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蕾 《财会月刊》2005,(1):73-73
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它与会计原则体系中的稳健性原则有着内在的联系。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稳健性原则的内在要求,稳健性原则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外在表现。本文将以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罗佳 《财会通讯》2006,(8):81-81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与其法律形式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应当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上的应用相当广泛。  相似文献   

3.
试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两则”中的运用○湖南省安仁县财政局刘知生所谓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是当某一事项或交易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发生冲突时,会计强调按经济实质和财务事实进行处理。确立会计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于企业正确选择财税会计政策、编制财务报表都...  相似文献   

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我国会计核算应遵循的一条重要标准,早在未明确提出之前。就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较多的运用。在《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后,明确地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企业会计制度》第11条第2款中,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了如下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也就是说.在会计核算时,既要考虑交易或事项外在的法律形式。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内在的经济实质。当其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一致时.应当以其经济实质作为核算依据。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具体运用时,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李虹 《新疆财会》2004,(1):39-40
一、融资租赁资产的会计核算必须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法律形式不相一致时?会计人员应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专业意大判断?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但不能过分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否,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一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我国的会计准则几经修订。至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了全新的诠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即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本文主要阐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内涵及其必要性.以及在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去年,财政部颁布了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2001》。打破了以往分行业、分企业组织形式制定会计制度的格局,对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统一性和有用性起着重要作用。此次改革,突出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方面新企业会计制度在原有的12条一般原则基础上,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某一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重于其法律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例如:预计…  相似文献   

9.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财政部发布实施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新制度增加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第13个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核算原则的进一步补充完善,有效地规范了企业会计核算行为,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理解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惯例,是指经济实质重于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法律形式)。新制度增加了该原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归属于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同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一样有效…  相似文献   

10.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是要求企业的财务核算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而不仅仅以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在我国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客观环境越来越复杂的今天,我们不能再固守老套的会计核算原则和办法,只看到一些外在形式而不深入分析其经济内涵与原则。否则,不仅不能提供真实、准确、有价值的信息,还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因此,在这个时候,增补这样一条  相似文献   

11.
应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一项修订性惯例南开大学陆宇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EconomicSubstanceOverLegalForm)原则的简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交易事项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翻新,使得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含义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有时是一致的,此时会计上应按照法律形式来进行核算;二是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可能出现分歧,此时会计上应按照经济实质来进行核算。  相似文献   

13.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被确定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后,对于约束企业的虚假会计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会计信息揭示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用户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否和经济活动的成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了会计的本质要求,它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减少或杜绝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一、对实质重于形式含义的重新认识《企业会计制度》第11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是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就是著名的“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实质重于形式这一概念可以说是现代会计师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但从现有的会计文献看,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都是原则性,不利于实际操作。实质重于形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四号公告“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之中,该公告发布于1970年。在该公告中,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认为,“财务会计应…  相似文献   

15.
新会计准则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固定资产、商品售后回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会计核算方面都有具体运用。只有正确使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内涵的认识在国内外学术界还存在诸多争议与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 一是认为实质重于形式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我国许多会计学者也将实质重于形式归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有效的会计工作可以准确反映出企业的经济情况以及资产情况,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导向性参考。在会计工作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美、英、法国的会计准则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表述展开讨论,简要分析了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的关系及“实质重于形式”在法律实践和会计活动中的应用。说明在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不明确或不适用时。会计应偏重于其经济实质进行核算和反映。并在回顾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引入我国会计准则和制度过程以及应用具体环节的基础上。得出由于存在文化差异,我国会计人员使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需要在职业判断的适度运用上多下功夫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红 《会计之友》2002,(10):44-45
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涵义及产生背景 所谓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是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以理解为:由于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并非总相一致,作为经济信息系统的会计,应当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而非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简言之,当某一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发生冲突时,会计强调经济实质.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实质重于形式明确为会计基本原则之一.大家普遍认为实质重于形式是协调国际会计准则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条件.但有的人认为有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可以完全杜绝会计信息失真,形式胜于实质原则已经彻底过时了,毫无价值.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我们不能滥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更不能完全舍弃形式胜于实质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