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现代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多是网络化的组织。在跨国公司的网络组织结构中,知识流动已成为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一大重要来源。本文通过对跨国公司知识流动机制的分析,提出我国本土企业,应积极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学习网络,从而提高本土企业的学习能力及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跨国公司在华竞争性营销策略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促销行为—品牌偏好—价格的博弈模型,研究了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以及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竞争的营销策略与经营行为。指出,在中国市场上,各跨国公司都将近期市场份额最大化及长期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总体战略目标,并通过营销战略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追求别具一格的竞争优势。而促销策略是树立品牌形象和培养消费者品牌偏好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时还指出,价格是制约消费者选择自己所偏好品牌的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中国消费者相对较低的购买力限制了跨国公司品牌的销售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轿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品种在进入管制放松后的急剧增加,不仅改变了已有的市场结构,也使长期受到抑制的需求得到充分的释放。隐藏在这一变化背后的是跨国公司控制力的增强和本土企业的边缘化。本文对"多角联盟"现象的发生进行了一个合作博弈的解释,基本结论是:(1)"多角联盟"是管制放松、双重寡头垄断的背景下,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基于能力、资源和产业链的差异而产生的相互需求的结果;(2)"多角联盟"的流行,可以使跨国公司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中国轿车产业的重新划分,国内市场的产品结构得到提升,付出的代价是本土企业在产业链竞争中将长期处于依附的境地;(3)产业组织与技术进步的协调,即从一味的保护向激励性管制的转变是遏制"多角联盟"、"中中外"等模式弊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熊德成  崔强 《现代经济》2007,6(12):133-135
随着全球化贸易的越来越广泛,以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国内的部分“剩余资本”势必要走出国门,面向全球化的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作为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先行军,中国企业担负着维系自身的生存发展以及振兴民族经济的双重任务。一些知名企业纷纷通过购并、新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等方式将企业经营管理的地理范围扩大大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进军海外的浪潮。诸如正在酝酿的中国移动收购巴基斯坦电信巴科泰尔(Paktel)。中国五矿集团拟收购加拿大诺兰达,金山毒霸登陆日本本土等等。然而,为适应全球性的竞争,中国企业又将面临怎样的战略转型,其跨国投资行为的命运又将如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手机企业正逐步地成长壮大,已具备一定的实力参入全球经济,但在与强大的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还处于劣势。我国手机企业可以通过非对称模式,避开跨国公司的锋芒,成功实现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6.
季望舒 《全国商情》2006,(1):78-79,77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世界环境中,各国之间关系变幻莫测,国与国之间竞争加剧,竞争的实质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首先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衡量经济强国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拥有的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采取何种营销模式来实现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生存和发展,是中国跨国经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长虹、海尔和好孩子三家知名企业的跨国营销模式的比较和分析,试图总结一条适合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7.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调整及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和中国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渗透并巩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跨国公司在细分市场、产品定位、本土化战略、组织结构及目标市场等方面,进行了战略性调整。提高品牌意识、组建战略联盟、进行联合营销和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是中国本土企业应对跨国公司挑战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8.
公益营销成就战略优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公益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赞助公益活动已成为活广告。而且在赞助公益事业的同时,可以为企业树立一个负责、积极的社会公民形象,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的主要途径。但无论从本土公益组织的发展,还是从企业的意识来看,中国本土企业的公益营销都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跨国公司的成功案例无疑是本土企业可效仿的榜样,而那些已经走在前面的本土企业的经验,也值得众多本土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已很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建立国际战略联盟已成为跨国公司在超竞争时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现状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中建交后十多年,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一位投资对象国。韩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尤其对中国的就业增加、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起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入世,引进外资战略的变化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会给韩国企业带来更多机会。但同时,随着具有资金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进入及中国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中国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相似文献   

11.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跨国公司逐步成为世界范围配置资源的核心力量,日益开放的中国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面临着复杂的经营环境,相比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其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文章从平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全球整合和本土响应的角度来探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跨国连锁超市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面对行业的竞争,国内许多本土连锁企业纷纷采取快速扩张策略提前抢占市场。但是,快速扩张为企业带来巨额收入的同时,也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隐患。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深,日益开放的中国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设厂,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纷纷加入抢滩中国市场的行列,显然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跨国公司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本土化管理人才对其开拓中国市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如何吸引和留住能够胜任在华经营管理业务的本土化管理人才成为摆在它们面前的一大挑战。本文将重点针对在华跨国公司如何吸引和留住能够胜任的管理类人才这一话题开展论述。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跨国公司作为一种以全球市场为经营目标的企业形态,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跨国公司国际间相互渗透日趋紧密,同时,国际竞争也益演益烈.中国跨国公司在同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呈现出种种的劣势,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采取技术创新战略、跨国联盟等战略举措,以提升我国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将处于规范的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中,必须调整企业经营战备的定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和跨国公司战略,迅速提升国际竞争力,使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从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两个角度.分析了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动因。指出对于跨国公司和东道国而言,双赢的策略是发展集聚经济。东道国成功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机制可以分为产业耦合和产业升级。在产业耦合层次,集聚经济应建立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地方协力生产体系;在产业升级层次,集聚经济应克服锁定效应,不断沿着价值链向上攀升。政府吸引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重点应该从提供优惠政策转向建立地方协力生产体系:并且要为国内企业创造与外资企业平等的竞争环境,不断地发展、壮大本土企业。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之后,外国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驻中国,导致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我国民营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差,很难与外国跨国公司进行竞争,这就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必须在进行技术进步战略选择时,不能背离我国的经济状况、要素禀赋结构以及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企业应该采取的技术进步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用内生增长模型来分析技术引进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市场需求因素出发,结合中国的统计数据与现实案例分析后发现,GVC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其在销售终端渠道的品牌势力与市场需求控制力,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俘获效应、用工压榨效应、消费遏制效应以及制度效应,降低并压制了中国本土制造企业超越代工的主动性与可能性;而在外生冲击条件下,通过发挥本土市场需求效应来构建NVC可能是中国制造业实现代工超越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面对竞争与挑战的本土(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运营的主体己由企业让位于品牌,品牌营销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复杂多变的动态竞争环境中,理解并管理好企业的品牌成为营销战略和加强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问题。本文笔者深入讨论了我国本土(企业)品牌面临的竞争与挑战环境,并对其劣势做出客观分析,结合当代品牌管理理论,提出了本土品牌营销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关于本土零售业并购浪潮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月 《现代经济》2007,6(7):17-20
随着中国履行入世承诺,我国本土零售业遭遇空前的冲击与威胁,很多企业欲通过并购壮大自身实力以期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生存。本文通过客观分析零售业并购的深层原因及我国本土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本土零售业的并购浪潮进行了深入而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