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要想运势好,他的性格首先要好。前些日子,这个朋友开车去上班,突然马路上冲出一个醉汉,拦住他的车,说撞了他,非要朋友下车给他道歉。用朋友的话说,这在以前,他会上去给他两拳的。这一次,他没有这么做。他想了想,就下了车,然后和颜悦色地对那个醉汉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那个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哥们儿,冲你这句话,走人。”朋友回到车上,一点儿也没觉得是受了委屈,反而有一种战胜自我的愉悦感。所以,他总结出:其实,人是一条鱼,社会是一缸水,如果我们是一条热带鱼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要降低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应聘像是通过一项考试,倒不如说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商业谈判.为什么?参加考试,通过考试时对你的沟通能力和技巧的挑战不大;而应聘是一个商业行为,只有出色的沟通能力才能确保你的独特个人资源成功包装和销售出去.很多自视甚高的人,甚至已在职场打拼多年的人们经常抱怨的是:我为什么总是怀才不遇啊!其实我们更应该问问自己:我是一个别人感兴趣的人吗?我有没有能力让招聘官喜欢自己?  相似文献   

3.
刚刚遇见这样的案例:一个北大的高材生,毕业后先后到三家大公司工作,但由于自己半年一跳槽,弄得自信心受挫。后来,和朋友合办公司,不成想又以失败告终。继续打拼职场,向各类大公司投递简历。他以为自己是职场雄狮,在投递简历的同时,还发去一份企业发展规划书,结果人家当他是职场蚂蚁,理都不理。这样的案例在职场上屡见不鲜,我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建议是:一、不要灰心,把过去的职场经验当成财富,而不要自怨自艾;  相似文献   

4.
一个朋友和我在聊天时他抱怨,都快四十岁的人了,仍然事业无成。作为男人,我非常理解他的心情,谁又不想事业有成呢?既然人人都渴望成功,为什么成功者却始终是凤毛麟角。我觉得,一个人若想成就事业首先要充分认识自己,找出自己的长处,然  相似文献   

5.
职场里蕴藏着太多的玄机,要想在动荡的职场生涯屹立不倒,就必须不断地寻找自己的职场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叶耘 《新前程》2009,(10):15-15
老板的工作任务难不倒你,就不配做你的老板,也对不起他付出的薪水. 经常听到一些朋友在抱怨老板给自己出难题,提的要求都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然后带着一股怨气和抵触情绪"磨洋工",导致职场生涯的郁郁不得志.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的职场生涯中总会遇见几个上司,上司直接掌握着我们的职业进展状况,说话稍不留神轻则影响自己在上司心目中的形象,重则会影响自己的晋升,所以与上司打交道语言技巧很是重要的,本文总结了一些职场言语的利弊得失,概括了几条与上司相处的语言公式,希望对现在的职场人和即将踏入职场的人有一些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8.
李开复说:“很多人说是Google花了钱让猎头公司来找我,其实没有这回事,是我自己找Google的。因为我想回中国,而且我听说很多朋友到了Google都非常快乐。”这是他对从微软转投Google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还有一些已经毕业几年职场朋友,每天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好烦。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可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造成这些原因都是因为没有不清楚自己的职业锚造成的。本文主要针对三个问题: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到底为什么干?展开探讨,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到自己的最佳贡献区。  相似文献   

10.
关龙飞 《人力资源》2016,(12):78-81
职业生涯发展,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未必被每一个人重视,但又深刻影响了职场人一生的命运.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以来,许多同事、朋友,乃至我自己都曾在职场上失意.从企业角度而言,导致问题的原因往往必然归咎于我们自身的不足. 平地跳槽要慎为 我的一位朋友,在一家企业受到了委屈和不公而愤然辞职,在长达三个月的求职中屡屡碰壁,期间,我也推荐他到其他公司面试,但是仍铩羽而归.面试他的经理给我反馈,他确实非常不符合要求.后来,我在若干模块上与他沟通,也确实发现他在多个模块上都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但唯独在绩效管理方面,有非常高的水平,只是苦于在本市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岗位.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最终还是应聘到一家民营企业担任人事经理,薪酬从之前的4000升至6000.半年后,被一家大型外资企业猎聘,担任人力资源总监,月薪过万,还有很好的福利及高额年终奖.  相似文献   

11.
朋友小刘是一个特爱抱怨的人,只要你和他坐在一起,总能听到他喋喋不休的抱怨,抱怨社会不公,抱怨领导目光短浅,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抱怨收入太低,抱怨房子太小,抱怨工作太累,抱怨生活太枯燥,抱怨出门坐公交,抱怨老婆铺张浪费不懂节约,抱怨孩子调皮不听话……  相似文献   

12.
极品女上司     
张颖异 《劳动月刊》2012,(12):54-54
作为职业女性,从毕业入职的那天起,你就要懂得职场游戏规则。回顾职场生涯,遇到的上司,倒不算极品,但也总有一些如鲠在喉的事情。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策划助理。那时候,我傻乎乎的,对人都掏心掏肺,而且打私人电话都不忌讳。如今回忆起来,都替自己捏把汗。当时,我的那个女上司已经结了婚,自然一些琐事都交代给我这个助理来做,比如交电话费...  相似文献   

13.
认识王云山是因受朋友之托.当时在报社的一位朋友对我说,3月16日,一位画家要向他家乡的小学捐赠二十多台、价值十几万元的电脑,有一个仪式,希望能参加一下.当时我想,书画家捐字画的较多,捐钱物的少,一次捐这么多的更是不多见.抱着几分好奇、几分感动的心情,我和其他媒体的一些朋友,在井陉的一个小山村,目睹见证了这一感人的经过.  相似文献   

14.
戴璐 《英才》2005,(4):81-81
中年企业家更是高压人群,剧烈碰撞,让人进退维谷,甚至无所适从。多年的职场生涯,胡旭成的角色几次变换:从研究机构的科室主任,到外企的高级经理,再到独当一面的公司老总,每一次转变都要放弃相对安稳的工作。胡旭成说自己喜欢到以前没去过的地方探险。  相似文献   

15.
笑口常开     
残酷人生两个人在餐馆吃饭,桌上放着一杯热芥末。其中一个以为芥末是甜的,就舀了一勺放进嘴里,立即泪如泉涌。不过,他紧闭嘴巴,没说一句话。他的朋友迷惑不解:“你怎么哭了?”“我想起了我父亲,就在20年前的今天,他上吊了。”朋友安慰了他一番,也舀了满满一勺芥末放进嘴里,自然,他也泪水如流。这时,第一位假装关切地问:“怎么你也哭了?”“我在想你父亲上吊的时候,你为什么不上吊?”报警警官罗伯特接到一个报警电话。打电话的人自称从夜总会出来后,发觉自己车里的方向盘、刹车、加速器等都让小偷卸走了。罗伯特表示立刻前往事发地。然而,就…  相似文献   

16.
品牌温州     
在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一位朋友从上海过来。我很想知道这位青年走南闯北的朋友对温州人的评价,于是请他谈谈自己的印象。“毋庸置疑,温州人是中国最优秀的一个群体——不管他们曾经或现在走过多少弯路”,朋友的话言简意赅。不错,正是这样一个群体,没有任何政策、区位、资源优势,却在短短二十年的艰难摸索中创造了许许多多像“正泰”、“德力西”、“康奈”、“红蜻蜒”这样优秀的民族品牌,成就了享誉中外的“温州模式”、“新温州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舒卫星是当年湖南电视广告经营的元老之一,1983年湖南电视台广告部成立,作为台里的一份子,一同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财政拨款到自主经营的转变。之后,他移民法国。如果说前几年的广告生涯使其对广告实务有了务实而深厚的理解,那么海外生活则更是开阔了他的眼界。  相似文献   

18.
编辑部纪事     
打工仔想和杂志成为知心朋友陕西省洛南县洛源镇黑章村一组村民周树林来信:我在外地打工,见到你们的刊物,看后觉得是农民的知心朋友。其中“村治咨询”栏目,让农民有话就说,有难就问。我是一个来自一穷二白之地的农民,我们这里也有许多“坏现象”,有冤无处喊,有冤无处申;干群关系成了“油水关系”,老百姓这样形容干部——“要想富,当干部”。我想和贵刊交个知心朋友,谈谈心,不知道愿意不愿意?从周树林读者简短的来信,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一身正气的人,同时对现实问题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观点,是个比较有思想的人。编辑部很高兴交到这样的朋友…  相似文献   

19.
晓庄 《中外管理》2008,(5):102-103
每个人,从自己的生活伴侣、亲人,到朋友、同事,再到你打过交道的泛泛之交,每个人一生中至少要认识500个人。 我们既需要工作中的搭档和朋友,也要有工作以外的朋友。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没有关系网,确实寸步难行。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这些人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你最大的财富。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开始学做“蜘蛛人”。有更多的职场人士,将建立人际关系网视为职业生涯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甚至认为“编织网络就是在编织自己的未来”。 但是,在这个虚拟情感和友情越来越泛滥的时代,“圈友”就是朋友吗?  相似文献   

20.
张小平 《英才》2003,(12):28-32
我们四个人的本事都不够大!《英才》:当初波导的四个创业元老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徐立华:完全是机遇。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跑到深圳打工,随后我同学蒲杰也来了。我们一起商量,是不是找一个机会可以自己做。想过很多事情,包括做土豆去皮机。后来想还是做传呼机比较好,它在中国有很广阔的前景。我和蒲杰做了一个可行性报告,然后就到处找投资。在谈的时候,我另外一个同学徐锡广,从北京来深圳旅游结婚。于是我就跟他说了这个事情,问他有没有什么关系?他马上跟老家奉化的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