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据》2006,(3):21-21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量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十五”以来,随着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实现较快增长。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投入R&D经费1104.5亿元,是“十五”期初的2.2倍,年平均增长22.5%。分规模看,200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部工业投入总量的86.4%,比“十五”期初增加了14.2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2.
《数据》2006,(10):21-21
《200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已由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公报》显示,2005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达到2450亿元,比上年增加483.7亿元,增长24.6%,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1.34%。其中各类企业支出1673.8亿元,所占比重为68.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分别支出513.1亿元和242.3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0.9%和9.9%。  相似文献   

3.
《辽宁经济统计》2010,(2):33-33
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08年末,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占11.6%,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占6.5%;科技活动人员比2004年增长68.2%;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比2004年增长147.4%。  相似文献   

4.
《数据》2010,(12):66-68
根据北京市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结果,现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及相关活动主要指标公布如下: 一、开展R&D活动企业分布情况 2009年,全市开展R&D活动的工业企业1114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2%。其中,开展R&D活动的大中型企业266个,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42%。  相似文献   

5.
《辽宁经济统计》2009,(2):41-41
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达到3710.2亿元,比上年增加707.1亿元,增长23.5%,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再创历史新高。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达2113.5亿元,比上年增加425亿元,增长25.2%,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为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2006年9月8日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财税[2006]88号文件,就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可加计抵扣50%,这一所得税优惠政策成为对现代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支持力度最大、支持面最广、政策设计很公平的企业技术创新优惠政策。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优惠政策制定的非常好,但在具体操作、理解和执行中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从国家对调查的100家大中型企业名单摸底数据分析,技术开发经费支山占销售收入比例的在17.16%-4.77%。  相似文献   

7.
《科技与企业》2014,(4):I0001-I0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科技战线奋发有为、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扎实工作,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社会R&D支出有望达到11800亿元,占QDP比重可达2%,其中企业R&D支出占76%以上。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360万人年。  相似文献   

8.
数据     
《企业与市场》2006,(5):10-11
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954亿;保管费用增长18.4%;保险业资产总额突破1.6万亿元;住房公积金存款总额达9700亿;中国经济增长将略放缓为8%;[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R&D活动(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研究与实验发展)是科技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发展科学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大R&D投入力度,尤其是对企业R&D的投入。R&D资源具有明显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对有效配置其R&D资源,提高R&D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6年至2009年.公司正式立项的489科研项目中.表征企业研发投入资金的R&D(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研发”)项目有373项,R&D项目及经费支出占项目总数的76%和经费总额的78%,说明新产品开发在公司科研投入上占有较高的比重(见表2)。  相似文献   

11.
孙里超 《企业家》1991,(7):16-18
据统计在日本,美国和欧洲的优秀企业里,专门从事技术开发的优秀人才就占企业总雇员的15.20%,其技术开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总额的5-10%,但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仅有不到职工总数2%的技术人员从事开发工作,而985年的新产品试制基金2还不到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0.2%,虽然,这几年我国的该项费用及人员逐年增加,但仍与先进国家相差太远,这种对比说明,我们必须迅速改变目前的状况,加大对新产品开发的投资。  相似文献   

12.
R&D活动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是广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广西R&D经费投入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R&D经费投入强度多年在低位徘徊.但近2年有逐步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数量虽然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0%,但资产总额却占到7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也占到60%以上,其研发经费投入额约占全省总量的2/3,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促进技术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客观评价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对加强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R&D经费投入的强度来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R&D/GDP增长缓慢,1999年以后这一比值开始迅速提高,2005年,我国的R&D经费强度为1.34%,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首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全球化,研究与开发(R&D)费用会计政策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R&D支出占企业整个费用总额的比重的增加,对其不同的会计处理不仅会严重影响会计报表的可比性,而且还会影响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本文拟在比较国际上不同R&D会计处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贾梦 《活力》2006,(7):63-63
一、黑龙江省科技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科技活动经费主要有三大来源:企业自筹资金、上级拨款(政府资金)和银行贷款。其中,企业资金是科技经费的最大来源,2005年占科技经费总额的63.5%。而银行贷款则连年下降,2005年占科技经费的比重已经由2000年的6%下降到2.1%。贷款额度也由2000年的19711万元下降到2004年的15162万元,金融业对科技投资的总体支持力度是下降的。据了解,黑龙江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占贷款总额不足20%,远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更低于浙江80%的贷款比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的基础上,细分了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科技活动经费各类支出,并以2004-2004-2008年我国各地区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为样本,运用固定效用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科技活动支出对创新的直接产出——专利申请数和间接产出——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各项R&D经费支出对创新产出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他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具有专利产出导向性;其他各项技术活动经费对产出影响小且不显著。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R&D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为2%,企业方可维持生存Z而占到5%,企业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据英国商工部的~项调查,1997年对R&D投资最多的全球300家大企业总共投入2160亿美元。日本大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5%-8%,且其中开发新产品的应用研究占很大比重。中国大中型企业ngD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1990年是1.38%,1996年是1.15%。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国家在宏观经济方面的成功实际上是国内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各自领域内获得成就的综合体现。对于一个大国没有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富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就很难体…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一是科技总体竞争实力还不强,企业技术开发缺乏动力。根据国际统计,1992年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排在世界第23位,到1997年已下降到第28位。在我国大中型企业中,1990年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为7289个,占全部企业的54.3%,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人的比重为l.380。到1996年,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升为sl79个,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却降为34%,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人的比重降为1.l%。这就是说,有开发能力的企业在缓慢增长,但新建企业中无开发能力的企业增多了,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越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高科技人才结构、科技经费结构、R&D经费支出总额及投入结构、专利申请与授权数、技术外部依赖性、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等方面对于辽宁省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与发达省份进行比较,找出辽宁省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