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赫连建慧  孙钰 《天津经济》2006,(6):29-31,42
随着中国零售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我国零售业日益面临着外国各大跨国零售企业的挑战和竞争。据统计,目前全球50家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40多家已在中国“抢滩登陆”,对我国传统的零售业形成渗透和吞并之势。面对实力强大的国际零售商在我国市场的迅速扩张,资金、规模、管理、观念等多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国零售业靠自身发展已经无法跟上国际零售商扩张的脚步,而并购战略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同时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因此,并购方式成为我国零售企业迅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作为首家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建材零售商,百安居集中了“沃尔玛模式”和“麦当劳模式”的双重优点,这种全新理念值得国内建材零售企业学习。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国商业零售业比较弱小,所以现在更多是国际“大鳄”间的拼杀。由于这种竞争是单体竞争,谁占据了市场制高点就意味着谁掌控了未来。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零售业如何迎接外企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零售业是最先全面放开的行业之一,我们看到入世使世界超级零售商纷纷抢先登陆中国市场。原有在中国市场经营的外商零售企业开始加速飞奔、加紧扩张,新的外企也有紧追其后的迹象。 国外零售商的抢滩,无疑给中国零售业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对提升中国消费市场的国际化水准、满足消费需要的变化无疑是一次难得机遇,但同时外商的涌入也极大地威胁着中国本土零售业,对中国零售市场利润进行残酷的争夺。 中国零售业怎样面对来势汹汹、咄咄逼人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败下阵来,这是摆在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经营者面前一个现实又严峻的课题。 一、国内零售业面临的形势 到目前为止,有迹象表明外国零售企业已有加速扩大中国市场的趋势。洋商的涌入,使得本来就竞争激烈的零售市场更是雪上加霜。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五十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70%进入中国市场,全球三大零售“巨头”还在加紧扩张在华业务。如堪称世界零售业“老大”的美国沃尔玛,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集体经济》2007,(5):48-48
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未来5年中国零售市场的规模将达1.3万亿美元。不过,大多数零售商依然感到很难将巨大的增长潜力转化为利润。为此,他们需要深入了解消  相似文献   

6.
在商界,很流行的一种共识便是“终端为王”,可见零售终端无论是在生产商还是在渠道商心目中的位置,也可见其在整体供销链中的作用。沧州相比于周边的地级和县级城市,零售业可称得上“发达”。一方面在品种和品牌选择、商品布置上,在营销技能、服务态度上,零售商相互比拼;另一方面,在运管模式上已成熟的零售企业,用为商之眼辅捉着市场中的空隙。抓住机遇实现扩张。在零售商场静静伫立的背后是众商家日趋激烈的较量和竞争。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信息》2007,(11):60-61
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未来5年中国零售市场的规模将达1.3万亿美元。不过,大多数零售商依然感到很难将巨大的增长潜力转化为利润。[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8月 19日的《参考消息》报道:世贸总干事迈克·穆尔在惠灵顿说“中国年内加入世贸组织”。无论年内还是明年,中国加入 WTO是迟早的事,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中国企业,如何进入国际市场,已摆在了我们面前。根据本人二十年的市场经验,谈一谈国际市场的竞争战略,以期抛砖引玉,有所启示。   市场如战场,市场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入世,也没有现有的市场等着我们,必须靠我们去竞争。我们在竞争中应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战略,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进攻型战略   我们把进攻型战略再分为侧翼进攻战略、正面…  相似文献   

9.
在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正处于竞争优势的转型期,研发滞后、工业设计低端、品牌弱化、国际营销渠道不畅及专业性人力资本薄弱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此,可采取锻造中国竞争动态优势、创新工业设计、发展营销体系、提升人力资本和强化“中国规模”市场优势等措施,以创造一个“中国因素”的国际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曹湛 《北方经济》2007,(9):65-67
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和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中国市场上,创建和培育自有品牌成为零售商实行差异化战略,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同时,在外资零售企业强势的竞争压力之下,中国零售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发展自有品牌战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是,总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战略还需要很长的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本文主要探究了自有品牌在国外的发展,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为我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蒋巍 《辽宁经济》1999,(7):40-40
伴随前些年的“建大型商场热”,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零售业已呈现僧多粥少的过饱和竞争状态。之后的“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形成了几家大型综合零售企业集团集中于商业中心区短兵相接的垄断竞争格局。为争夺市场,零售企业共“舞”价格战,并趋于白热化。一、零售企业...  相似文献   

12.
浅议自有品牌--本土零售企业突围利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11日,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即外资在国内开店不再存在数量和地域限制。自此,中国零售业“与狼共舞”的时刻真正来临了。早已进入中国市场的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零售巨头们凭借其资本、管理等实力长驱直入,零售市场的竞争异常残酷。面对这种严峻的压力与挑战,中国零售企业要突出重围,就要依靠发展自有品牌这把利刃。  相似文献   

13.
“可口可乐”打开中国市场四步曲“可口可乐”打开中国市场,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中国老少皆知的畅销饮料,他们采取q四步营销战略,对我国企业步入国际市场很有启迪。第一步,委托寄售,进占市场。80年代初,他们以寄售贸易方式,使“可口可乐”首先进入了北京友谊商店...  相似文献   

14.
秦勇 《中国经贸》2011,(1):56-57
如何使中国文化产业做强做大,使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单纯地“走出去”还不够,中国文化产品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站稳脚跟,还要“融进去”。这是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对外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全球最大的小家电制造企业、凭借“3C模式”纵横世界多个国家,并宣称要打造中国“家电零售帝国”的台湾3C(电脑、家电、通讯)零售商灿坤,为什么在进入中国仅仅两年的时间里就一败涂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内手机零售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手机零售商纷纷研究新的行业赢利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维持行业的持续发展.增值服务和虚拟运营是企业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另外,在资源开发的实施过程中,企业不但要加强外部联合,还要强化自身内部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入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使得中国很多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中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因正处在国家实施“十五”规划的关键阶段而商机无限。巨大的潜在市场使得许多名的国外企业纷纷瞄准中国市场,或在中国设独资或合资公司,或将产品直接输入中国市场,真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可以预见,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作为国内行业领先企业的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在这种巨大商机和激烈竞争并存的环境下,如何应对?记前往采访发现,柳工正将自己竞争的视野放大到国际体系之中,他们勇敢宣言——  相似文献   

18.
马坚航 《珠江经济》2003,(12):20-23
灿烂绚丽的国际市场强烈吸引着中国企业的眼球,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驱动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海尔的“先难后易”攻势,TCL的“先易后难”谋略,华为的“配交钥匙”战术,无一不在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骁勇与胆识。天降大任而劳其筋骨,历史赋予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厚重时代使命,同时也让中国企业品尝到了踏进国际市场的彻心之痛。  相似文献   

19.
周欣 《魅力中国》2011,(17):17-17
零售连锁,自从90年代初起步以来,已经成为上海零售业的主要形态之一.面对国际巨头的挑战,提出了突出“软件”即对本地市场的信息掌握,学习先进”硬件”即配送物流等现代技术的观点.并且提出特许连锁更适合上海,从企业定位,自有品牌,人性服务等方面取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一般地认为,跨国企业进军中国市场是其规模扩张的必然要求,正是因为规模优势,才使得跨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沃尔玛已在中国的8个城市开店,还准备在昆明、深圳、大连等地增加店铺,而在沈阳、福州、汕头和广州也将新开设店面.像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几乎是与沃尔玛同时进入中国市场的,目前,家乐福已在中国的15个城市开设了23个连锁店,因此,零售业跨国企业进军中国市场似乎已成定势.这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跨国企业要想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地保持自己的规模优势,就不能忽略对中国市场的开发.但是,跨国企业若想以大规模优势取胜,其结果并不具有定数.因为中国的零售市场正处于极度竞争状态,都是在低成本优势下展开竞争,这些跨国企业的规模优势不见得很突出,特别是低成本价格方面.事实上,它们进入中国市场后的业绩并不理想,有的甚至出现连续亏损局面.中国零售业下一阶段面临着重组,在这种状况下,跨国企业为什么非但不退出,反而一股脑地涌入中国市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