大力拓展出口,加强资源整合能力;跨企业合作,共享市场资源,加快完成国际化战略转型,抓住机遇增强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一,就是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其实,产能过剩并非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自"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告别高增长,着力于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与此同时,产能过剩并未得到同步治理,反而愈发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痼疾"。  相似文献   

18.
从投资与居民收入的对比,供给和产能与需求的对比,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三个方面分析我国产能过剩的现实性;基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阐述我国产能过剩的必然性;立足产能过剩的传导机制论述我国产能过剩的持久性.进而提出化解我国产能过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钢铁行业一直是我国节能减排关注的重点行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以技术手段为主导推进钢铁企业的节能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吨钢综合能耗、各工序能耗逐年下降。随着节能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技术节能空间被不断压缩,节能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当前,我国钢铁业正处在高产能、高成本、低利润的困难时期,主要表现为整个行业产能过剩,原燃料成本居高不下,吨钢利润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20.
产能过剩判断指标在部分行业测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及对产能过剩判断问题上产生的分歧,从产能过剩的内涵理论研究出发,试图找出一些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判断指标,并结合部分行业进行测算分析。本文认为产能利用率、企业库存等可作为国家统计部门的监测指标,为决策部门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