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305篇,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指《国风》,共有十五国风,收诗160篇.它来源于民间,又是在社会制度和集体生活瓦解的情况下产生的,人们已经关注到了个体,有了个体生命意识,所以它反映的情绪,除了上对下的教化和下对上的讽谏,更多更耐人寻味的还有青年人之间所追求的情爱.  相似文献   

2.
爱情三大件     
墨少 《中外企业文化》2010,(9):I0038-I0039
爱情就如同一地猩红的地毯,从过去铺往未来,《庐山恋》《泰坦尼克号》《非诚勿扰》……一幕幕里程碑式的电影导入中国婚姻的殿堂,也渐入那个时代的背景。40年的爱情是首曲折的诗,印衬着时代的繁华还有人们不安的心理,与之关联的,还有那些年代的物件、模式和经典。流年奔跑,爱情三大件这些星星点点犹可唤起昔日记忆的碎片。  相似文献   

3.
于丽银 《经营者》2010,(9):30-30
10年前,《玫瑰之约》、《非常男女》等电视节目一度在荧屏上掀起电视速配热。但此后由于成功率过低、观众审美疲劳,节目收视一路走低。10年后的今天,庞大的剩男剩女群令沉寂许久的电视相亲节目《爱情来敲门》又火起来。  相似文献   

4.
半支烟爱情     
《财会月刊》2007,(9):I0006
那年,16岁花季的她遇见了年届36岁的他。  相似文献   

5.
《中国总会计师》2010,(10):167-167
张艺谋执导的最新电影《山楂树之恋》9月16日在全国上映,这是张艺谋从《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一系列大制作之后重新回归纯情文艺电影。  相似文献   

6.
《恋爱的犀牛》和《英和白》共同体现了世纪末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喧闹,孤独.而由于孤独的状态不同,使得每个人对待孤独的方式也不一样.在但相同的是在这种人与人日渐疏离孤独的背景下,人与动物构建出了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  相似文献   

7.
和儿子散步时,他告诉我,高二德文课正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是以《民法通则》为基础形成的。只有明确两法内容的异同以及互补型关系,兼顾《消法》与相关法的适用条件,处理好《消法》与相关法的竞合,才能充分发挥保护消费者法律体系的整体协调功能和作用,全面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史国立 《活力》2014,(7):130-130
在信息同质化的今天,如何做出“异质化”的内容来?央视《新闻周刊》和《新闻1+1》的思路--卖选择。  相似文献   

10.
凤凰 《财会月刊》2010,(2):I0027-I0027
老友去美国前,或许是为了留下些什么,或许只是为了单纯地说说往事:他坐在圈椅里,给我讲了一段深埋许久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11.
《黎山魂》作为黎族文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多层次、全景式地反应了清末黎族人民的生存状态、生活习俗及价值取向。同时,通过书中作者对爱情的细腻刻画中,体现出黎族男女独特的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12.
《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深刻而震撼人心。本文从悲剧根源的角度对小说展开分析,社会背景造成妇女地位的不平等,男女主人公复杂的性格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一上班,办公桌上摆着新近出版的《审计与理财》,一阵油墨芳香扑鼻而来,打开扉页,《从这里点击》映入眼帘。  相似文献   

15.
森林中生长着的每一片叶子,普通却又独一无二。世界上完全相同的叶子,这是真理。在相同的阳光土壤中,一树叶子没有两片完全相同,不同形色和走向的叶子,抖开一树葱茏。  相似文献   

16.
作为莎士比亚传奇剧的代表,<冬天的故事>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从友谊与爱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剧中主人公在面对友谊的破裂以及爱情遭遇挫折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但却最终获得友谊的恢复与爱情的成熟和完满的结局.这种结构可以看作是莎士比亚对人生的大彻大悟.通过这种探索从而使人坚信只有经历磨难与挫折,友谊方可长久和稳固、爱情才可升华和完满.  相似文献   

17.
实践中,<刑事诉讼法>与<监狱法>对于收监、监外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申诉及减刑、假释等方面的规定仍存在衔接不协调、不统一的现象.为了正确把握立法精神,使刑罚得以正确顺利的执行.特针对<刑事诉讼法>与<监狱法>的关系、衔接及如何协调等方面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19.
20.
吴仕逵 《英才》2006,(8):128-128
都说仆人身边无伟人,本书作者李玉琢虽不是仆人,但他在多位巨头如段永基、任正非等身边工作过,深知这些笼罩无数光环的身影的原形,在他眼里也是无伟人的。因为距离已经近到可以透视的地步。要说赤裸裸,作者的笔墨就一丝不挂地节俭。在镜头里、在照片中,一个陌生读者能看到什么真相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