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普世价值是一般层次的人类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普世价值发展的终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初级形态,是具有普世性的特殊层次的社会价值,三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伪普世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争是意识形态的较量.我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控意识形态主导权和普世价值创造发展权,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敬告读者     
《北方经济》1993,(1):1-1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和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项事业都开创了新的局面。十四大在总结十四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导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4.
郑其孟 《魅力中国》2014,(10):246-246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自觉坚持、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卓越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正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科学的原则,持续、全面、深入推进,主动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效调动了社会进步的活力,积极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持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当代陕西》2006,(11):9-11
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向全社会公布。《决定》全文以1.6万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还指出: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真正认识和掌握了共产党执政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达到一个新境界、新高度,我们党的事业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7.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还指出: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真正认识和掌握了共产党执政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达到一个新境界、新高度,我们党的事业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任务。深入探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学会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对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建设,鲜明地反映与表达出它所拥有的范式结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这三层结构既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切入点,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指导原则。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继续完善市场经济、维护与发展公平、正义,则是现实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的经济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为实现我国从过分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从不发达经济到发达经济的伟大转变指明了方向。正是在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指导下,我们才在改革实践中始终贯彻“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法治建设尤为重要,市场经济是在法律规范与指导下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想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将是必然选择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中外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4.
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是由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充分论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表现。它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它本身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在关于起草十四大报告的座谈会上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休戚相关,将爱国热情转化为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理性表达爱国感情,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以服务人民为最高宗旨,将爱国主义建立在热爱人民的基点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自觉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将爱国情感升华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志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几代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上,结合中国具体的时代国情,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更严峻的任务,如何使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不断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对我国当前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是由这一思想本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决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科学而精辟地揭示了执政党的执政规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新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必须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中外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也为  相似文献   

19.
农村市场经济应与法制建设同步发展刘惠珍,付弋东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应,在农村则建立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既发挥市场的长处和积极...  相似文献   

20.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首先是要认真学习、全面把握好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要深刻领会过去5年和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要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要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