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上海市产学研合作效率评价——基于分行业数据的DE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上海市13个主要制造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政府研发投入的力度较大,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正在形成,但是尚有一些行业其研发投入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推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要注重竞争机制的引入,同时发挥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的作用,不断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并结合行业特点动态调整政府介入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制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代表的国际技术溢出和通过官产学研合作形成的本土创新能力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并不相同,现有的研究很少将两者做综合的比较分析。本文以2001—2010年我国十三省市的经济数据为基础,分别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官产学研合作对新产品和专利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新产品产出促进作用明显,而对专利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官学合作、官研合作和产学合作不论对新产品产出还是对专利产出均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官产合作和产研合作对两类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近代的官产学研合作,在现代意义上只称得上是官产学研合作的萌芽。尽管如此,这些集官产学研功能于一体的可贵经历,有诸多方面可供现代化背景下官产学研合作借鉴。甲午战争前,有洋务运动中官产学的内部化和官商合作;甲午战争后,有民族资本企业产学研的内部化;民国建立后,有工商行业协会自发维护市场秩序的努力;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有以政府为主导,以资委会为平台的官产学研合作。它们分别是近代4个时期最突出的官产学研功能结合的实例。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007-2010年全国产学研合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总体合作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学研合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产学研合作模式正在形成,但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综合合作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还有待提高。因此,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可以通过横向比较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投入产出要素结构和纵向比较自身产学研合作状况,制定出符合技术有效与规模有效的合作优化方案,提高合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7.
8.
基于DEA的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应该将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财政支出的经济绩效评价,在财政支出的投入指标方面,应定义人均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比、经济性财政支出比三个投入指标;在财政支出的产出指标方面,应定义财政收入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财政支出资本形成拉动系数、财政支出弹性和财政支出倍率五个产出指标.这样,才能从规模与结构角度较为全面地表征财政支出的绩效. 相似文献
9.
在使用DEA对区域三大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创新效率和区域创新效率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三大主体创新效率、机构间创新效率差异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区域创新效率与企业创新效率关联度最大,与高校、科研机构关联度也不小,表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效率对区域创新效率均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三大主体间创新效率差异与区域创新效率显著相关,表明缩小三大创新主体间创新效率差异,实现区域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平衡与共同发展对区域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铁的基本特性,总结了高速铁路对区域科技创新过程的作用机制;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构建了高铁作用力强度和密度指标,结合区域科技创新指标因子分析法,形成了DEA分析的投入和产出因子,对2012年高铁作用下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作出了判断。研究表明,高铁既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投入,也是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产出。因此,在高铁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区域科技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规划,并根据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结果,进行高铁设施和服务的配套升级。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内地31个省(市)数据为基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的本质及特征为依据,构建了一套区域“双创”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在控制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考察了各地区“双创”投入产出转化效率。研究显示,目前各区域“双创”效率发展不均衡,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除个别地区达到1以外,其它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效率缺损。最后,根据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大小,对31个省市的“双创”效率进行四分图归纳,根据归纳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为“双创”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的城市创新系统创新效率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创新系统对促进城市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城市创新活动的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选取6个创新投入及产出的指标和30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作为决策单元,利用DEA方法对30个城市的创新总体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饱和度作出评价,通过差额变量分析对4个非DEA有效的典型城市提出了对应的调整方案,并分地区对4种有效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国家级城市群,基于超效率DEA与Malmquist指数测算2016—2018年各城市群科技研发效率。超效率DEA分析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发效率均值最高,其次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城市群,由于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区域研发效率均值处于四大城市群之尾。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实现了技术效率正增长,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技术效率逐渐下降,与其它三大城市群存在一定差距。整体而言,四大国家级城市群的技术进步率均值高于技术效率均值,由此可见,增强地区科研能力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实证分析我国区域研发效率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群资源配置、优势资源禀赋、区域协同创新水平以及产学研深度合作等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二阶段效率评价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并设计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从科技投入到经济产出的二阶段模型,以专利技术、学术论文等作为中间产品,分别对我国各省级区域从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到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率,再到形成创新效益的转化效率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照产出效率和转化效率的有效性设置两个维度,并据此对我国各省级区域按科技创新效率划分为4个不同的类别。最后在分析各类地区形成特征及原因的基础上,为各类地区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全面发展大学知识创新能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有必要深入探索我国省区大学知识创新效率水平,缩小大学知识创新能力差异。基于技术异质性视角,利用2005-2013年大学统计资料,结合BCC模型和Meta-frontier效率函数,对中国内地30个省区(东中西三大区域)大学的知识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发现:仅用BCC模型测算时,知识创新效率呈西部、东部、中部排列。考虑技术异质性,加入共同边界效率函数分析时,共同技术比率呈东部、中部、西部排列,而东部地区更接近知识创新共同技术生产边界。未来应提高东部大学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对中西部大学的科研资源和技术输入,以便统筹全国知识创新效率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提高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了全国18个重点城市技术创新的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和纯规模效率,进而辨析其达到DEA有效的改进方向。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提升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投入,其省际分布状况潜在影响着各区域创新效率。基于2009-2016年我国内地30个省级区域科技人才与研发面板数据,在创新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分别考察科技人才数量与结构维度对区域创新系统三阶段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数量维度下,科技人才分布规模对区域知识创新效率、专利创新效率有非线性倒U型影响,先后从人才聚集规模经济效应转向不经济效应;整体集中度提高即全国科技人才分布相对集中有助于提升各地区专利创新与产品创新效率;在结构维度下,科技人才队伍中女性与博士研发人员越来越高的比重对知识创新效率表现为负向影响作用。最后,结合新旧动能转换背景,提出积极发挥人才集聚正向效应的建议。inno[]rlzb[]rlzb[]czpz[]czpz[]cyjg[]cyjg[]dwkf[]dwkf〖BHDG1*3,WK7*3ZQ,WK6。9DWW〗 相似文献
20.
分布式创新以主导公司内部知识主体与外部知识主体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在保证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节省交易费用的前提下,对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微观主体发挥比较优势、进行有效知识资源配置有深远影响,对解决区域自主创新和区域分工演进的问题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