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钰 《时代金融》2015,(2):201+206
高等教育助学贷款政策从1999年开始试行,其所惠及的高校学生群体正逐年增加,保障符合贷款条件的学子能够正常完成学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其法律关系和权义的界定模糊,致使在实际运行中尚存不合理之处。本文运用法学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政策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曹协和 《南方金融》2004,(10):43-45
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性是实现这一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和环节。本文在分析了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国家助学贷款运作机制应坚持的原则以及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指对本地生源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或其直系亲属、法定监护人发放的信用或担保贷款,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有益补充,旨在帮助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对巴彦淖尔市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办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提出加快助学贷款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助学贷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资助体系之一。商业银行经营助学贷款具有风险大、成本高和收益低的特点。本文阐述了助学贷款政策变迁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变化,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的风险形成机制,进而提出构建和完善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5.
刘亮 《南方金融》2005,(6):46-48
2004年助学贷款新机制出台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但助学贷款方案制度设计的缺陷仍未得到妥善解决。本文试图从对学费水平、助学贷款管理和运作机构、信用体系及非公有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等问题的分析入手,提出进一步发展助学贷款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98年底,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约64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而到了2005年底,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但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资金短缺、教育不公等问题。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允许的条件下,怎样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家助学贷款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一剂良药。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信用贷款,它属于金融机构的普通商业性贷款业务,贷款合同是由银行和借款学生签署,没有任何附属担保的合同。就该合同而言,银行承担很大的风险,最直接的风险就是面临贷款学生的违约风险。同时国家助学贷款关系到如何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上不起大学的政策目标。既要实现上述政策目标又要兼顾银行的合理赢利要求,是国家助学贷款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控制和防范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风险已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发展的瓶...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的学费制度正是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特征的体现,国家助学贷款是学费制度的衍生。目前,我国实施的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公益性存在价值冲突,需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对国家助学贷款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使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尽快启动宣城普通高校助学贷款工作,同时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宣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9月20日上午,中国农业银行宣城分行、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助学贷款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礼堂隆重举行。本次协议的签订,是宣城农行进一步密切银校关系,加强银校合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扩大业务合作内容、拓宽业务合作领域、提升农行社会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世界上助学贷款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无论是贷款资助的学生数还是助学贷款总额均位于世界前列。其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做法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的种类美国高等教育助学贷款体系完备、种类多样,涵盖了不同额度、不同借方主体、不同贷方主体等诸多种类,其中占据主要地位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0.
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与政策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出台的国家助学贷款有关政策,是利用金融手段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安心求学。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六年以来,为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帮助优秀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和实现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助学贷款信用保险”就是将商业保险机制引入大学生助学贷款工作,分担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的信贷风险,探索并建立政府主导,高校、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参与的助学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切实发挥商业保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从目前中国助学贷款的实践来看,积极开办“助学贷款信用保险”,不仅能提高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积极性,扩大助学贷款及商业保险的覆盖面,而且还能有效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问题,有效推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调查了近年天水市助学贷款开展情况,对我国助学贷款政策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进行了比较与思考,提出了改进我国欠发达地区助学贷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试论国有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助学贷款存在着风险大、收益低以及不良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助学贷款的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国家科教兴国、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策略的实施.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助学贷款风险,有必要探究助学贷款陷于困境的原因,并借鉴和吸取国际上助学贷款的成功经验及教训,在用足用好国家对于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强化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同时,通过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把助学贷款风险控制与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结合起来,把国家助学贷款与商业性助学贷款结合起来,为国有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后,如何保证家庭贫困生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自1999年国家实施助学贷款以来,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助学贷款政策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家庭和经济困难学生的拥护和称赞。  相似文献   

15.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与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和高等教育财政的改革相匹配的教育成本分担方式,属于政策性金融业务.我国助学贷款政策要求高校承担相当部分的风险补偿资金,这使得高校在多重任务代理下必然做出逆向选择.本文对我国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机制设计上的缺陷给高校带来了政策、声誉、管理与关系上的四大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风险可能导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失灵以及高校发展机会丧失的严重后果进行了阐释,认为国家应承担主要的贷款风险,本质上作为金融产品的助学贷款存在创新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16.
当前助学贷款存在着风险大、收益低以及不良率居高不下等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助学贷款的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国家科教兴国、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策略的实施。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助学贷款风险,有必要探究助学贷款陷于困境的原因,并借鉴和吸取国际上助学贷款  相似文献   

17.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而出台的一项信贷政策,是彻底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问题和为农民减负的又一大举措。本文介绍大同市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开展情况,就该项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尹珂 《济南金融》2005,(11):65-66
(一)加大宣传力度,使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落到实处。目前有些高校借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规定理解不透彻。从而导致操作偏差,甚而出现欠款情况。对此,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作、配合。加大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规定的宣传,尤其是对新老政策区别的宣传,以防止学生产生误解。今后,有关部门可着力研究建立助学贷款网络查询系统,通过与学校网站连接,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查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动向、银行贷款程序、还款额度及时限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困学生对政策不了解而发生的违约现象,提高助学贷款业务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王震宇  周洁 《中国金融》2007,(17):79-81
从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到目前包括生源地助学贷款、商业性助学贷款在内的助学贷款体系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助学贷款一直备受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但随着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现:助学贷款手续繁杂、补偿资金不到位、贷款违约率攀高,等等。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一边是人数占到新入学大学生半数以上的贫困生,一边是金融机构助学贷款的少人问津,甚至逐年缩水。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深刻阐述了海南省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五大优势及特点,深入调查研究了当前海南省县域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现状,全面探讨了海南省县域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推行难的根本性原因以及关于在海南省县域全面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基本思路,并对进一步有效增强海南省县域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效应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