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到亚当.斯密,很多人会联想到自由经济,以及在这种制度下的生活方式。那坚持这样的生活方式背后的理念是什么?亚当.斯密本人大力提倡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体制,其最终目的是让人性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作为启蒙运动时代的重要人物之一,其矛头所指,是古代到中世纪长期在欧洲流行的教诲,那种以美德为名来压抑人性的东西。他确信自己找到了更符合人性自由发展的制度可以用以取代以前那种方式,但当他站在美德的角度,看到自由经济的发展对道德的戕害,又对自己找到的替代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国现实问题也正印证了斯密的学说,重温斯密理论,对于厘清我们认识上的误区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米会娟 《魅力中国》2011,(8):264-264
推动社会道德向前发展的内驱力,历代儒者们主要通过研究人性是什么和如何使人性得到最高发展来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本文将从先秦、汉唐、宋明、近现代四个阶段探究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樊丁 《新西部(上)》2013,(20):135+137
本文认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德教育应该从追求人性卓越转变为引导受教育者去发现人性的不足;二是要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理性的道德选择;三是学校应教授道德规范知识,讲授何为美德;四是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由灌输知识转变成激发情感;五是要让受教育者个体尽可能多地去体验人性美德。  相似文献   

4.
王爱敏  王爱世 《山东经济》1995,(6):17-19,28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王爱敏,王爱世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众说不一。有人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道德水准的提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带来的客观后果是道德的“滑坡”;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之间出现了“二律背反”。笔者认为,这些观点虽有...  相似文献   

5.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中国传统主导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主张在管理中应"塑造人性",西方主导人性论偏重于人的认知属性和自然属性,主张在管理中要适应人性,完整的人性管理是"塑造人性"和"适应人性"的统一.认识人性问题,正确和全面地把握人性,以人为本的管理,将会极大地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去向冯晓峰情欲与理性是人性的两个不同方面。“泛道德论”的传统情结不能转出现代意义的法律精神。情欲也就是人们的“物欲”。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有焉”朴素地说明情欲作为人性的一个方面是一个决定论的事实。当代精神分析学家罗洛·梅(...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中性”角度观察,日本企业“经济人性与道德人性高度亲和”是不争事实。客观面对这一事实可促进中国企业健康发展。日本“广泛引入,辩证吸收”的内隐文化从宏观上铸就了日本企业兼顾“经济人性与道德人性”背景。微观上看,企业财团内部体现出具有日本特色的“家族式”伦理关系。在运营理念上,严格遵守“在道德人性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人性”准则。在企业运行方式上,加注较强烈的道德色彩。这些经验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8.
卢梭作为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在卢梭的哲学思想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政治理论,同样贯穿着深刻的历史哲学思考。卢梭将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路径划分为自然的平等时期、社会的不平等时期和社会契约的平等时期三个阶段,认为在这一演进变化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历史更是一部人性史,将人性的展开图景同样划分为人的自由本性、人的社会异化和人的天性复归三个层次,并且认为这种强烈的历史感和人的逻辑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在理性主导的时代,卢梭通过重新对理性的历史考察以及对道德情感的高扬,一方面肯定了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另一方面通过历史主义原则和人性理解视域,使历史研究摒弃单一的纯理性思维,凸显启蒙时代下历史哲学的价值维度与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正如不能选择出身一样,没有人能够选择时代。1978年的济南,和其他城市一样,经过十年压抑之后,人性的光辉开始闪耀。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摸着石头过河、  相似文献   

10.
常巧红 《魅力中国》2010,(5X):80-80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小说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作者并未简单的论断:人性善或人性恶,而是将"人性"放在特殊的境遇中考察,触及了人的本能意识等深层次的东西。本文将用萨特存在主义观点揭示造成内供痛苦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道德律强调人类理性为自身立法,并认为有理性的人应自觉遵守这种道德法则即道德的意志自律。这种在实践中启迪道德良知和追寻人们心中的道德理想的思想观点,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性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从人性出发,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需要、自由和创造,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使道德教育能够在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充分释放人的个性,满足道德主体的内在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3.
正如不能选择出身一样,没有人能够选择时代。1978年的济南,和其他城市一样,经过十年压抑之后,人性的光辉开始闪耀。  相似文献   

14.
你好,抑郁!     
砜砜 《东北之窗》2014,(14):24-26
正它是一种病,它随处可见;它给人痛苦,也带来灵感;它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我们接受它,然后战胜它。中国人的"事事隐忍"、"极尽周全"、"表面和气"等等让西方人捉摸不透的功夫,是传统中华文化的内里精华。我们习惯启动否定的机制,抑郁感受一产生就压抑下去,强撑着自己没事儿的样子。"在中国人性本善的文化中,善是人性修养的终极目标,所以要时时提防暴露恶,掩饰内心深处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宋伟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8):143-162+168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澄清与反思。首先,关于现实主义的范式,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可能追求安全、权力和经济发展等利益,但并非总是认为安全优先或者权力优先。当国家安全不面临紧迫威胁时,国家可以追求其他目标;而且对许多国家来说,它们也无法把追求权力作为主要目标。尽管部分现实主义者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但在大多数现实主义者看来,人性不一定是恶的,因为人性本质上是无法测量的。国际关系也未必是冲突的,现实主义理论也不仅仅是用来解释国际冲突的理论。某些要素在一些形态下会带来冲突,在另外一些形态下会促进合作。虽然现实主义认为实力结构比制度、道德和认同等因素更重要,但并非认为这些因素不重要。其次,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即结构现实主义是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其主要解释对象是国际体系的稳定性而不是国家行为。它可以很好地解释冷战的结束并部分解释苏联的解体。国际结构的量变在不断发生,但质变相对困难,而国际结构的量变和质变都能对国家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核武器的出现增强了两极结构的稳定性,但其重要性并未超过结构。最后,现实主义理论兼具解释性与规范性,也不排斥合乎道德的外交政策。只有建立在了解现实的基础上,才能...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在享受互联网便利之际,网络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互动性和即时性,导致网络中他律效用大大减弱,网络乱象丛生,网民出现道德失范现象。文明、绿色、和谐的网络环境呼吁人们道德自律,而这种自律源于人们内心的敬畏感和道德修养。培养道德自律品质有赖于个体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主体精神,维护网络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施扬 《魅力中国》2011,(5):305-306
霍桑复杂的道德思想观体现于他在罪,救赎,惩罚三者中的纠结,在人性与神性中的挣扎,以及在个人追求和和社会准则之间的斗争三个方面。本文将对霍桑的道德思想观做一定的探讨和分析,并进一步解释其复杂的道德思想观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无论宗教与道德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而人性之所往的正是世俗世界的幸福生活。鉴于此种情况,宗教所具有的道德之维便成为当今社会整合机制中不可缺的力量,因此发挥宗教中所具有的道德因素,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阶段的道德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消极现象,人们的道德观念混乱、道德理想淡化、道德责任意识淡漠、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功能弱化;社会行为非道德化趋于明显,为此,应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切合实际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发挥道德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康凯 《理论观察》2014,(10):30-31
"学习雷锋好榜样",已经传唱多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的高速公路上,精神文明的风向标是否仍然屹立不倒,这个问题残酷地拷问着人们道德的底线和德行的高低。社会是进步的,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否也与其并驾齐驱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日益多元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现了道德滑坡、道德断裂和道德缺失等现象,尤其当经济交换被认为是社会利益的普遍法则时,所谓的个人主义、个人意识、个体利益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所以人情冷漠愈加放大,尤其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