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做事”与“做秀”,看起来都是在“做”,但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做法不同,结果也就大不同。比如:某县把三棍打不到一人的街道要建“步行街”;某县不顾农民反对,强行在沿路50米范围农田里全部栽上意杨树;某市不管进排水困难,要农民沿  相似文献   

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老促会要在争取“主导”促进“主体”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余阳春 《乡镇经济》2005,(10):31-3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评判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农村干部的工作业绩,最根本、最实在的标尺,就是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各级干部尤其是农业战线的干部,一定要以人为本谋划“三农”,立足“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千方百计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克莱因博士一直在关心着中国的农业问题,他曾说过,中国经济有两大问题,一是农业,二是人口。邓小平曾经说,中国的经济要出问题,可能就出在农业上。中国有9亿农民,“三农”问题如今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瓶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曾用三个“最”字,极言所面临的形势:“现在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最根本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难。”时隔18年之后,农民再一次盼来了又一份“一号件”。这份旨在促进农民增收的件,被称为是近年来有关“三农”问题含金量最高、最务实的件。但一些干部群众也有担忧:担心件落不到实处,担心件念“走样”。如何认清和克服农民增收难问题,如何把“一号件”落到实处,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支招”……  相似文献   

5.
前些年,“逼民致富”的故事已经被讲得够多了。如今,这“逼”的法子使不得了,于是乎改“逼”为“诱”,或日引导,就成为一些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经常采用的办法。所谓“诱”,就是给农民以看得见的好处,让他们自觉自愿地跟着乡镇政府走。  相似文献   

6.
“三农”总是是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政治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国新时期全党和全国民工的奋斗目标,而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则在十六大报告中被称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随后如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把解决“三农”总是提到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生”,要求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都是很生的提法。可以说中国能不能地未来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关键就在农业、农村和农民。  相似文献   

7.
20年前,广东南海农民李兴浩用卖了一年冰棍赚来的几百元钱开了家碎布厂,加工抹布卖到工厂。几年后,他又用卖抹布赚的钱建起服装厂。“有钱就滚大”,李兴浩先后又开了五金店和电器维修店。 如今,李兴浩已是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企业资产达十几亿元,他持有公司90.8%的股份。像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在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里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8.
《西部论丛》2006,(2):82-82
一些人对“和谐”二字作过这样的解释,“和”字是由“禾”和“口”组成,表示人人都要穿衣,个个都须吃饭,这是“科学”;“谐”字是由“皆”和“言”组成,表示人人都应发言,个个都能说话,这是“民主”。反过来,没饭吃就会打仗,于是无“和”可言,没言发就会反抗,于是无“谐”可言。  相似文献   

9.
“九五”时期,是顺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阔步前进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江泽民总书记“发展经济、振兴顺义”题词精神鼓舞下,全区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九五”计划,全区两个明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200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9亿元,年均递增16.3%,比1995年增长1.1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048.4元,财政收入达到14.4亿元,年均递增30.5%,比1995年增长2.8倍,人民生活全面实现小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10元,年均递增9.2%。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78.4亿元,年均递增16.4%。  相似文献   

10.
教书育人把“教书”与“育人”联系在一起,反映了教师的特殊任务——通过“教书”来“育人”,“育人”是“教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的“硬”任务。要使“育人”这一任务由“软”变“硬”,就要从教师本身做起,即欲要正人,必先正己;明确任务,甘当人梯;因课解道,相机而行;优化方式,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合作经济》2000,(9):39-41
如何本着为“三农”服务的宗旨,解决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又能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科研力量,已成为我们思考的首要命题。在面向“三农”搞科研、面向市场搞开发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农民太多!减少农民,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最近,宁夏同心县出了一条新闻;有一大批户口已经“农转非”的农民,强烈要求恢复农民身份,因为户口转了以后,他们既享受不到对城镇居民的低保政策,也享受不了国家对贫困农民子女读书实行的“两免一补”优惠政策,成了农民、市民“两不沾”的“中性人”。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拥有687万人口的县级市中,农业人口占了581.7万,其中有150余万劳动力长年在外务工经商。作为安徽省的农业大市,近几年,六安市很大一部分农民通过外出创业积累了资金,学到了技术和经验,开始回乡创业。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被当地政府称为“双向创业”。而在当地农民眼里,这种方式让他们多了一条致富路。  相似文献   

15.
曾秀萍 《老区建设》2008,(10):59-61
“农民知识化”工程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利国利民的长效工程。  相似文献   

16.
杜京 《发展》2012,(6):54-56
近年来,云南供销社从衰落谷底开始“二次创业”,在双向流通解决农民买难卖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服务“三农”的新路子。云南省深化供销社改革,推进供销社“二次创业”,建设“乡村流通工程”,大力发展“两社一会”推进“四进村、五个有”,供销社正在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和“以商活农”的重要载体,形成了值得称道的中国供销社改革的“云南模式”,为全国供销社系统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7.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业本”。农业是悠久而又现代化的产业,因此,农业增长既是老话题,也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2004年主要任务时说,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并做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相似文献   

18.
朱智文 《西部论丛》2005,(12):29-31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且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的国家,“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非常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西部地区正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阶段,“三农“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更为缓慢,农村发展更为滞后,农民生活更为贫困。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信息》2005,(2):16-23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关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革、2004年.“一号文件”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农村.在这一年中,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为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了大量工作.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农村经济活力增强.“一号文件”的支农政策效应明显。在这其中,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还存在哪些障碍.尤其是面临哪些长期的体制性矛盾?在2005年里.我们将做怎样的期待和努力。为此.本刊在这期编发了《2005,期待“三农”新政》这组文章.目的是为了推动和促进“三农”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总体纲领能够更好、更快、更稳、更加协调有序地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编辑部: 贵刊今年第10期“老区呼声”刊登的《又见农民卖粮“打白条”》一文。刚刚履新的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阅后高度重视,当即给襄阳市粮食局长汪帮国打电话,要求粮食等有关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迅速解决老区峪山镇农民卖粮“打白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