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后“五四”学概指“五四”新化运动和“五四”学革命在1927年落幕以后,非左翼的部分作家秉承“五四”精神和作风进行学创作与学活动。本即在这一概念下对30年代民主主义学、自由主义学进行重新梳理与定位,具体阐发后“五四”学的基本形态、观念构成与创作概况。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匕首”与“投枪”的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富有战斗力,为鲁迅“弃医从文”后“医治国民麻木的心”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犀利活泼、不拘一格、风趣泼辣的语言风格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从鲁迅先生五四时期十年间的杂文入手浅论他在“五四”前后不断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不断抨击、反击反动文人,启迪人们思想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窥作为散文的另类体例——杂文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五四以来,女性解放成为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的重要一支,许多作家对中国女性的命运和出路进行探索,而女作家丁玲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和女性形象的塑造尤具代表性。本文将丁玲对女性问题的描写和思考概括为女性形象的三次"出走":第一次"出走"体现了中国女性走出封建家庭、走向个性解放,以阿毛、梦珂、莎菲为代表;第二次"出走"体现了个人开始融入社会,女性由个人主义走向社会革命,以丽嘉、美琳为代表;第三次"出走"体现了解放区的女性仍受到歧视和压迫,必须坚持与封建意识作斗争,走向思想解放,以贞贞、陆萍为代表。三次"出走"连结起来,大致可以体现现代中国女性解放思潮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4.
围绕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小城镇社会的变革,现代小城镇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年轻的“新士绅”形象,着力表现了人物合理的精神发展趋向与不合理现实环境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本文结合人物思想与个性的局限性,剖析“新士绅”受弊端裹挟,空抱理想,无所作为的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5.
在明清拟话本小说众多的贞节烈女形象群中,体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贞节观,从守贞程度上可以分为传统贞节观与变通贞节观,从性别角度可以分为男性贞节观与女性贞节观.但无论哪种贞节观,其本质永远不变,即以维护男性利益为宗旨.具体表现为女性被“物化”,“女人死节”与“男人死忠”具有同质性和贞节的价值在于维护男性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本从“科学主义”问题出发,辨析了“五四”新化(学)倡导中心存在着的“S会馆”与“校”和“刊”之间主导话语的不同和不同发展趋向,认为这种不同在“五四”退潮后表现得最为明显。章主要针对“整理国故”、“科玄论战”、“女师大事件”对与科学主义相联系的英美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分析,基于鲁迅对科学主义的认识,提出了在中国社会变革语境中“科学主义与道德主义是双生物”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明清两代以济公其有为素材的小说为数甚多。内中不同的济公形象为我们思索这一系列小说的原生状态-相关的宋元话本提供了可能,济公形象的不断演进与时代风气,创作者及接受者审美趣味的转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9.
近20年来,中国商界小说以其表现的多样性、题材的现代性和阐述的真实性在文学领域里大力彰显经济理性,多角度刻画“经济人”形象,揭示社会商业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蕴涵,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风采。  相似文献   

10.
明代小说家们摒弃鄙商贱利的价值标准,以新的人生现、价值观为标尺结构故事、塑造人物,较为全面而又直观地展现了商贾的行商际遇、生活情态及其精神状貌.塑造了许多传统诗文里没有、以往小说中罕见的商人形象,他们自强自立、敢闯敢干、精明理智、诚实守信、重情仗义、乐善好施,商人阶层第一次在文学作品里获得了总体性的肯定。同时,明代小说也为中国商业文学研究提供了大量令人信服的观照文本。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为我们塑造了一组鲜明典型的女性形象。发生在这些女性身上的故事 ,或悲凉、或精彩、或无奈 ,但通过这些故事 ,我们体味到的是女性为生存而付出的艰辛 ,而婚姻往往成为女性生存选择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2.
“汉味小说”《风流巨贾》、《养命的儿子》、《孕城》等不仅道出了商人的心态,刻画了武汉商人的精明,而且描绘了武汉饮食文化的特色,小吃花样的丰富,揭示了武汉饮食文化的心态中讲究吃得精致、细腻。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悬念小说不同,新悬念小说包括知识悬疑小说和文化悬念小说,在满足读者的解谜欲之外,更多地着眼于人的求知欲,激发人的好奇心。这种类型小说中的文化悬念小说是国外知识悬疑小说中国化后引入的一个概念,传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以小说的方式言说文化。宋耀良的《西夏谜城》在文化悬念小说作品中颇具代表性。作品以小说的形式来解谜一个消失的王朝———西夏,让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拥有过"中世纪图书馆"的黑城遗址和"乍视字皆可识,熟识无一字可识"的西夏文字等诸多西夏之谜在普通人的眼里绽放出生命的"音容笑貌、歌舞哀哭"。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冯梦龙的生平和创作个性出发,结合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时代潮流,深入分析他对传统通俗小说的借鉴与创新。在对传统的借鉴上,他极力追求创作的平民化、大众化。肯定情欲的合理,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冯梦龙并非一般书会才人。他一生深受三教的影响,使得“三言”呈现出复杂斑驳的主题思想。他的改编始终遵循着艺术虚构和雅俗共赏的原则,对后代小说由选编到独创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茅盾以经济视角塑造了一系列在困境中挣扎、反抗而最终走向失败的民族资本家形象,并以其周围出现的各式人物为背景,使这些人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经济关系网络,让他们以各自的生存方式和经济文化立场,参与到经济伦理叙事中。本文以茅盾小说中的吴荪甫、唐子嘉、王伯申等文学形象为主要切入点,试图从经济伦理内涵的三个层面即微观个人、中观组织、宏观组织探讨经济伦理在茅盾小说创作中的表现意蕴及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既是一部经济论也是一部方法论。在方法论中有一种理、量、形的逻辑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深入把握《资本论》方法中的精神实质及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为都市女性的生存架构了人物、空间、时间的三重镜像,主人公王琦瑶一生辗转挣扎于"上海三小姐的形象"、"上海的形象"、"过去的形象"这三重镜像之间,始终未能走出镜像为其带来的浮于生存实质表面的悬空感与无根感。而这种镜像式生存的本质,则是一种非我的他者生存。正是在这种亦真亦幻的镜像式生存境遇中,王琦瑶一步步走上了满溢着欲望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18.
琼瑶小说以情抒写人生的风格、对自己生命烙印的深刻体验及其作品中的古典诗意美使其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两汉典籍多以“御”来说理言事,在《淮南子》的说理中,“御”作为一个包括车、马、术、人各方面在内的整体意象而被作者有意识地反复运用,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艺术高度和自觉意义的文学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