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部大力推进水稻育秧插秧机械化发展,2008年,在水稻产区建设了100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县,带动全国水稻育秧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各地建立了省级示范县370个,示范点6000个。地方财政投入配套资金890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资金2.9亿元。项目共涉及80多万农户,项目区新增插秧机1.9万台,机插秧面积396万亩,节本增效总计达到2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辐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为机插秧的大面积普及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在许多水稻种植区,水稻插秧机开始代替人力,成为农民省力、省工、省肥、增产的种田好帮手,江苏省、黑龙江省水稻机插水平分别超过50%、80%,但全国水稻机插整体水平才刚刚突破23%。加快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对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稳产高产的重要途径和潜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农机市场》2013,(2):63-63
2012年,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9%,比2011年增加1.5个百分点,预计2013年将达到61%。其中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水稻机插水平位居全国第三。2012年,中央安排湖北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4亿元。会议透露,2013年湖北省将实现农机化发展跨进60%。水稻机械播栽将达到1000万亩,油菜机播400万亩,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500个,并在其中培养一批流转土地面积大、作业质量  相似文献   

4.
到2011年底,双峰县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2%,但水稻机插秧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是制约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从总体格局来看,发展速度缓慢,普及程度不高,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2013年“三夏”农业生产中,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围绕巩固提升2012年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区)建设成果,在更高层次、更大力度上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形成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市场运作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作机制,全区水稻机插率从2012年的78%上升到85%,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从2012年的85%上升到92%,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技术集成率从2012年的70%上升到80%,全力促进淮安年内建成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市。  相似文献   

6.
钵苗机插水稻生产特点及其利用的核心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为什么要研究推广钵苗机插高产技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我国农村劳力锐减与从农人口老龄化、妇女化的现实,使得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更加迫切。其中机械化移栽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和核心。我国80年代就引进日本机插秧设备和技术,在无锡等地示范,迄今开发力度最大,应用最好的江苏省,目前推广机插秧面积也才达1000多万亩。经几十年的研究与完善,毯状小苗机插仍有诸多不足与问题:  相似文献   

7.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已成为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新的增长点。2009年,中央财政投资1450万元,农业部在水稻主产区145个县大力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带动地方财政投入配套资金9600万元,比上年增加20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资金3.9亿元,比上年增加0.7亿元,极大促进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快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4.5亿亩左右。在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0%,小麦、水稻、玉米3大主粮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的情况下,水稻的机插率仅为50%.  相似文献   

9.
奈月 《农机市场》2020,(5):29-30
湖南是我国农业大省,同时也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由于该省地形复杂、田块细碎及双季水田作业对农机农艺要求较高等原因,该省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一直不高,其中机插秧率较低,已经成为了制约当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作为十大农机化主推技术之一,各级政府都采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插秧机生产厂家如春笋般的诞生,插秧机数量每年成倍增加,随着插秧机作业时间不断延长,插秧机故障率越来越高,插秧的质量不断下降,而如何使机具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充分发挥机器的工作效率,是水稻机插技术推广发展成功与否的至关点。近年来,不少机手只重视机具的机插季节使用,而忽视了插后  相似文献   

11.
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科学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为农 《农机市场》2005,(10):10-12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但目前我国水稻生产作业手段落后,迫切需要提高机械化水平。水稻生产的环节众多,实现各环节的机械化既关系农机,又涉及农艺,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水稻生产的种植、收获、烘干三个主要环节中,如何科学选择机械化作业,是未来我国农机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目前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概况回顾历史,我国水稻生产的机械化首先是从机插开始,然而未能获得突破。自50年代至80年代逐步解决了灌排、耕翻机械作业。近几年,机收发展速度加快,全国已达26%。但是在机型的选择上认识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水稻生产在我国整个粮食安全中处于战略地位,加速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据了解,在水稻种植和收获两个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能分别减少劳动用工量40%和76%;机械栽插比人工手插平均节约成本450元/公顷左右,提高单产375公斤/公顷以上。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强调,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水稻机械化插秧:二十年后再次掀起高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及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也逐渐集中,出现雇工难且费用居高不下的现象,同时农民对减轻劳动强度的要求也十分迫切。诸多因素影响使得机械化插秧得到广大农民接受和欢迎。二十年后辽宁再次掀起水稻机械化插秧的高潮。一、水稻插秧机得到农民用户较高程度的认可辽宁省共新增机动水稻插秧机300余台,主要为江苏产东洋PF455S型和延吉产2ZT-9356B型二种型号。2、大部分地区田块条件一般情况较好,整齐连片地块较多,畦块面积一般在2 ̄3亩,大的可达5 ̄6亩,畦埂高度适宜。两种插秧机可适应绝大多数地…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是全国水稻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80年代起,在学习日本水稻寒地稀植技术、引进日本先进水稻生产设备及机具的基础上,经过示范推广使全省水稻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85年开始,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就以每年6.6万~10万hm~2的速度逐年增长。到1999年,全省种植面积已达173.3万hm~2。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在75%左右。其中水田耕整机械化为90%;水稻  相似文献   

15.
水稻机械化插秧是一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使用机械化插秧技术是解放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有效措施,并能提高生产率,保证水稻的稳产高产。本文对如何加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工作作了详细的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日本有水稻种植面积314.4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7%。日本的水稻收割机械化从1966年开始,到1978年机收率就已达到91%,普及型割捆机超过150万台,联合收割机超过50万台(日本的水稻联合收割机为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到1994年保有量达到115.8万台。1996年水稻插秧机保有量为7.07万台。 日本在1988年就基本完成了水稻播种、育秧、插秧、耕作、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水稻机械化进程,真正迈开脚步大幅度向前是与江苏省农机局的贡献密不可分的。正是1998年将日本洋马的引进并实现在国内生产,吹响了中国水稻机械化快速推进的号角。而韩国东洋插秧机的落户江苏,又掀开了江苏乃至我国全面推进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序幕。  相似文献   

18.
程科 《农机市场》2005,(9):13-14
水稻种植,农民最苦最累的是插秧和收割。实现机械化插秧,是水田里弯腰劳作,“汗滴禾下土”的农民很久的渴望。技术上取得突破我国50余年的农业机械化实践中,机械化插秧走过了若干不同的技术路线,上个世纪,各种各不同的技术路线都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在2000年以后,一种普遍适合我国广大水稻产区情况的,以双膜育秧、软盘育秧技术为配套的机械化插秧技术路线,开始在江苏获得突破。我国几十年机插秧的实践表明,决定机插秧能否成功的因素取决于两方面:一是涉及育苗等农艺技术的革新;二是机械的质量技术性能。以湖北省为例,1978年曾经拥有人力插…  相似文献   

19.
朱燕 《农机市场》2014,(11):52-52
<正>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对水稻种植机械化投入的增加,水稻插秧机市场增长迅速。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将达到45%;达到这一目标,预计到2015年全国插秧机的保有量需达到100万台以上。据了解,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于2001年开始涉足插秧机领域,以"差异化开发"为工作思路,目前已形成了2  相似文献   

20.
白人朴 《农机市场》2009,(10):16-20
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态势 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形势喜人.2008年玉米机播水平64.6%,玉米机收水平10.6%.2004~2008年,玉米机播水平提高16.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2个;玉米机收水平提高8.1个百分点,2008年比2007年提高3.4个;玉米联合收获机增加4.15万台,2008年比2007年增加2.06万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