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详细描述了运用软件工程原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开发"中国铜矿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构想的全过程.该系统实现了地质资料数据的标准化存储管理、方便快捷的查询检索和可视化统计处理,为实现铜矿资源数据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国铜矿资源进行全面、统一、科学地管理,将会在铜矿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会对中国其它矿种的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喀湖错地区位于西藏第三条斑岩铜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该带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相继发现了多龙和尕尔穷等具大型规模的铜多金属矿床。为进一步拓展其铜矿资源,利用ETM+遥感数据在该区域展开了遥感矿产地质特征解译和遥感蚀变信息提取等工作,通过类比多龙铜矿成矿要素和预测要素,综合分析得出"线、环、带及蚀变信息"为该区遥感找矿要素,据此在研究区圈定出8个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3.
铜矿资源后备基地建设就是要有计划地加强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勘查工作,促进查明资源储量级别升级,尽快使资源接替区转化为资源后备基地;加大对已开发利用储量的开发力度,减少对资源进口的依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矿产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扩大矿业的开放程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矿产资源情况的分析,论述了该省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和远景。建议有条件地引进外资联合勘查和开发,调整地质工作方向和地质队伍,将资源、人口、环境,发展做为一个有机整体研究,实行地质成果有偿占用,适当调整矿产品价格。  相似文献   

5.
我国铜资源形势、供矿能力分析及相关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料,我国GDP增长对铜资源的消耗量巨大,根据预测,未来我国铜资源国内供应不足已成定局。因此,必须提高我国铜供矿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从国内、国外两方面着手,通过加大对老矿区的勘查力度,提高资源的接替能力;注重技术管理,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减轻矿山税负,增强矿产竞争能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大力推广先进整合模式;建立矿山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危机应急预案机制;充分利用国外铜矿资源,开拓国外铜矿资源基地等方式,努力提高我国的铜供矿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我国铜矿资源开发效益和铜矿山经营效益的角度,阐述了对铜矿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当前还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提高铜矿资源综合评价、综合利用效果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加强资源和环境工作,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将天津确定为环渤海经济中心,天津发展的新定位亟需加强地质工作。属地化后天津地质工作取得显著成果。针对天津新定位对环境资源的新需求,天津地矿局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是以确保经济发展和城市安全,不断提升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中心任务,开展地质工作;工作重点是:深化城市地质综合调查研究,提高服务城市建设的工程技术水平,突出浅层地热资源的勘查和利用,继续加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评价,强化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重视并加强山区地质和农业地质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8.
资源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瓶颈,矿产资源则是资源问题的基础,解决的途径就是加强地质勘查,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加强地质勘查,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全面总结地勘工作改革经验,找准问题,并把问题研究透,提出切实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政策措施,促进地勘工作改革与发展,不断增强地质勘查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资源保障不会被忽视 ,需要重点研究的是地质环境保障的落实。我国地质工作经历了单一的矿产资源保障为主 ,全面的地质矿产资源保障为主和资源、环境保障并重的不同阶段。“环境”可以理解为“空间资源”的同义语。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同环境地质工作之间 ,在工作上有密切联系 ,在概念内涵外延上又有区别。要使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形成完整工作体系 ,需要在评价预警、保护监督和治理改善三个环节进行业务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铜矿资源的现状和特点:(1)矿产分布广泛,大而富矿很少;(2)贫矿多,富矿少;(3)伴生的铜矿储量大;(4)开采利用率低。文章还就铜矿需求和铜矿资源保证程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西藏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铬铁矿、铜矿、金矿、锑矿、盐湖和地热等是优势矿产;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基础地质工作薄弱、加工程度低、综合利用率低及浪费严重等问题;对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地质工作是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等系列国策的基础性、支柱性行业。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困境有:资源保障不足,浅表资源缺乏、矿产勘查亟需新的方向;环境问题凸显、产业结构升级,亟需转向环境主导型。未来地质工作发展方向:(1)面向地球深部探测;(2)面向海洋地质调查;(3)面向战略性新型矿产调查;(4)面向城市地质调查;(5)面向综合地质调查。  相似文献   

13.
论商业性地质工作的运行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地质勘查业仍然是地勘单位的主导产业,商业性地质工作大有可为。文章分析了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基本特征,论述了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的资源勘查公司运行的基本条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对地勘单位改组为资源勘查公司应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国内双循环大背景下,铜矿资源的开发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安全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传统的现金流量模型为基础,添加生态补偿因素形成改进后的现金流量模型,具体研究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铜矿资源的可供性。研究表明:将生态补偿费作为环境因素加入现有现金流量模型中可以更好地分析我国的矿产资源可供性;现阶段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铜矿资源是可供的;影响铜矿资源可供性的关键因素是矿产品产量。  相似文献   

15.
铜矿资源短缺对我国铜工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使铜冶炼业、铜材加工业产能大量闲置,铜资源对外依存度加大,并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我国应加大铜矿床的勘查投资,提高铜矿资源的安全保障程度并适时调整铜工业结构,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在“十一五”期间地矿工作成绩斐然.“十二五”期间,全国地矿业所面临形势是:资源保障能力亟需提高,国外矿产资源利用难度加大,基础地质工作准备不足,地勘行业要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作出贡献.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在“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落实地质找矿新机制,高度重视地质项目的实施、成果和质量,以全新的观念开展矿业权管理工作,继续推进境外地质找矿工作,继续加强与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以探索新机制,实施新跨越.  相似文献   

17.
一、地质工作要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社会发展必须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地球形成至今 ,正是这些地质作用 ,不断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生存环境与物质保障 ,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而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不断地利用种种资源 ,并不断地改造“自然” ,从而又产生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因此 ,协调资源与环境都离不开对地质作用的全面认识。这就为地质工作提供了六个大舞台 :环境舞台、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建设舞台、农业舞台、灾害舞台、资源潜力保证舞台、基础地质填图舞…  相似文献   

18.
中国商业性地质工作呼唤注册地质师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性地质工作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地质工作在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思路指导下,地质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范围与执业领域也逐步扩大.地质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即建立注册地质师制度,是保障商业性地质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是中国地质专业人员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提.通过比较、分析国外的注册地质师制度及我国现行商业性地质工作领域里对执业者管理的缺位与缺陷,着重探讨和阐明了在中国现有的社会、市场经济和政策环境下,建立注册地质师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地勘基金是管理资源的经济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国土资源部的讲话中,将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定位为管理资源的经济手段,从根本上澄清了长期以来,一些业内人士习惯于将地质勘查基金等同于一般财政专项的认识。用好中央地质勘查基金至少要做到五个统筹.即: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统筹;资源勘查周期与市场即时需求的统筹;国家意志和地方意识的统筹;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矿产勘查的统筹;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统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地质工作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地质是我国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的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和工程基础,要切实作好农业地质工作。文章分析了农业地质工作的特征、性质和定位,在详细总结国际、国内农业地质工作发展现状及趋势、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地质工作发展战略,即农业地质区域发展战略、特色农业地质发展战略、绿色农业地质发展战略和农业地学发展战略;最后,提出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