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李玲 《经济研究导刊》2012,(33):288-289
阐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对商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为例,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并结合商学院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为培养创新国际化人才提供服务,彰显商学院特色并进行有益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为例,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并结合商学院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为培养创新国际化人才提供服务,彰显商学院特色并进行有益的实践与探索,提出进一步推进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力 《经济研究导刊》2014,(32):248-24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期环境的变化,以及思想文化的交融,一些大学生价值观还存在一些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的路径为:以学生为本,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社会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能力;营造教育环境,进行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价值体系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本质价值的充分表达,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整体的精神风貌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主要阵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构建以大学生为主体、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新形式,提高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6.
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从而努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相似文献   

7.
杭颖 《江南论坛》2010,(8):17-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昆山作为一个县级市,在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具有昆山地域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即昆山特色价值观,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昆山之路”的强大引领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区域化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高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校总体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杜京  宋有 《经济师》2012,(4):111-112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以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引领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与命运。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现代中国主流的价值趋向,并明确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因此,引导大学生积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最终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与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我们党的理论指导,也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对构建和谐企业意义重大.因此,就必须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正确理解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等几个重要问题,在全球视野下思考中国企业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1.
人才强国建设对于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内涵和任务目标,构建世界人才强国评价指标维度和体系,采用标杆分析法对标美国等典型世界人才强国,探讨中国建设人才强国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典型世界人才强国的距离。结果显示,中国仍处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的重要阶段,高层次人才集聚、人才培养与吸引、人才效能发挥3个评价维度得分相对均衡,尚未形成某一方面的明显竞争优势。全球顶尖人才集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吸引人才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构成当前中国建设世界人才强国的短板,亟待培养造就和吸引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完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制度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工程教育理念是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哲学反思,它是从整体、系统和一般的角度思考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拔尖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和工程教育观的转型三方面做了具体的阐释。加强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研究,既有利于校正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偏差,又有利于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人才是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运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四川、陕西、上海三省市2017-2021年科技创新人才进行需求预测和比较分析。R语言求解结果表明,三地及高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但增速存在区域性差异,新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区域性非均衡态势将逐渐形成,区域性人才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力度,合理规范人才竞争应成为国家层面的人才政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提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既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也是区域性人才管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说明了科技体制转轨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即要素围绕优势创新集体优化重组,以新机制运行增量并渐进地带动存量调整,引导并调动主体积极性,中年科技人员有序流动,科技活动的定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结合的规律;分析了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科技体制改革方式中值得改进之处,并提出了科技体制转轨的诱致性配套改革模型。本文的探索,对于认识科技体制转轨的规律性,改进对科技体制改革的领导,都可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推动东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本文借鉴欧盟智慧专业化相关研究,从科学、技术和经济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在各指标下将东营分别与领先创新型城市和同类创新型城市进行标杆对比,并构建SWOT矩阵,分析东营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果发现:东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就,R&D投入强度与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是短板,仍需加大培育力度。对此基于SWOT分析提出有关引才引智、创新主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必须用科学化的硬标准筛选和公开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才能筛选出真正的拔尖人才。确定同国际接轨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现代要求的系统化的筛选标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注意专业对口地使用拔尖人才,才能良好地发挥其引领效能。注重学风建设、务实求真,从源头反腐败,还学界净土,才能引领社会走向风清气正、可持续高效益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7.
当前从企业角度分析人才流动动因的研究较少,且样本异质性不足。使用Price-Mueller雇员离职模型原理构建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在增强样本异质性条件下,采用有序和多分类离散Logistic计量分析模型,从企业视角定量研究其不同性质、结构形式、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的人才流动性风险概率和动因。结果显示:民营/私营企业、信息产业技能型人才流动风险较大,人才流动具有主营收入和人员的规模效应;各分类条件下流动影响动因差异显著,一般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较多关注薪酬福利和社会保障,科研和管理型人才更注重培训、学习、晋升机会和企业文化、制度等,同时不少人才逐渐将工作和家庭生活质量与环境作为其流动主要动因,人才流动新特征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8.
程文晋 《经济经纬》2004,(1):145-147
经济制度如果没有或者建构不了与之相应的气质与精神,很难说这种经济制度存在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重维度的有效整合,是我们建立"特色"经济精神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人才在企业创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对创新型人才进行有效管理,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定义创新型人才特质,梳理不同理论视角的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构建了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以加深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管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阻碍云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文章针对云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完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人才匮乏、知识产权能力建设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增强云南省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