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究区域尺度与网格尺度气候变化与耕地利用变化对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相对贡献的空间异质性,为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测算耕地气候生产潜力,通过情景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1)耕地单位面积气候生产潜力整体呈现自北向南递增的分布态势,高值区(>2 000 t/km2)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优越的华南地区,低值区(≤500 t/km2)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农业区的西北部;(2)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自1995年的24.95亿t 波动增长至2020年的25.97亿t,增长了约4.09%,北部农业区上升最为明显;(3)气候变化和耕地利用变化对中国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69.26%和30.11%;(4)在气候生产潜力视角下耕地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占优补劣”,潜力较低的北部农业区耕地“占少补多”和水热条件改善促使了该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总量提升,而潜力较高的华中和华南地区则由于耕地“占多补少”抵消了水热条件改善的影响导致耕地气候生产潜力总量持平或显著下降。研究结论:气候变化带来的水热条件改善提升了耕地气候生产潜力,但确保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优化补充耕地布局、严格控制耕地流失仍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William W.L.Cheung等发表于2009年出版的<鱼类与渔业>1-17页"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预测"一文的译文.译文作者阐述了通过气候变化可以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改变鱼类品种.但是,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目前在全球范围还寥寥无几.本文以1066个生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分布范围为例,应用最新的生物气候分室模型,预测了截至2050年伞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预测表明,在近极地、热带半封闭海域,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大量土著晶种消失.同时,外来品种侵入,尤其在南、北极海域侵入程度更大.这导致现有生物多样体中60%的品种发生戏剧性变化,这将意味着生态系统被潜在破坏而导致生态失调.这些预测町以成为未来分析研究的假设.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生态学家在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时,对数字的使用不够严肃,譬如,有的同志说,1956年,海南岛有原生林1,295万亩,林业部门也一直说当时海南岛有天然林1,295万亩。并说由于海南岛天然林的破坏,气候已经恶化。当前论争的焦点是林业部门认为海南岛剩存的天然林已很少,应全部封山育林,农垦部门还有120万亩次生林也应同时封起来,要种胶就种到草原去。最近随省的生态科学考察团考察后围绕这些论点写成了这个材料。  相似文献   

4.
一、朝显雾城墙,不雨也阴天所谓“朝显雾城墙”,即为早晨出现的雾象一堵城墙那样展现在人们眼前,“城墙”的高度一般4米左右,因此“城墙”外的屋顶和树梢尽收眼底。这种雾为气象上所称的“平流雾”,是外区暖湿气流流入本地,本地的下垫面温度相对较低所致。出现平流雾,预示天气将有明显的变化,即“不雨也阴天”。二、似雾不似雾,晌午一过就是雨所谓“似雾不似雾”是一类空气水分过饱和的平流雾,按气象学的雾分类方法则称为“水雾”或“水冰混合雾”。这类雾的基本特征是:形成雾的水滴或冰晶较大,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空气的湍流…  相似文献   

5.
正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提出一个叫“蝴蝶效应”的理论,大意是: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会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现在,人们常将“蝴蝶效应”用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给其未来状态造成极其巨大差别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广西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中,得到了经典的体现。扶“小”得“大”扶贫不在大,关键在于准。一个小小的政策改变,一个小小的项目可能就令一个农户、一个村,甚至一个乡镇发生大改变。  相似文献   

6.
王大庆 《中国农史》2004,23(1):103-112
“本”和“末”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一对特定范畴,“本”泛指农业,“末”泛指工商业。所谓“本”、“末”观,就是指古人对农工商业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其中包括“重农轻工商”的观念。古希腊虽然没有与中国相对应的“本”、“末”概念,但却不乏对于农工商业及其关系的思考。本文即选取古希腊的几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或立法者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古希腊人的“本”、“末”观进行一些粗略的考察,以期获得一个总体性的认识。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与中国先秦的情况相似,古希腊的思想家或立法者无不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工商业居于次要地位,而且,对待“末”业的态度也存在着相对宽容和相对严厉两种倾向。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希文明所处的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社会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7.
秋季气候由热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于是人体产生了由干燥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常称为“秋燥”。秋燥临床表现主要为口渴咽干、音哑干咳、皮肤枯燥等症状。如果秋燥伤及胃肠,则病人有心热烦渴,不思饮食、大便干结等现象。一般健康人是能适应气候变化的。但是,老人适应能力较差,肌体抵抗力降低,寄生在人体上呼吸道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历史文献记录的信息,研究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历史时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区的干旱环境由来已久;历史文献记录的气候变化与相关地区对应较好;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沙漠化多发生在沙漠内部河流下游的绿洲地段,而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河流改道,绿洲废弃,沙丘前移入侵从而形成沙漠化土地,而不是过去一般认为的整个沙漠南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如何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农业产业化、特色化之路,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永靖县是临夏民族地区的一个典型雨养农业大县,由于地理、气候、环境和  相似文献   

10.
《农村财务会计》2007,(7):36-36
“偶尔”指某一动作、行为发生次数少,或某种状况、现象是少见的,着重动作、现象产生次数少,不经常。“偶然”指从事理上讲不一定会发生的行为发生了.或者某种行为虽有可能发生,但发生的时间则不确定,着重在行为的产生不是必然的.而是意外的。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问题属于科学性问题,全球气候治理属于气候变化科学性支撑下的政治问题。全球气候治理难以取得成效的窘境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将政治性盖过科学性,损害发展中国家基本的安全与发展权利,使全球气候治理合作陷入无尽的猜疑链之中,进而导致国际体系难以进行协调,促使“领导力赤字”的出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科学研究以维护成果的客观性,并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斩断气候治理合作的猜疑链,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创制应对国家间利益冲突与合作的有效协调机制,为全球气候治理格局提供“领导力供给”,彰显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年代际东北玉米冷害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主产区的东北地区产生显著影响,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作物冷害分析研究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方法]利用1981~2010年中国地面气温0.5°×0.5°格点数据集,以各年代东北玉米生长季(5~9月)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之和以及近30年(1981~2010年)各年代月平均气温之和距平等主要气象要素分析东北气候变化趋势,根据《北方春玉米冷害评估技术规范》(QX/T 167-2012)行业标准,进一步对1980s~2010s各年代各等级东北玉米冷害发生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和区划,结合有关东北历史冷害记载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东北玉米生长季气候趋暖明显,热量增加,近30年东北玉米各等级冷害发生年数、区域及频率都呈显著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东北几乎每年都有冷害发生,20世纪90年代为冷害发生转折点,年代后段(1996~2000年)冷害年数较前段(1991~1995年)明显减少,到21世纪10年代冷害年数进一步减少,轻度冷害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中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其发生频率也小(0.1~0.2次/年),中度及重度冷害只在局部发生,冷害的显著减少为东北玉米连续丰产增收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玉米冷害减少,但个别年份还发生重度以上冷害(如2002、2003、2009年),冷害发生仍具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气候界线及其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方农牧交错带对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敏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 的战略地位。因此,关于其气候界线及变迁的基础研究,可以为农牧交错带的其他深入研究提供科学支 撑。文章基于北方236个气象站点1980~2009年的日气象资料,依据李世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气 候指标界定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段的气候界线,通过叠置法分析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及气候界线变 迁。结果表明:现今(1980~2009年)农牧交错带的分布仍呈现出从东北至西南的带状格局,但范围整体 较早期(20世纪80年代前)有所扩张,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错带面积最广。近30年来,农牧交错带 的气候界线东西摆动,但整体上是向东迁移的。变化趋势与该区域降水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东北 段变化幅度大,由于该区降水量减少而向东变迁;华北区的东部变化幅度较大,而其西部则变化幅度小; 西北段则由于该区降水量增加而向西北延伸。  相似文献   

14.
在天气预报中,常有“多云”或“晴转多云”、“阴转多云”这些气象术语。但常有人抱怨“多云”一词“含义不清”,甚至认为是气象台“模棱两可,故弄玄虚”,让你不知是雨还是阴。 其实,“多云”的天气是有严格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粮食生产与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科学热点之一.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尤为敏感.对气候变化情景预估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本文针对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趋势,讨论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正负效应及可能影响,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创新、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建设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商会之困     
中国历史上的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地方商会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乃至民主革命的形成起到了相当作用。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商会组织几近消亡。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发生了“结社革命”或“公共治理运动”,“善治”就是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势必对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及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光资源、温度、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种植区域和种植制度、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经济与管理等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田生态系统过程、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耕作环境)的实际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自然灾害、气象灾害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增强;农业病虫害的为害时间延长、危害程度加剧、为害范围增大;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田土壤的干旱化、盐渍化程度加剧,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策略及其关键技术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8.
夏收一结束,伴随着各地粮站开秤收粮的喧闹声,山东省一些产粮大县新开办的数千家“粮食储蓄所”门庭若市。这些粮食储蓄所为农民发放统一储粮本,农民随吃随取;取粮时按时间长短缴纳数额很少的代储金;储存的粮食可以调剂串换产品,也可以按市场价格协商后代卖给粮食储蓄所换取现金。储粮难,是困扰农民多年的一个问题。山东省各地粮食部门急农民所急,办农民所需,创设“粮食储蓄所”,既缓解了粮食收购部门资金不足和仓容压力,又有效地防止了浪费现象的发生,可谓是一举多得。在自然气候正常,没有重大灾情的年份,农民手中存粮约占粮…  相似文献   

19.
沿非洲的“亚丁海湾”气候一直保持60℃,为世界“热”之最。 南极洲附近气候一直是“—94.5℃”,为世界“冷”之最。 大洋洲“华欧拉”每年平均降雨量达12244毫米,为世界“雨”之最。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每年平均降雨量少于1毫米;智利的“阿特卡玛沙漠”,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海洋专家经研究证实,南海珠江口海区,底层海水已出现季节性缺氧现象。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韩舞鹰、马克美日前发表一份报告指出,目前珠江口底层缺氧海水缺氧程度在加剧,而且发生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成为制约珠江口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问题。 两位专家认为,近年来,珠江口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污水、工业污水不断排入,使海洋生态发生了变化。污水中的有机物在海水中被氧化分解,从而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贫氧或缺氧现象。1985年7月测得珠江口底层海水溶解氧含量最低为1.76毫克每立方分米;1996年测得最低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