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先后实施多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美国采取该项政策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外贸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2008年欧美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在此种政策的作用下,西方各国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同时也造成全球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目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到了退出的时候,然而该项政策的退出是一个具有复杂性、依存性和外部性的系统工程,退出时机、退出策略和退出工具的选择三者相互依存和制约。大国货币政策在转变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各国货币政策具有内在的相互依赖性和政策一体化效应。文章以美国为例,分析了中央银行(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如何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并就我国应对美国退出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美联储两轮QE时期美中两国经济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11月以来,美国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中两国经济走出了有各自不同特点的复苏和发展之路。QE2结束之后,美、中两国可能同样面对通胀压力,但经济形势总体可能向好。  相似文献   

4.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至今,美联储实行了4轮超宽松的货币政策(QE1~QE4),但随着金融市场功能的逐步恢复,经济复苏迹象显现,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面临着逐步退出的选择。美联储这种非正常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实施及其发展,对世界产生了难以预期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的实施及其发展趋势,得出这种政策其实间接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及进出口,即这种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具有传递性。并且根据这种传递性探讨在今后的农产品贸易发展中我国尤其是辽宁这样的地方,应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5.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政府多以扩张性货币政策挽救经济。美国除于2008年推出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11月更提出第二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希望藉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本文尝试以不同的经济学派的货币理论,分析这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效,并藉此对西方经济学派货币政策的一次文献综述,整理不同经济学派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唐翠 《中国经贸》2011,(14):22-23
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在一系列传统宏观调控手段失效的情形下推行了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企图向金融系统注入大量的流动性。本文分析“量化宽松”的政策本质,总结了其在政策导向、实质、实施效果、潜在风险等方面与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不同;最后分析了该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为早日走出次贷危机的阴霾,在传统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后,美联储连续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然而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文章简要分析了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内容、政策效果以及退出机制,试图从中得到启示,为我国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8.
牟宗君 《特区经济》2014,(2):166-167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在采取第一轮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失效后,又采取了扭曲操作和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稳定和刺激经济,这一系列货币政策再带来美国经济气温回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其他影响,本文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研究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及国际黄金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导致真实经济下滑,为应对危机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文借伯南克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研究提出的金融加速器理论分析了大萧条影响范围、程度以及持续时间长的原因和内在机制,进而分析量化宽松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新华  熊小雅 《改革》2012,(3):43-48
2008~2011年,美联储推出的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实施效果与预期有较大落差。基于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理论,由于货币供给来源于经济体的内生需求,因而中央银行无法外生控制货币供应量,也无法简单地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刺激银行体系扩大信贷投放,以达到对内提升需求、扩大就业的政策目标,而对外的货币贬值也不必然能有效改善贸易逆差。中国调控经济、应对危机应该弱化汇率制度对国内政策的限制,完善信贷的内生创造机制,有效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机制确保就业。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rect effects and spillovers of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and exchange rate policies. We find that official purchases of foreign assets have a large positive effect on a country’s current account that diminishes considerably as capital mobility rises. There is an important additional effect through the lagged stock of official assets. Official purchases of domestic assets, or quantitative easing (QE), appear to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a country’s current account when capital mobility is high, but there is a modest positive impact when capital mobility is low. The effects of purchases of foreign assets spill over to other countries in proportion to their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We also find that increases in US bond yield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s in foreign bond yields and in stock prices, as well as with depreciations of foreign currencies, but that all of these effects are smaller on days of US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announcements. We develop a theoretical model that is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our empirical results and that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usefulness of domestic unconventional policies as responses to the effects of foreign policies of a similar type.  相似文献   

12.
王潇潇 《亚太经济》2012,(4):96-102
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和冲击。中美两国各自根据国情及危机产生的根源的不同分别采取了及时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文从两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具体操作措施、实施的时间、目标、政策工具和力度、实施效果、经济恢复情况及目前仍存在的经济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对美出口贸易受到极大冲击,本文从美国政府应对危机而实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中国政府实施的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入手,利用VAR模型分析上述政策的实施对中国对美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财政政策的实施会对中国对美贸易产生积极影响,货币政策也会对于中国对美出口产生正向影响,但程度相对较小;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实施更具预见性的出口退税政策来稳定对美出口。  相似文献   

14.
2001~2006年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汇率传递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经济长期陷入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而停滞不前,2001~2006年日本开创性地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复苏。研究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汇率传递效应问题,对于当前实践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如何完善政策协调及提高政策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日本月度数据展开实证,首先运用协整技术和VEC模型分非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两阶段来研究日元汇率传递效应的程度和变化趋势,再运用EG两步法和OLS来估算量化货币政策与国内物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日元汇率传递效应大大降低,这与货币当局致力于稳定通货膨胀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美国2007年年底开始大幅下调利率,2009年以来又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确实提高了2008年以来的通货膨胀率,但是却不能解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的通货膨胀普遍高于发达经济体的事实。高通胀的原因仍然在于各国国内的高货币供给。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日两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措施。通过对政策的具体分析并利用潜在变量——危机强度,研究刺激政策对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的效果,结果得出,中日两国均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国政府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对应对金融危机均有所成效,危机强度的走势日本比中国更理想,中国的危机强度比较随机。中日两国的经济刺激政策都改善了GDP、就业、通货膨胀、贸易差额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但在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在日本产生了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货币与财政政策后续效应评估:40次银行危机样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  陈雨露 《改革》2012,(5):24-32
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40次重要的系统性银行危机为基础,对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选择进行实证评价。实证结果表明,"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产生相对较优的经济效果,应成为金融危机后的主要政策选择,但由于两种政策刺激或稳定经济的效力都集中体现在短期,为避免持续和大规模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旦危机消退、经济企稳回升,之前作为"反危机工具"出现的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就应该逐步淡出。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nsmission effects of U.S. expansionary policies on inflation in the G7 countries under the latter years of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Using quarterly data and 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xtent of inflation variability due to U.S. aggregate supply and aggregate demand impulses in major industrial countries.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 sizable proportion of inflation variability in these countries can be attributed to U.S. shocks. A brief discussion follows concerning the breakdown of Bretton Wood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ign and functioning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rrang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