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5年中国31个省级单位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一方面证实了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水平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笔者利用2000年~2009年中国省域经济统计数据,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对财政分权与中国省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经济间存在显著空间相关关系。研究中,财政分权与经济之间的二次曲线关系得到了部分证实,但这一关系在不同省份、不同年份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最优财政分权度频繁变化;对于各省而言,确定合理的财政分权度范围,尚需更多未来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7—2009年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各省域专利授权总数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存在空间相关关系,区域间差异明显,区域经济基础、全社会研发投入和开放度显著影响专利授权。因此需要系统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注重区域间知识交流,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全国31个省区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对Moran’ s I的计算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然后通过固定效应的SDM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非农化、社会保障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省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各因素对邻接省区的影响则不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促进本省区各要素的发展,也要关注邻接省区的战略调整;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仅要注重对本省区的影响,也要注意对邻接省区的影响;为了消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应从国家层面建立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各省区间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省域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2004年和2008年省域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民收入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采用OLS回归高估了城市化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空间滞后模型回归结果显示2004年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并且产业较为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这对农民收人产生了阻碍.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国家不断加强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对农民收入的阻碍作用已经不显著.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城市化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具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省域一次能源CO_2排放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STIRPAT扩展模型,依据一次能源消耗数据测算了1990—200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碳排放量,并对潜在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能源强度、人口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而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碳排放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特征。同时,省域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的现象。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这种现象是系统过程的作用结果。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耦合现象。这意味着,在制定区域环保和能源政策及措施时,必须对碳排放及其影响因子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省域星级饭店等级结构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这种空间差异与省域行政单元在中国地域上所处地带(东部、中部和西部)显著关联.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星级饭店等级结构水平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紧密相关;与非农产业产值比重正相关,但与非农产业内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相关性却并不显著.另外,省域星级饭店等级结构还与地均化旅游相关变量,第一、二产业吸收劳动力比重,地区(包括星级饭店)外资利用情况,星级饭店密度和注册类型比重等变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考虑空间相互影响的前提下,分析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首先,以2009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采用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散点图对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空间分析。然后,在文献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人才、技术、宽容、政策、基础设施这5个因素对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作用主要是通过邻近省域间的溢出效应来体现,技术因素在推动当前中国省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宽容和人才因素;而基础设施和政府政策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力并不太显著。研究结论与国外已有研究有一定差异性。最后,就该研究结论展开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分析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ESDA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我国2007年省域旅游经济数据,对我国省域旅游经济总体和局域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较大的空间正相关特性表明了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存在;(2)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关联模式可分为扩散效应区(H-H)、极化效应区(H-L)、过渡区(L-H)和低速增长区(L-L)四种类型;(3)我国旅游经济和旅游资源禀赋呈正相关关系,但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未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南海诸岛)为研究对象,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个方面,对省域旅游经济总体水平及发展速度的空间分异进行系统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测度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结合趋势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的整体趋势与局部空间特征;进一步构建回归模型对影响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揭示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以期为制定行之有效的省域旅游经济差异调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政策对于人口城镇化过程具有主导性作用,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政策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都十分尖锐。通过对现行起作用的政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从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和要害,试图说明这些政策对人口城镇化产生何种影响及影响的路径或机制如何,并对其进行政策效果评析。 相似文献
12.
基于区域密度方程和空间统计方法,利用两次经济普查的就业数据对东北地区就业密度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形成了一个向右倾斜的倒Y字型就业密度格局,从北向南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的次中心逐渐增多,沿海化趋势和局域融合趋势也比较明显,东北地区多中心就业格局已经形成。2004—2008年,东北地区整体就业密度的集中性还在继续加强,但不同局域就业中心表现出了不同的增长模式,黑龙江处于中心增长型扩散的单中心阶段,吉林省和辽宁省处于向心集聚和中心增长型扩散并存的多中心阶段,大部分就业中心均处于中心增长型扩散阶段,尚无去中心化扩散的就业中心。 相似文献
13.
在对山西与全国及部分地区的劳动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山西劳动就业存在劳动力总体素质低、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及城镇化水平有偏差等问题。在新时期,山西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从单一产业就业向三产并举就业转变,努力扩大就业容量;积极创优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就业促进工作的五个转变,推动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4.
田大洲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25(1):49-54
本文借助协整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和工具,运用劳动部门公布的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运行的相关数据,分析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之间存在着较为稳定的均衡关系,发展第三产业是吸纳更多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各行业投资吸纳就业的能力没有差别,因此,着重投资于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可以有效引致更多劳动力需求。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区2005—2019年空间面板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高等教育招生和人口出生率的时空演进特征,以及劳动力质量对数量的抑制效应。研究发现:(1)高校招生的峰值省份和人口出生率的谷值省份高度重叠,两者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收敛性发展趋势明显。(2)高等教育扩招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即劳动力质量对数量存在抑制效应,且在高等教育资源富集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作用最大。(3)家庭财富对生育率的影响呈现较大的区域差异,在我国整体层面和中西部地区以收入效应为主,在东部地区以替代效应为主。(4)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有助于提高生育率,城镇化降低了中部和东部的生育率,一孩一孩半二孩等计划生育政策都对生育率产生抑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所有制单位劳动力就业趋势及就业现状分析发现,北京市较大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国有企业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及私营企业规模偏小,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等影响着劳动力就业,因此,要建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发育,并将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促进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机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低下,社会运行成本加大,为此,需要从政府、劳动力市场、企业、求职者四个方面优化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淮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6(2):1-9
中国在10年左右的周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总规模需要达到1.5亿到两亿人。城乡劳动力对就业岗位的竞争正在趋于激化。大中型城市将是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就业岗位正在成为国际竞争中最稀缺的资源。就业优先应当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取向。劳动力市场发育要优先于其他要素的市场发育,就业岗位增加要优先于社会收入水平提高。就业政策的重点是要防止供求不平衡导致交易价格被压低到供给成本之下,同时保证有限的就业机会优先分配给最优秀、最有效率的群体。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失业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关注就业安全问题.对该问题的研究可以基于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构成部分,通过考察就业率的变化,拟定"失业警戒线"等指标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有效运行.二是从就业机会的获得程度、就业能力、就业环境和条件、就业的公平待遇以及失业后保障其基本生活满足程度等方面,考察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安全问题.本文主要基于第二层面,考察制度约束下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