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突破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旸  梁瑞骅 《中国经贸》2006,(10):63-65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发达国家以质量、卫生和技术标准等为借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盟是我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但欧盟利用自身发达的科技水平和严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使中国农产品出口屡遭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本文立足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中欧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分析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我国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应共同努力,以突破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发达国家以质量、卫生和技术标准等为借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对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WTO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特征和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当今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实行贸易保护的一种常见的方法和手段,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和实证方面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所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政府行为和行业生产角度提出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所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福建主要出口农产品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毅 《亚太经济》2005,(2):13-16
入世以来,国外技术壁垒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为高于实际安全要求的安 全卫生标准和检验检疫措施、严格的标签要求、精确的农场和加工操作规模以及对出口企业采 取注册备案制度和认证管理制度。本文分析了福建主要出口农产品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情 况。  相似文献   

6.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设置技术贸易壁垒来实现贸易保护主义的经验,充分运用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按照“系统调整,加强服务,分类突破,依法设限”的原则,综合研究我国农业的具体发展情况以及特色,合法巧妙地构筑我们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7.
中韩两国互为近邻和重要贸易伙伴,农产品贸易在两国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但由于中韩两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差异很大,韩国为保护国内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设置了诸多技术性贸易壁垒。如何评估和量化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成为中韩贸易谈判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是利用引力模型对韩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东盟的双边农产品贸易,但随着与东盟贸易往来的增多,从2000年开始,东盟成员国纷纷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农业的发展。为探究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影响的动态过程,本文以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引力模型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为政府制定合理的贸易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浅谈农产品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是世界各国调整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随着关税壁垒作用日益减弱,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更隐蔽、更强大的壁垒,在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和我国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在传统关税壁垒不断降低的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整贸易利益的重要手段.甚至被不少国家用来充当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技术性贸易壁垒面前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农产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出口产品之一,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本文从我国农产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农产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韦宏 《乡镇经济》2006,(6):37-40
发达国家一方面极力推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贸易自由化,以促进其货物出口:另一方面又对进口产品设置很高的贸易壁垒以达到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绿色壁垒以其较强的技术性、针对性、灵活性、隐蔽性等特点已成为最重要的技术性壁垒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价值链嵌入位置对出口产品质量、出口产品复杂度的影响机制关乎一国贸易政策以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分工战略制定。文章基于需求侧"技术复杂度偏好"这一视角考察价值链嵌入位置差异对一国出口产品复杂度的影响。使用UN COMTRADE(1998~2014年)6位数贸易数据和WIOD(1995~2011年)国家-行业水平经济指标及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了基于全球生产分工下的出口复杂度和价值链中要素供给侧上游度、产品需求侧下游度。研究发现,供给侧以及需求侧嵌入位置均与出口产品复杂度显著正相关;出口产品复杂度随出口目的国人均收入递增;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与出口目的国人均收入之间交互项为负,当出国目的国为高收入国家时,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嵌入位置更加靠近最终产品使用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对低复杂度行业的影响更显著,有助于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家间转移。  相似文献   

13.
莫少颖 《改革与战略》2010,26(7):109-111,139
绿色壁垒是一柄双刃剑,正当的绿色壁垒反映了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同时也成为贸易保护的一种新手段。绿色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要突破绿色壁垒,必须树立绿色观念,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经济实体的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和认证体系及完善农产品出口信息体系。  相似文献   

14.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在享受到该组织成员间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的同时,又遇到了更为严厉的绿色壁垒限制。绿色壁垒出于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实施是合理的,被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则是不正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我们应调整自身,尽快适应。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优化对外资出口商品结构:积极推广ISO14000认证;企业应采取综合措施:充分发挥商会的作用。同时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5.
应对欧盟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产生的重大影响,已成为国人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绿色壁垒的产生、多边贸易体制在遏止绿色壁垒方面的缺陷出发,着重研究了欧盟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我们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企业产品质量和出口市场选择模型,文章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背景下中国由产品质量提升所致的出口市场由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转移的演进过程。在中国承接国际生产的初期,由于较高的质量生产成本①使得企业只能以低质量产品向南方国家出口。随着产品生命周期背景下国际间知识溢出和技术的扩散,质量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企业逐渐在后期能够以高质量产品向北方国家出口以获取更高利润。文章借助于三重差分方法以及新产品相较于旧产品差异化的演进过程,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基础上,识别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以实证结果支持了理论模型的推论。  相似文献   

17.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一个中国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以实证的方法研究了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与FDI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产品竞争力的变化有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FDI虽然不是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但却是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重要原因。FDI提高了中国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中国出口结构向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的迁移。实证结果同时显示。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资源密集型产业及一般技术制造业并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企业内产品配置的视角,从理论和经验方面研究了出口贸易自由化对企业产品配置调整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出口贸易自由化的提高会促进企业集中对一种或几种产品的出口与生产;研发投入对出口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生产向有限产品集中起到中介效应,企业生产率和出口资本品份额也是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产品配置的重要渠道.同时,文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大量的文献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既有对全国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又有各个省市的横截面分析,但是至今并没有文章研究过外商直接投资对不同技术类别的出口具有何种影响,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表明:复杂制成品市场的增长快于其他产品市场,因此高技术制成品对一国的出口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对2000年和2001年我国25个省市的出口分类金额数据进行分类归总的基础上,利用平行数据模型分别考察了不同技术类型的制成品出口业绩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从而得到结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提高我国的出口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hypothesis that exports in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have a higher potential for positive externalities coupled with higher productivity levels (due to higher rates of capitalization) is tested using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data set, covering 45 industrializ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ncluding exports of 33 industries over the time period 1981–1997. The estimation results, using a random effects model and employing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s estimator, support the hypothesis of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and low-tech exports with respect to output growth.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high-tech exports stems from their positive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 to the domestic sector, while the externality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at any meaningful level of significance. The positive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 is only significant for the subsampl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No significant effects were found to be present in the subsample of OECD member countries. JEL no. O41, O50, C23, F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