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货币供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研究兴盛不衰的命题之一.本文系统梳理了近百年来货币供求理论的演进和发展脉络,剖析了货币理论研究“重需求,轻供给”格局的成因,并研究了未来货币供求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电子货币作为网络金融的主要工具之一对现代金融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与传统货币相比,电子货币具有在特定条件下发行、流通和交易等特性。电子货币的产生,不仅丰富了传统货币的理论内涵,而且在实践中也丰富的金融发展理论,使货币供给、货币乘数、基础货币等变化也在悄悄地出现,对现代金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存款货币创造理论是货币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到目前为止,在国内金融学界对该理论的认识和表述存在较大分歧。特别是对存款货币创造的本质、存款货币创造的源泉、存款货币创造的主体等方面分歧较大。本文力图对存在分歧的核心问题做出更加完善且符合实际的解释。这对金融基础理论的发展、对货币金融理论的教学、对货币政策的制定等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全球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创新,使世界金融业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变化.这股金融创新风潮,使得各国中央银行对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实施都造成了冲击,提出了挑战.分析了金融创新下对货币供求的影响,确保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信贷资金的供求情况,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再贴现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具有间接性、导向性等特点。从我国再贴现业务运行过程来看,再贴现政策具有以下五个功能:  相似文献   

6.
一、货币理论中的内生性货币供应理论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理论最早起源于西方的19世纪中期,复兴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英国的雷德克利火(Radcliffe)委员会认为: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使中央银行控制登货币供应量变得毫无意义。他们事实上提出了货币供应不是外萜生的,是不仅仅受中央银行控制的,而应该是内生的观点。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利和萧(Gurley & Shaw)认为:随着金融多样化的发展,货币不是货币金融理论的唯一分析对象,货币金融理论应该研究多样化的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7.
资金供求对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体格局及其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就资金供求与货币供求的关系而言,资金供求均衡是货币供求均衡赖以形成的基础。资金运行除了具有货币运行的效应外,还通过生产过程对价值增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资金供求均衡是货币供求均衡的核心。资金供求和商品供求密切相关,任何一方的失衡都将使另一方的均衡变得十分困难,但资金供求均衡是商品供求均衡的先决条件。实现资金供求的均衡,是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研究经济周期的经济学家经常要探讨货币增长与产出增长的关系,这一探讨可以分成两种理论,其一是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强调货币供给在影响真实经济活动中的因果作用:货币供给的增长变化引起产出增长的变化(货币影响产出);其二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对传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形成挑战。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用反因果关系的概念来解决货币与产出的关系。认为经济中真实部门的发展影响人们的理财决定,从而影响货币需求的数量,只要金融系统随着需求的主为化而做出反应,产出增长的变化将导致货币增长的变化(产出影响货币)。  相似文献   

9.
货币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富争论的理论之一。货币理论的基础也就是供求规律。对于其中的货币需求理论,从古至今有不少学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形成了几种互不相同但彼此又有一定联系的学说。比较这些理论的异同,对于我们学习货币理论并制定和分析现实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时革 《当代经济》2016,(28):126-128
现代货币金融理论金融变革主线之一是将文化内涵、制度因素嵌入传统金融理论模型,这其中涉及到金融中的传统课题——货币及其本源.而且这种新的研究更加重视政治或社会关系对货币、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的影响.本文简要回顾了货币形式的发展演进和货币本源问题的纷争,对主流学派“货币观”进行了评析和批判,重点研究了货币化生产及货币、信用与社会关系,最后提出了相关结论及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求:经验事实和理论假说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王维安  贺聪 《财经研究》2005,31(5):17-28
资产价格波动会影响货币市场均衡,是对主流货币理论的一个巨大发展.但是,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文章主要关注房地产价格波动对货币供求的影响问题.我们首先对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求的关系加以经验描述,在此基础上,建立考虑房地产价格的货币市场一般均衡模型,推出两条与传统理论截然不同的理论假说.然后基于此假说研究了两种外生冲击对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最后给出相应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设置货币供求均衡监测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近年来,货币供求失衡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可以说一切宏观经济问题都直接间接地、或多或少地与货币供求失衡有关。通货膨胀无疑是货币供给失控的直接后果;消费膨胀、投资膨胀,经济波动以及经济运行秩序的混乱均与其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宏观经济管理应把货币供求的均衡作为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张玉胜 《经济论坛》2006,(20):113-113,125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信贷资金供求情况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具有融资、告示、宏观调控与加速资金周转等功能。自1998年以来,我国再贴现利率依经济发展形势进行过四次调整(见表1),为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着积极调控作用。本文试就中央银行如何运用再贴现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中货币供应量问题作一般性分析。(见表)  相似文献   

14.
货币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供给内外生争论已持续半个世纪,近年来陷入了“贷款创造存款还是存款创造贷款”的迷局。本文基于货币和信用的关系,试图破解这一迷局。货币(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都是经济主体之间结成的借贷关系,但货币的信用级别要高于一般商业信用。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根源在于,由于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信用需要通过信用级别更高的银行信用来代替和清算,通过信用升级来降低风险。当货币供给与一般商业信用的升级和清算需求不一致时,货币支付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的转换、金融产品等准货币与货币的转换会缓解甚至消除货币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在当前货币金融制度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本质也不能否认其外生性,货币供给兼具内生和外生两个创造渠道。  相似文献   

15.
虚拟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工具已经不断发展壮大.随着虚拟货币的发展,传统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制度应该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虚拟货币使国家的存款创造倍数和货币乘数发生波动;对现实货币的供求和原有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作为新兴的产业,国家应该加强对虚拟货币的监管.  相似文献   

16.
股票价格的波动既会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持币机会成本而影响货币的投机需求,也会通过影响总供求和金融资产价格而影响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进而影响货币需求。从理论分析的结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看,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负向的,而且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货币当局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股票价格的变化;但是由于这种影响比较小,因此,货币当局还不能将其纳入到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当中,即货币当局只能关注而不能盯住股票价格。  相似文献   

17.
货币功能外化中的金融过程与金融媒介演化的理论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货币形态的演化和货币功能外化为金融过程进行历史描述的基础上,试图对货币功能演化的路径从理论上进行解析。作者认为:货币形式的对称性破缺所隐含的内在矛盾运动是金融媒介演化的根本力量,风险,不确定性与交易费用是金融媒介演进的客观要求,制度和技术是金融媒介演化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传统经济理论一般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当物价上涨到一定水平就会引发通货膨胀。本文以货币供求及通货膨胀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近期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分别从长期、短期内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和基本完成,中国以银行理财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迅猛发展,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数量型货币调控效果日益下降.本文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为例,从信用货币创造理论出发,构建了考虑金融脱媒情形的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模型,并利用中国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使传统以银行存款为媒介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更为复杂,进一步扩大了存款的货币乘数边际效应,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更加困难.在金融改革和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当下,中国的货币政策亟需向价格型调控转型,本文对此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张宏彦 《经济师》2007,(11):44-45
文章对中国古代的货币金属主义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分析。结合中国金融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货币理论的特点,对周朝至清朝的货币金属主义货币理论的起源、发展作了阐述,分析该理论在中国古代的演进脉络及其历史作用和理论症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