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堃  周锦雯 《南方农村》2012,28(5):15-19
构建“智慧型”农村公共服务模式,是数字化治理背景下促进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电子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题中之意。文章以整体性治理为线索,主张在农村“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中加载跨层级、跨区域和跨部门整合功能,使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权力线”与各部门公共治理“协作链”嵌入信息技术网络节点,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无缝契合与智能化协同。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作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基层乡镇,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从元阳县俄扎乡的实践经验来看,关键是要集中力量,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3.
就当前农村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若干问题,阐明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即农村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乡镇体制矛盾的根本措施要放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上;乡镇机构改革首要任务要理顺乡镇管理体制,推进县以上政府机构改革;构建强政府、强社会的乡、村治理模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4.
动态     
<正>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要坚持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完善,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再过5年到10年,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成熟定型,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更为精准全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咸安区及全省乡镇改革的考察和分析,认为湖北省咸安区及全省在乡镇综合改革中,大力推进乡镇政权的民主化及事业单位的市场化、社会化和民营化,不仅将竞选机制引入乡镇领导人的选举过程,也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领域,其根本目标是探索和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这反映了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新思维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安徽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农业部的工作要求,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以建立健全机构为重点,以加大投入保障为支撑,扎实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与建设。通过改革与建设,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职能进一步强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推广服务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转型表现出转型的落后性、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非同步性、农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滞后性等特征。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对于应对社会转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基层政府应转变职能,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体制创新——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上升相对应的是中国农村环境的不断恶化,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日益受到威胁。农村环境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强外部性、地域性及公共产权属性决定了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中国农村环境治理中,普遍存在着治理主体缺失、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浙江省长兴县针对农村环境治理的特点和本县实际,以乡镇卫生为突破口,推出农村“创卫”工程,并通过领导体制、实施体制、监督机制、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创新,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长兴县农村“创卫”工程对于现阶段的县域农村环境治理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层财政困难影响了我国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能力。多年来,上层政府通过税费改革等多种措施力图能够在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的基础上实现公共服务能力的大提升,省直管体制改革也是出于这种目的。然而,我国基层财政困难有着财政体制与行政级次的双重原因,尽管省直管体制有着强大的动力与现实优势,但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内外两种力量促使乡镇机构组织职能的合理转换。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利经济学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溯源。为农村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存在着某些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通过加强关乎民生等基础性领域的制度性建设,优化公共支出结构,积极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与政府回应机制,以政府为核心,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如何在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新农村建设中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数学规划方法,对农村公共投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公共投资不足、布局不合理以及效率低下是制约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障碍。因此,优化公共投资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投资布局效率评价体系,是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条件与配置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增加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是新农村建设中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数学规划方法,对农村公共投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公共投资不足、布局不合理以及效率低下是制约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障碍。因此,优化公共投资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投资布局效率评价体系,是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条件与配置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1509户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户对农村基层治理的满意程度以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本村组织治理的满意程度主要受到与其生产、生活相关的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影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导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经济开发区的农户对基层治理的满意程度较低;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基层治理的满意程度和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启示是,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优先供给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公共物品,实施因地制宜的公共物品供给策略,保证专项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分配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4.
新公共管理与我国的乡村治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乡村治理的现状和新公共管理产生的背景后认为,应该借鉴和运用新公共管理思想来开展我国的乡村治理,重点是要大幅削减政府管辖的事务,让政府把不该管的事情放手、把该管的事情管好;大幅精简乡镇及其机构,减少政府行政支出,缓解基层财政压力;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探索公共事业合同承包等办法,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界定村级自治权限、明确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保证村级自治必要的经费等措施,切实推进基层自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出现在基层政府内部的多种“身份”,不同于传统的“社会性身份”和“体制性身份”,是一种新的“身份”现象,本文称之为“类体制身份”。以上海市奉城镇政府为例,本文梳理了奉城镇政府内部多种“身份”的形成过程。本文认为,“类体制身份”在基层政府内部的产生,逻辑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多层级上级政府约束下的基层政府人员扩张,导致具有多种身份的人员集聚在基层政府内部这一特定场域;二是基层政府混编混岗导致人员身份意识强化。本文认为,“类体制身份”本质上是基层政府在多层级上级政府的压力型体制及社会治理转型所导致的治理任务增多的背景下,建构基层自主性的意外后果。在中国多层级的政府组织中,保障乡镇一级基层政府的自主性,对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服务对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公共体育供给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国民的身体素质,还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长期以来受国情、资源、国民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一系列的缺陷。农村是农民生活、劳作、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满足农民各种各样生活需求的重要平台,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下,以乡村治理为背景,探索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困境及策略,对不断提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依靠群体力量和集体行动保障乡村基本公共需求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宗族共有、村社公有、亲族伙有共耕、邻里互助等原始氏族公社、农村公社的集体生产、生活及公共品供给方式,在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和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之中仍可觅其踪迹。人民公社时期"民办公助"模式、自农村改革至废止农业税期间的"三提五统"和"两工"模式,本质上都是将农民集体作为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后农业税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模式强调政府财政投入。新时代村落公共产品供给,应着力构建公共财政兜底、村组集体保障、基层经济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非常严重的障碍之一.原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落后,已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有效地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本文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体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余超文 《南方农村》2020,36(1):37-43
农村公共权力日渐呈现异化的趋势。通过长期实际的考察和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自治制度的不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不顺、乡村社会的无主体性以及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因素等是导致农村公共权力异化的主要原因。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要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落实“四个民主”、改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构建“乡政村治”新格局、强化村民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以及深化集体产权改革壮大集体经济等,以此实现农村公共权力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经历了政府机构"管理式"控制模式、社会生产动员式的社会运动模式、"乡政村治"二元乡村治理模式三个阶段,现行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乡镇一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严重失衡,"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党政企不分"等、基层政府的"公司化"和基层政府工作机制的"运动化"等.因此,本文认为,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基层政权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