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全域旅游的概念入手,结合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归纳总结了全域旅游背景下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优化整合存在的问题.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在具体分析了全域旅游背景下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优化整合现状和优劣势基础上,提出了全域旅游背景下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优化整合问题的具体对策,为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化整合提出具体参考.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的修学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修学旅游作为“寓教于游”的活动已受到更多人士的注意与重视,顺应了旅游发展的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辽宁作为一个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大省,开展修学旅游自然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3.
卜长青 《辽宁经济》2009,(10):54-54
21世纪是休闲度假旅游蓬勃兴起的时代,休闲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温泉业的发展。温泉休闲度假旅游以健康养生为特色,集旅游、休闲、健身于一体,近年来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一大热点,被人们称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一、辽宁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辽宁省温泉资源丰富,大小温泉遍及全省,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考察对辽宁黑色旅游资源的赋存、类型进行了研究,报告了其利用现状,从主题及分布状态,红色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基础作用以及市场需求前景三个方面确认,辽宁黑色旅游资源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具体开发策略包括:以政府为主导,开展跨系统、跨地域合作;准确定位,科学规划;采用多种开发模式,构筑产品体系;培训专业人员;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认识,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2013年正值中国海洋旅游年,为海洋旅游的发展提供重大历史契机,各滨海旅游地区应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海洋旅游.辽宁滨海地区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基础条件成熟,应充分利用“美丽中国”的历史背景,发展海洋旅游.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辽宁海洋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得出各因子的重要性得分.结合区域传统旅游项目,尝试设计辽宁滨海地区海洋旅游产品.并从整合旅游资源、重视科教兴海、建设生态文明三方面提出辽宁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辽宁一直是北方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今已成为辽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辽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必要性、开发优势和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开发辽宁民俗文化资源的思路策略,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江油市李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分析江油市李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发现阻碍李白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些关键环节。作者针对相关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以供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巴中市发展红色旅游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巴中市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四川省巴中市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市,其旅游资源品种多、品位高,是从事旅游开发、发展旅游经济的理想地区。自四川省人民政府红色旅游启动以来,巴中市红色旅游景区(点)累计接待游人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多万元,占全市同期旅游收入的75%。近年来,巴中市加大了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对现存的红军纪念地、红军石刻标语等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对部分景点进行扩建,使其具有更大的接待功能。二、巴中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和劣势一优势分析1.政策优势。巴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发展情况,曾多次召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为主题,分析本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分别从旅游资源、产品、产业及市场营销等角度,提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刘戈衡 《魅力中国》2014,(13):30-30
辽宁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民,形成了丰富的多元文化,为开发辽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辽宁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今后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休闲视野下的无景点旅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磊 《特区经济》2011,(3):150-152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依赖于景点的挖掘与开发。无景点旅游是相对于景点旅游而言的,是不往景点赶场的完全自主的休闲旅游,它的兴起是旅游者成熟和休闲大众化的结果。立足于无景点旅游的休闲本真性,以休闲产业理论为指导,积极发展无景点旅游,使之成为休闲旅游的常态乃至旅游选择的主流方式。  相似文献   

12.
连云港旅游持续竞争力提升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琼 《特区经济》2008,(5):52-54
连云港位于江苏省的东北部,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配套完备,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应通过实施区域联合发展战略,推进旅游开发一体化;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市域东部旅游网络体系;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进一步体现特色,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等举措提升其旅游持续竞争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  相似文献   

13.
西藏墨脱县旅游资源SWOT分析及开发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墨脱县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分类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墨脱县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分析,得出墨脱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又存在着区位条件差以及经济条件差的劣势;面临着西部旅游大开发以及"个性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又担心资源开发带来的资源破坏的威胁。同时根据在SWOT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墨脱县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4.
提升重庆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移刚  杨文华 《特区经济》2007,(12):207-208
重庆市旅游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与重庆丰富的旅游资源极不相称。重庆周边省市均是旅游资源富集区,集中了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的旅游精品,并且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成熟。因此,重庆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既需要与周边地区加强联合,走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道路,又需要妥善处理好相互之间的竞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并采用案例归纳研究方法,分析了珠三角绿道网和从化流溪绿道案例。研究表明:①国内研究较少关注绿道与区域旅游、绿道与低碳旅游的关系;②绿道的旅游功能体现为:生态观光、低碳旅游、自然与人文体验、游憩度假、康体健身和环境教育方面;③绿道将在设施与交通、旅游经济、旅游环境三个方面促进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④通过完善设施、衔接交通、保护生态、整合资源、带动产业和创造需求,流溪绿道为从化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实质性支撑。  相似文献   

16.
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正秀  周晓平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2):1-4,28
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了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特征、乡村旅游者出游行为特征和乡村旅游产品、产品线等。研究结果表明,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以近距离为主,本地居民和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居民构成一级客源市场,社会中上层群体、家庭、城市学生和城市离退休人员是苏南地区乡村旅游4类重点细分市场,对此提出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品牌策略、产品促销与创新等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以最新的文旅资源普查工作为基础,全面掌握四川旅游资源数据,对全省旅游资源做系统分类和定量评价,总结其类型、空间分布和等级特征,以及四川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结果表明:四川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在“国标”基础上,主类全覆盖,亚类新增4个、删减1个,基本类型新增21个,主类中建筑与设施类优势突出,资源类型和景观数量均最多,人文旅游资源类优势显著。四川旅游资源等级分布呈金字塔型,优质旅游资源体量大,其中四级和五级资源总量为7 114处,占总量的2.9%,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四川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为“六区一带”的特征,这与四川的地理地貌格局、民族文化历史和高品质旅游资源的聚群作用有关,空间分布具有资源组合好、互补性强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8.
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产品,安徽省红色旅游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文章在对安徽红色旅游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发展红色旅游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从政府政策和景区经营管理两个层面提出了对策性建议.结合安徽红色旅游资源的特点,从旧址、陵园纪念馆和遗迹三个方面提出生态培育方案.  相似文献   

19.
刘德光  张洁 《科学决策》2023,(10):230-241
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与游客忠诚度紧密相关。文章基于SOR理论使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建构红色旅游氛围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模型并进行充要条件和路径分析。研究结果得知,红色旅游氛围对游客忠诚度有间接影响;游客参与度、红色旅游体验和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忠诚度的充要条件;红色旅游氛围、游客参与度、红色旅游体验和游客满意度综合作用形成游客忠诚。研究结果揭示了红色旅游游客忠诚度的前因及复杂关系,为红色旅游质效提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陈姗姗 《特区经济》2011,(7):161-162
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在市场新形势下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新模式,它是塑造区域旅游新形象、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提升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南太行"旅游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评价分析,提出旅游资源整合模式,从而促进南太行旅游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