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欧盟的积极区域政策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上最积极地实施区域政策的地区,欧盟是区域政策制定者和区域经济理论最为关注的地区。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融合和协调发展,中国同样需要制定积极的区域政策。文章介绍欧盟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区域政策工具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并讨论欧盟的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文章认为,我国需要借鉴欧盟的经验构建中国区域政策的制度基础,但是在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政策工具方面,我们必须探讨更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2011年我国不同区域的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在节能目标实现方面东部地区略好于中西部地区,减排目标实现方面除二氧化硫外,东部地区整体好于申西部地区。这与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经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理念存在差异,以及东部地区“三高”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确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制定和完善区域间转移支付制度、因地制宜开展节能减排实践、建立区域间节能减排沟通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转变,国家区域政策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各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地区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区域经济仍然呈现出不平衡的增长态势,地区间发展差距仍然很大。从长远发展看,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强化对关键问题区域的援助政策,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人口并矿业活动分布的适度空间均衡。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以非均衡为重点的区域协调政策,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的东部地区,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最终达到不同地区协调发展目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政策在中国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5点基本特征。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使资源向东部地区集中,同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武贤 《经济师》2001,(12):63-64
宏观经济政策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地区而制定 ,但它的实施在各地区所产生的政策效果是不同的。这种地区差别性的政策效果称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区域效应。文章进一步将其分解为财政非均衡、政府投资与消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六个方面的区域效应 ,并认为这种区域效应源于生产的空间属性、经济活动的空间非均衡性和要素禀赋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方倩  张慧  方芳 《时代经贸》2007,(2Z):31-33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引入市场机制,从此,区域经济的地区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区域差异。湖北省作为中部一个重要的省份,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浙江省作为东部一个经济典型发展的省份,也有其特色经济模式。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倾斜、文化差异和投资的地区差异等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两省经济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互有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西部经过10年大开发,经济社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我国东西部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劳动力素质和政策法规体系等方面仍然差异较大.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本文借鉴了内部区域发展同样严重不平衡、但在缩小区域差异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欧盟所制定的区域政策,提出了以下建议:我国西部大开发可以仿效欧盟确定明确的援助对象和政策工具、针对各个地区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援助政策,同时完善相关法规和体制以及注重与其他相关政策的配合.  相似文献   

8.
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双重机制下,尽管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在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经济仍能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但由于抑制空间自由分工可能会引发资源错配,其结果可能是牺牲经济效率换取区域平衡发展;因此,各界对旨在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区域协调政策的效果争议颇大。有鉴于此,本文首次利用因果森林为主的机器学习方法评估了2003年以来区域政策对各城市生产效率和相对公共福利的影响,并通过岭回归、lasso估计和正则化分析了因果森林平均处理效应(ATE)和条件平均处理效应(CATE)的稳健性,结果发现:(1)2003—2017年,区域政策对缩小地区之间相对公共福利差距的作用不明显,但是显著提升了欠发达地区人均GDP发展速度,每年贡献度达2.2%;(2)区域政策对提升欠发达地区生产效率的作用在不断下降,目前很多城市“阶段性”下降至“零”效果的附近;(3)倾斜性政策对促进南方城市生产效率提升的效果大于北方;(4)区域政策干预并不能弱化港口因素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南方地区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9.
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为区域边缘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契机。这种外部政策注入是推动区域边缘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且其新型工业化还具有与农业紧密相连、生态环境约束大等特点,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区域边缘地区新型工业化过程还面临路径依赖难以突破、容易陷入产业转移的黑色陷阱,以及主导产业选择难、融资难和人才引进难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依靠国家政策的外部驱动外,区域边缘地区还应走产业集群发展与制度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带动产业园建设与小城镇发展互动共赢,逐步发挥后发优势,以内生发展促进区域边缘地区"中心化"。  相似文献   

10.
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的意图是通过弱化要素流动壁垒、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从而提升居民获得感。本文从交通互联互通、行政壁垒弱化、经济合作和劳动力流动四个角度构建政策措施指数,从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和改善居民获得感两个层面研究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1)区域一体化政策在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可对等地提升居民获得感,行政措施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主要政策措施。(2)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收敛是居民获得感提升的客观基础,区域一体化政策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效果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具有异质性。(3)区域一体化政策中的交通措施和行政措施通过引导资本形成扩散效应能显著缩小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是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1.
魏后凯 《技术经济》2023,42(1):14-2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但比较而言,目前中国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发展不协调呈现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从空间角度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城乡区域都要富裕,也即全域共富。在新形势下,应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作为主基调,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统筹力度,寻求面向全域共富的战略新举措。要按照政策精细化、措施精准化的要求,重构国家区域政策的基本框架,研究制定欠发达地区发展政策,构建全国统一规范、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自威廉姆逊在1980年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后,国际上对区域趋同的经验研究逐渐增多。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确认了区域趋同的存在,并发现各国的β趋同速度均为每年2%的水平。1978年后我国分阶段逐步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各地区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情况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存在β趋同,经济收敛速度为0.9%~4.5%;也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中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趋同俱乐部,但不存在普遍趋同现象。本文拟运用Barro和Sala—I—Martin趋同模型,分析我国的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状况。通过在回归方程中加入适宜的解释变量,对我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区域经济增长是否趋同的定性结果,目的是对我国经济增长趋同或趋异的原因给出解释,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面板负二项模型研究了技术多元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行技术多元化尝试可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此外,基于区域和科技政策视角分析了不同区域科技政策施行前后技术多元化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发现在科技发达地区进行技术多元化尝试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以期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探析了我国公共投资区域结构效率,实证分析发现省级区域公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综合效率(生产力指数)在大多数年份较上年都有所下降,平均增长率下降1.1%;东部、中部及西部三大区域公共投资经济效率均低于私人投资。提出在公共投资的区域配置结构中应减少东部地区比重,增加中部、西部地区的相对比重;在私人投资的区域配置结构中,应相应增加东部地区比重,减少中部、西部地区的相对比重等政策建议以提升区域公共投资结构效率。  相似文献   

15.
徐龙宇  黎欢 《经济论坛》2013,(12):22-25
区域经济政策可以划分为地方、国家以及超国家三个层次.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研究,通常聚焦于超国家层次和国家层次,对地方层次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地方层次区域经济政策的内涵,并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系统剖析了地方层次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和政策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魏后凯 《经济管理》2005,(15):95-96
区域经济政策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地区差异悬殊且面临着诸多复杂区域问题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制定并实施科学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将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调控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空间配置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眼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现象,探讨了东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趋势、特征及其发生机理。研究表明,东部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仍在向东部集中;产业因素和地区因素的变动是东部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迁移的直接动因。相应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区域政策有必要根据这种趋势进行调整和跟进。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实施区域差别政策的评价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仕礼 《经济论坛》2003,(12):12-14
区域差别政策是国家对国内一部分地区实行某种政策优惠,一部分地区不实行这种政策优惠,其实质是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将一定的经济利益让予某些地区,以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实质而言,区域差别政策是一个国家立足于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通过政府所制定的,旨在实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区域差别政策与市场经济制度可以并存,这不仅在理论上成立,而且已由我国的经济特区和东部地区20年来的发展和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得到证实。一、对我国区域差别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价(一)政策的力度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施的发展战略,使…  相似文献   

19.
高鸿鹰  武康平 《生产力研究》2007,40(16):15-17,27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选择性地吸引生产要素空间聚集的"集聚力量"和促使经济中心向周围地区扩散和辐射的"扩散力量"共同作用,导致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集聚中扩散"的运动形式。作用力量对比不同,"集聚中扩散"的运动形式也不相同,从而存在多重均衡,进而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程度呈现出不同的动态。文章分析"集聚中扩散"对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程度及其变化的影响,并针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转型时期我国区域政策的目标取向及其调整思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周克瑜 《经济地理》1998,18(2):11-16
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的分析评价、认为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区域经济运行机制的相应变化。区域经济政策目标转型十分必要。协调发展、效率与公平兼顾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取向。为了实现这种目标转型、重新调整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思路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