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如何认识高校毕业生待业问题 1、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或“自主择业”就业后,毕业生待业是不可避免的。在计划经济体制年代,高校毕业生由国家下达指令性分配计划,除个别人不服从分配外,不存在待业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或“自主择业”的方式就业,难免出现“毕业生想去的单位进不去,用人单位想要的毕业生要不来”的现象。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偏高,不愿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或条件相对艰苦,位置相对偏远的地方就业,也是待业率增加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涛声依旧”2002年3月召开的九届六次全国政协会议上,不少政协委员都对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区差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于是,这个问题再一次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人们都在想:2002年会重演历史吗?2002年7月24日,2002年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纷纷出炉。现在的招生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尽管对2001年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指责批评之声至今仍不绝于耳,可我们今年所听到的仍然是“涛声依旧”。在中国,高考是紧紧地揪着亿万人心的大事。但一讲到北京的学生三四百分上本科,上“清华”、“北大”,上海的四百多分考…  相似文献   

3.
时下,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想当年,“天之骄子”们一跨进学校的大门,“既包统配”的就业模式就象摇蓝一样安定着他们平分的心。如今,这种摇蓝逐渐被拆散.随着毕业生就业安三工作的不断深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日益成为毕业生就业安置的主要形式。没有多少。c里准备的毕业生面对双向选择.面对五花八门的用人单位,面对变幻莫测的人才市场,不免志到好困惑.——_毕业生择业运应届毕业生择业难,这是目前社会的热点.视.人之一:早在学生毕业前,家长、学生们便纷纷行动,找门路拉关系,…  相似文献   

4.
按惯例,教育部每年都要制定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指标,来指导高校就业问题。譬如,教育部给2004年高校毕业生制定的就业率指标是75%,结果,当年的平均就业率恰好是75%,“达到了预期目标”。200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比2004年的280万增加了58万人,将达到558万人,教育部制定的平均就业率仍然是“不低于去年同期的水平”,即75%以上.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初,我国所面对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可谓变幻莫测,变数连连。但随着国人对民生关注度的日益增强,扩大就业早已成为举国上下高度一致的呼声。“十五”规划提出,要把就业问题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2001年4月,零点调查公司在全国十大城市完成的抽样调查表明,失去“铁饭碗”后,我国市民最希望的是找个“好饭碗”,这已成为继1997、1998年之后,我国市民再度关注的焦点,提及率达到了42.4%。今年6月下旬,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邀请部分资深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难题,就业和农业、金融等问题—起,又一次被提上议程。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国企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攻坚阶段”,减员增效已成为国有企业三年走出困境的一个基本措施,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性任务。由于长期“大锅饭”、“铁饭碗”的作法,在就业人员中产生了固守田园、惧怕风险的观念,使得在实行“减员”的战略措施时...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各类“漂族”、“啃老族”、“蚁族”等现象屡见不鲜,“毕业即失业”也愈发普遍。以2013年为例,大学毕业生总量为699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大约是900万个,仅是毕业生人数的1.28倍,为历年最低值。加之,先前毕业待就业人员、失业再就业人员等,就业竞争空前激烈。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高校营销人才就业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胜 《改革与战略》2010,26(4):159-162
近年来,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一直是就业最热门专业之一。但就业质量仍不尽如人意,“二次就业”和“两年现象”比较突出,给企业和学校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惑;更有不少高校对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仍旧采用传统的毕业推荐形式或依赖一次“双选会”来获取就业率,没有真正解决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市场供需矛盾。一方面是高校大量营销专业毕业生不断推向社会,另一方面是企业苦于招不到合适的营销人才,招人、用人成本昂贵。因此,文章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入手,探索新的形势下高校营销人才就业模式,并创造性提出了可操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王艳 《魅力中国》2013,(13):27-2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工作全面走向市场,形成了“不包分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在面临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接受着严峻的挑战。如何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利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原因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559万人,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6%。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初次就业率为74%,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3l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之往年未就业的,又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综合信息     
增加就业是重中之重就近年来我国失业人口逐年增加,社会保障制度需尽快完善等问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认为,增加就业岗位是现在的重中之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2年,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1998年全国有8505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2002年,参保人数增加到14731万人,增长73.2%,同时全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人数也从1998年的332万人增加到了2054万人,增长518.7%。邱晓华说:“近几年来政府一直把解决就业问题、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人数作为自己工作的重…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创历史新高,被称为"最难就业季"。2014年,毕业生人数为72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全世界都存在的难题,也是各国政府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困扰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实质上折射出我国经济转型的阵痛,催促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对我国经济转轨产业结构的转型会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一大热点话题。不过,职业学校毕业生比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我市甬江职业高中、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鄞州职业高中三职校毕业生就业率更是每年保持在98%以上,有的专业,如机械修理、宾馆服务、餐饮烹饪、旅游导游、服装设计等,几乎是“供不应求”,学生一毕业,.甚至有的尚未毕业,就被企业“抢(订)购一空”。职校毕业生缘何成为社会的“香饽饽”?这其中的奥秘在哪?日前,记者专访了三所职校的校长,也许他们的办学感受能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就业问题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苗慧  袁翠娇 《理论观察》2011,(4):152-153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值得社会关注和重视的。而就业和教育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举系。就业单位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积极上进的青年学生充实已有的“队伍”,毕业生也需要施展才华和实践理论的平台。但往往是双方都未能如愿以偿。本文以分析俄语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为出发点。阐述目前教育现状与就业需求的脱节问题,希望能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每年各县、市以乡镇为单位,从本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出发,有计划、有项目地招聘大学毕业生加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列,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新途径。应聘大学毕业生的聘期3-5年,聘期内政府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中按每月发放生活津贴,建设团队承担的项目自主经营,自主创业,自主获益。聘期满后,如需另行择业可自由流动,报考硕士研究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取。大学生源源不断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缓解乃至有序解决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而且向农村集团性输入科学文化和智慧,这必将会大大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在全国各大院校进行新书《重新出发》的巡讲活动,与很多师生进行了深入地沟通。时下正值“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又成为关注的焦点。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企业招募人才的最佳时期。也意味着又有一批大学生走出校园,步入职场,体验另一种人生。  相似文献   

16.
去年年底,在浙江大学毕业生大型就业招聘会上,上演了一出火爆的“求职”大战。在玉泉、西溪、湖滨三个校区同时举行的这场就业招聘会上,近400多家企业设摊,但学生们普遍感到“求职难、难求职,求好职更难”。有人把这一问题的出现归因于首次出现“大硕小硕”(两年制硕士戏称小硕和最后一届三年制硕士戏称大硕)的同场竞技。到2005年底,浙江大学本科生近6000人,而2003级和2004级硕士生同届毕业,总数首次超过了本科生,达到了6498人。于是,在就业沙场上“本是同根生,相煎已太急”,一场以往罕见的“就业大战”出现了。  相似文献   

17.
靳晓英 《发展》2006,(12):124-125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激烈,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的来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趋向多元化发展。要就业。找市场,已不再是空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首先是社会的选择、是企业的选择。物竟天则,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选择就业的真正“游戏”规则。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毕业生在做好知识、能力、素质等各项准备的同时,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对大学毕业生成功择业是至关重要的。诚然,不同的人从各自职业价值观出发,会有不同的选择,但在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2014年面临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达到810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之后的更难就业季”。宏观原因包括大学毕业生供给过剩、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高校教育资源落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户籍限制和经济增长放缓等,微观原因包括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就业期望过高、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不足、实践环节缺乏、大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不足等。政府应出台促进就业的政策,形成激励创业,支持创业,勇于创业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一、“十二五”以来全区就业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区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得到完善和落实,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保持了全区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截至2014年3季度,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5.5万、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1034.2万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5.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6.4万人,分别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84.4%、85.3%、85.7%、91.1%;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8%;全区共有50.8万名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落实了就业去向。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触动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基础之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逐步介入社会经济生活。与此同时,一个被人们忌讳已久的字眼——“失业”,悄然跃在习惯于“铁饭碗”、“大锅饭”的劳动者眼前,许多在职人员感受到了来自失业的危机。母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大调整首当其冲的就是过剩劳动力面临的就业与再就业的重组,将是以往低效率下的高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