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欧美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新动向。从国际经济发展及产业调整的大趋势和大格局看,主要新动向是:产业形态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调整;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从过度服务业化向制造业回归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从大型企业化向发展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的要素结构从过去追求技术资本密集型向重视劳动密集型调整。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动,积极调整和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是:完成第一次工业化,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使其占主导地位;调整产业结构,与世界总体产业格局实现合理的分工、协作和循环;使工业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前十位,提高产业竞争力;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互协调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0—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模型和中介模型,对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集聚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效应、创新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以及三者间的进一步作用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集聚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创新和经济增长,并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间接抑制经济增长,通过创新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负向中介效应是因为其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受产业协同集聚负向调节,绝大部分省域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已达到门槛值。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促进了技术融合,而技术融合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技术融合为例,运用专利系数法对中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技术融合度进行测算,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技术融合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我国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技术融合处于中等程度,二者的技术融合对制造业结构升级有较大促进作用,但对3次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4.
戴翔 《当代经济科学》2015,37(3):80-88,127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以贸易附加值来刻画出口品内含的新增价值,从而更本质地揭示一国出口的真实贸易利益。本文利用WIOD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从出口贸易内含国内附加值视角,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1)伴随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出口贸易内含的国内附加值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虽有下降趋势,但总量却呈稳步上升态势,且数量巨大可观,出口贸易的总量经济效应十分显著;(2)从分行业层面来看,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对贸易利益的贡献较大且呈上升趋势,表明出口贸易利益来源结构进而所反映出的产业结构有所优化;(3)服务出口对贸易利益的贡献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口所做贡献极其有限。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以此推动附加值贸易高速增长,进而实现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均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刚性结构”。第三产业对河北经济的渗透力较低。在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占最大比重,成为拉动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钢铁、建材等资金密集型产业产出比重较高,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出比重偏低,投入不足。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推动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是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区域分异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GPCA),基于地级行政单元数据分析了2001—2008年中国制造业产业空间分布演进趋势,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核心区率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向深加工化和技术密集化发展;北部沿海核心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滞后于东南沿海核心区;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处于从重化工化向加工化过渡的阶段;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主要集中于重点开发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文章进一步检验了制造业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转移对各地区环境污染的影响,发现制造业转入会加剧地区环境污染。不同类型的产业转移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同,日用消费品产业、农业资源型产业、重化工业的转入会显著加剧地区污染物排放,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耐用消费品产业的转入则会减缓本地污染排放的增加,但作用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87-2010年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相应年份的延长表,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全面测算并比较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联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联效应总体上趋于上升的态势,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远高于服务业,制造驱动经济发展在产业关联上具有显著的特征.但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要高于制造业,其对于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非常明显,而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则较小.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来看,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内生发展和溢出机制上都要优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尽管在研发、信息与商务服务上的溢出效应有了较大的进展,但金融、流通等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比较密切的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还相当低.因此优化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的产业关联机制,突破地方保护、贸易壁垒等制度性的障碍,完善制造与服务的生态系统建设是实现中国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量数据说明。中国FDI主要流向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这种流向特征一方面导致中国出口消费品的超额供给,另一方面又带动了对资本、技术等密集型产品的进口FDI需求的增长,使中国的贸易条件趋向恶化。要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外资流向的引导,从根本上增加外资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和服务业的比重,降低流向一般制造业的比重。  相似文献   

9.
新常态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攻坚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保障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关键.根据多年投入产出表,利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诱发系数等分析,发现我国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工业发展正在由原料和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金融业作用迅速提高;利用动态归因矩阵模型,分析发现2002-2007和2007-2012时期需求拉动增强型的产品部门,由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等第二产业逐渐转向商务租赁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同时,发现制造业生产效率不高、高技术产业发挥作用缓慢、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影响力低且不敏感、消费需求拉动不足且城乡新消费热点存在差异等问题.因此,按照“有效顺序”发展原则,提出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大力发展旅游业、引导居民消费转移等对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0.
于斌斌  金刚 《技术经济》2013,(12):53-62
以杭州都市经济圈为例,通过测算一系列衡量产业结构差异、地区专业化水平、产业竞争绩效的指标,证实了区域一体化对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杭州转移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信息都市型的少数产业;绍兴和嘉兴进一步推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并积极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从而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湖州积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更明显,从而使其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在杭州都市圈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1.
陈莞  谢富纪 《技术经济》2009,28(8):6-10
本文以大都市圈创新系统为背景,研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功能,旨在促进大都市圈区域创新活动的协同发展。本文在回顾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大都市圈创新体系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何服务于制造业企业,并结合上海大都市圈的实证数据,描述了中心城市上海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本研究指出,在大都市圈空间层级结构背景下,KIBS的不均衡分布带动了大都市圈各城市创新活动的梯度发展及服务业自身的快速发展,这促使原有的制造业升级,并成为大都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模式。最后,对相关研究的内容及方法做了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至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类型由传统型过渡到发展型.分析发现: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远低于1,存在大量“隐蔽失业”,二、三产业仍存在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为强劲,但发展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的吸纳潜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就业结构渐趋合理,但未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仍需较长时间.因此,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服务业水平,大规模创造新岗位、新市场,吸纳更多劳动力,以促进就业增长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以来,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省、市(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一方面,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优化;另一方面,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效应不断显现。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缓慢、区域产业结构差距较大、科技创新产出效益低等问题。展望今后,在"十二五"规划的合理引导下,服务业将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会逐步加快,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低碳产业将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城市内部产业空间演化及其动因机制对优化大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北京市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析大城市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演化特征,发现其分布集聚明显、受开发区政策影响较大、有适宜的人口分布区间,演化过程有较强的路径与地理依赖特征。使用动态面板GMM方法对产业演化动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多样化经济带来的雅各布斯外部性,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受专业化产生的马歇尔外部性影响更大;地租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均阻碍产业向城市中心集聚;地区创新能力和开发区政策对产业空间演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产业发展经验和趋势表明,随着现代分工的深化和加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协同发展的关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应积极促进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在大力发展生产者服务业的同时,使制造业领域中各类产业要素得到充分激活和最优配置,从而推进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6.
王磊  付奎  邓昌豫 《产经评论》2022,13(2):99-116
雾霾污染对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城市空间的合理集聚对促进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具有关键性作用。那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否具有减霾效应?基于2007-2018年我国281个地级市数据,运用GS2SLS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雾霾污染具有典型的空间传染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抑制城市雾霾污染。不同城市规模和集聚特征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霾效应呈现不同特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霾效应仅在大城市和特大及以上城市显著,多样化集聚的减霾效果大于专业化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减霾效果显著,而中低端集聚减霾效果并不显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促进城市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清洁化等路径实现减霾效应。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一是推动城市间污染协同治理,完善大中小城市一体化环境治理机制;二是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合理引导城市空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三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不同产业间协调共生;最后要因城施策,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产业关联与产业互动角度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互动机理模型。运用2003-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区位熵指标的测算拟合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的相关程度,然后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二者的互动效应。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很强的协同关系和互动关系,应充分运用二者的互动机理确立产业结构的转型战略,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发展,调整和优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在对1992-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各个时期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判别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对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增长进行结构分解,以探究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动因,并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分析,进而揭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同时对新兴的信息产业做了单独考察。文章还基于各种推动因素,多角度地考察了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1)在样本考察期,2002-2007年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期,其推动因素为重工业的技术进步,其中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贡献较大。(2)信息产业产出快速增长的推动因素是信息产业的出口扩张和技术进步。(3)机械工业对多数产业部门都有重要影响且随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大;服务业的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对多数产业部门的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的影响较大。因此,未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重点应是推进重工业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扶持机械工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同时,鼓励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出口和技术进步,促进服务业消费与投资增长与其他产业部门相应增长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经济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人类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史。包括:(1)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近代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史。就近代现代社会来说,本文将其归结为两个基本方面:第一、二、三产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的依次转变以及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主体地位的依次转变。(2)分4个时期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指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显示工业化中后期的特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现代化的特点。依据近代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现状,提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走势是: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和海洋产业。  相似文献   

20.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产业结构仍较落后。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三次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轻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重工业、制造业内部“三低一高”产业居多等问题。西部地区应转变片面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的观点,高度重视发展第二产业:要统一规划,加强区内的整体协调,要实现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并大力发展能源深加工行业。本文从研究制约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因素入手,寻找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生计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