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样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如何搞好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我觉得,必须紧紧围绕中央的战略部署,认清“一个形势”,把握“一个主题”,抓好“五个关键环节”,扎实、稳步、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调查研究报告》2007,(101):1-16
本文以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紫云自治县3个县(区)168个村调查为基础,着重分析落后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调查表明,安顺市农民收入低,扶贫任务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道路和饮水问题尤为突出;农户贷款难;村集体收支对上级补贴的依赖程度高。安顺市新农村建设的初步经验是:坚持分类指导,搞好村庄规划;注重试点带动,逐步推进;以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医疗设施;采取参与式方法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家园。  相似文献   

3.
商洛市地处秦岭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生产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第二、三产业;不发达,社会发展滞后,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要让商洛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要有根本改善,农村社会事业要有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阳原县委、县政府大力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第一要务,精心组织、强化运作,全县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可喜局面。纵向比,阳原县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横向比,与发达地区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长期以来,阳原处于国家重点扶持县的行列,特别是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课题,还需做大量工作。2005年全县总人口27.5万人,农业人口20.3万人,仍有贫困人口近9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44:1,高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3.22:1的平均水平。为此,下决心、下大力解决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作为欠发达县,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找准突破口,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呢?在此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生态保护是前提,脱贫致富是根本;人力资源开发是自然资源开发的决定性因素;解决温饱是绝对贫困现象消除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和难点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樊文浩 《发展》2007,(9):31-32
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务。近年来,甘肃省庄浪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生产为根本,以旧村改造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情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相似文献   

8.
农村是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是关系到我区经济社会能否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和长久稳定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农村面临的几个主要矛盾仍未消除,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在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中政府应正确把握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主要矛盾,推进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快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反贫困文化: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文化是贫困地区长期文化贫困的后果。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现象,贫困文化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也体现在村民心理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推进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除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变革外,实施反贫困文化战略,应当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谭世杰  王兆峰 《发展》2007,(11):134-13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西部贫困地区面对融资难的问题急需拿出对策. 一、融资困难是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要素发展极不协调,信贷要素的缺失和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已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调查研究,以广西凤山县为例,分析了贫困地区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題,提出了在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建设什么及如何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俞雷 《宁波经济》2006,(4):20-21
北仑现有户籍人口32万,其中农业人口22万,215个行政村、30个社区居委会。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省、市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北仑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切实抓好"三农"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先后投入1.5亿元实施全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改造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完善城乡垃圾处置系统,对所有村庄垃圾实行集中收集、运送和处理,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环境面貌;投入3亿元,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全区"农村二次改水工程",使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22万;投  相似文献   

13.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度大些,但只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找准突破口,采取有力措施,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方面,tg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农业、农村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尤其是农村的财务管理状况混乱,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对扶贫开发工作明确提出了“一个加大,两个提高”(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和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好十七大报告精神,去年10月至11月份,江西省萍乡市扶贫办和县区扶贫办组成联合调研组,对莲花县、上栗县、芦溪县和湘东区部分重点村就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情况进行一次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12个重点村,总的印象是,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一定贡献,但离报告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杜凤祥 《魅力中国》2009,(16):20-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任务最艰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贫困地区面临着又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影响,从我县刚刚起步的新农村建设实践看,很容易出现一些思想认识、工作实践方面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一,济南市地方财源处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济南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决定财政,全市经济总量和增速都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济南市税收收入比重在整个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虽然处于上升趋势。但仍远低于发达城市的水平,同青岛、杭州等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财政收入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据统计,2011年的全国城市一般预算收入排行中,济南仅居于25位,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强和改进“三农”工作,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繁荣稳定。但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9.
林英 《当代陕西》2006,(11):44-4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首要问题是生产发展,即要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尽快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而加速农村发展,需要科技进步作支撑,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农村长远发展才有后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但由于种种原因,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慢,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农村生产经营效益和质量较差。因此,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集约经营,必须重视科技投入,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这方面旬邑县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夏世鹏 《发展》2006,(12):20-22
一、现状与优势 悦乐镇地处甘肃省陇东黄土沟壑区,农业人口14127人,农村劳动力7063人。全镇总面积305平方公里,耕地55170亩,其中85%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近年来,随着各级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