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高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又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对地方未来经济可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决定性促进和导向作用.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理论、基本特征和风险、基础条件及驱动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出地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路径与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群式发展是实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平台、产业链式发展、产业联动效应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综合效益好、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三大要求有效对接。其升级演进将经历种子期、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四个阶段。此外,还必须通过政府合理规划、金融支持、产业组织创新、产业模式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手段,实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虫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具体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部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性、动态性、比较优势与阶段性原则相结合;坚持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相结合;坚持技术创新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相结合;坚持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相融合;坚持鼓励微小中企业发展和产业重组并购相结合;营造积极创新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在必行,建设过程中引入绿色经济理念,改造传统产业培育路径,更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文章以无锡光伏产业发展为实例加以分析,总结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内在的产业和技术成长规律,需要具备一定的产业和技术基础及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体制性障碍、产业基础区域差距悬殊、核心技术缺乏、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经验启示,积极整合生产要素、技术要素、市场需求、产业政策等各大要素的作用,构建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以促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7.
芜湖市从"创新型城市"、"双轮驱动"两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培育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坚持走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路子。芜湖具有支柱产业首位度高、科技实力较雄厚、产业素质好、开发区发展快、拥有技术优势的特点,要学习、借鉴各国、各地成功的实践或经验,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业药四大战略性产业。 相似文献
8.
9.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于2009年由温家宝总理提出,并将七种产业划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内。中国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以及产业环境与技术原因为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公私合作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在中国,公私合作制模式经历了三次改革。目前,公私合作制模式被运用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在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公私合作制模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光伏产业中的公私合作制模式为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公私合作模式时,政府积极推出激励政策以及保持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长期合作有助于该产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温兴琦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3,(2)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它的实现有技术、产品、业务、资源融合等形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巨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的全局性和长远性发展具有强大引领和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巨大、综合效益良好的产业.湖北省应以“两化”深度融合为契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战略性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根据产业创新力、产业引领力、产业持续力、产业聚集力、产业碳减力五力特征正确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要筑牢市场、科技、资本三大支撑力,最后要强化政策举措落实力,通过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也对相关的支持要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人力资本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培养和吸收相关人才,优化升级人才结构,建立并不断调整引导、鼓励人才发挥作用的微观机制,从价值链重构、产业结构调整的视阈中来构建和实施人才战略,对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效率和发展质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首先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然后从政策、技术、人才、市场四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近期提出的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因此,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的视角,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技术创新路径的共生模式。该模式能够把自组织创新、集合原生创新、次生模仿创新整合到最佳技术创新状态,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成长。 相似文献
15.
201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863.4亿元,比2011年的4132.1亿元增长66.1%。但是,产业分散,规模太小,产值只有江苏的15%。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重要抓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对策主要有:发力三大主攻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加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合肥经济带、芜马铜、蚌滁三个经济带),明确政府功能定位,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大力扶持战略性创新型产业集群,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的开发区路径,健全资本市场体系,以及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税收的扶持和补贴。我国目前税收政策在鼓励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应借鉴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进入、时机与绩效——基于180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大量企业蓄势待发或已经进入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而如何有效地选择进入时机成为企业需要面临的重要战略决策.本文利用2001-200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板块的180家企业数据,探寻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为,并分析企业进入时机与企业绩效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企业的进入时机对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绩效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具有正向影响,对经营发展能力绩效指标具有负向影响,并且企业的进入时机与产权结构和企业规模对企业的绩效水平提高有正向的交互效应,这一系列结论可以为下一阶段企业正确地选择时机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