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公允价值以其能够真实反映交易实质、及时提供相关价值信息的优势而在财务报告中被广泛应用,但其计量信息的可靠性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规范企业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14年1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以准则的形式进一步明确要求企业分层级计量和披露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研究公允价值分层计量在我国的应用情况,以此来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和合理运用至关重要.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对象,研究不同层级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信息风险之间存在的差距,同时分析信息环境对上述差距的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自由主义对会计的影响这一分析视角出发,金融自由化下的公允价值及按市值计价,未能如实反映金融证券化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由于割裂了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改进公允价值应用的建议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公允价值的改进路径,明确公允价值的应用导向,突出披露改进.因而,在金融危机后尤其要关注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恰当揭示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强化对收益及其蕴涵风险的披露,关注历史数据信息,以披露为导向改进公允价值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新会计准则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投资)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两个项目,采用增量信息含量法检验我国新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具有增量信息含量以及公允价值表内计量是否比表外披露更具信息含量。研究结果发现,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投资)的表外披露和表内计量,在现有的、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报表信息体系的基础,都具有较强的增量信息含量;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在其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则不具有增量信息含量;从表内计量与表外披露信息含量的比较看,公允价值作为表内计量的信息含量明显高于表外披露。  相似文献   

4.
试论公允价值会计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允价值会计风险是在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和披露过程中,不能适当体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据以准确作出相关决策的可能性,包括外部环境风险和内部风险。内部风险涉及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和制度规范中的固有缺陷和会计师的行为风险。公允价值会计风险的控制目标是减轻或消除公允价值在应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改善并提高企业公允价值会计风险控制的能力。公允价值会计风险可扩展到公允价值审计风险和公允价值财务分析风险。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在金融危机下,从企业经营、价格背离价值、资产计量、操纵利润、风险监管、金融产品创新、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等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会计信息扭曲的原因,认为应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其框架体系、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发展独立诚信的中介、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与风险披露、加强投资者风险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了公允价值自身的缺陷。公允价值本质上仅是一种公允价格,价格不是价值,价格波动频繁,尤其对于金融产品而言更是如此。所以,优化市场环境、构建以规则为导向的统一框架、建立完整和系统的估价程序、扩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引入风险披露、加强特定行业对其应用的监管才是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章松 《新经济》2015,(11):8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定义,规定了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要求,并改进了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本文从公允价值的含义、优势、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还不成熟的前提下,如何恰当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使其披露的信息达到预期有效性,如何选择披露信息的方式和内容,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文章就改进我国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展 《当代经济》2018,(7):78-79
现阶段,我国发布了公允价值法来准确地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价值,利用公允价值方法计量的企业比较少,这说明了公允价值法在投资性房地产行业还没有被广泛应用.本文章分析公允价值法的使用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国家要科学地减免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税负、规范房地产企业的信息披露、建设专业投资性房地产额评估机构,要使用综合素质高的会计员工并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监督和控制风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更增加了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处理的自由度。公允价值应用下盈余管理包括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关联交易等管理手段。防范我国上市公司滥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应采取强化信息披露和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加强公允价值计量内外部监控以及提高信息使用者的识别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宇  陈彦 《经济与管理》2011,25(5):55-61
随着中国国有银行的上市及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中的大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不仅孕育着巨大的机遇,而且也存在许多威胁金融安全的因素。因此,在坚持渐进式推广公允价值应用范围的前提下,必须充分考虑到公允价值的各种变量与不确定性,科学设计改革路径,使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最小化,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得到有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王颖  许成磊 《技术经济》2012,31(11):70-74
利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计算单指标的风险阈值,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企业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综合评价。利用所构建的企业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属17家国有企业的26个重点股权投资项目进行了项目风险预警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企业投资项目风险预警评价,能够有效整合投资项目的风险信息、发现主要风险问题并锁定风险来源,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风险管控方案,可为企业对投资项目实施连续风险预警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3.
操作风险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风险调整的业绩考核的基础,操作风险内生于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之中。操作风险产生于作业环节,要准确地度量操作风险必须从作业环节入手。经济资本占用实质上是一种成本,可以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路来构建基于作业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度量模型。该模型具有风险敏感性强,便于应用等优点,同时,也存在风险评估客观性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运用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法对109家样本集团公司管理信息化风险控制各程序的应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对影响风险控制程序应用程度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模型进行了假设检验,结果表明,样本集团公司在管理信息化风险发生后的事后应对上都有较好的具体措施与办法,但在具体如何识别、收集、评估、主动控制管理信息化风险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知识和专业化的方法。当前提高我国集团公司在管理信息化风险控制程序应用程度的关键在于执行和监督,IT监管部门是推动集团公司采用信息化角度规范的重要力量,管理信息化的风险控制不是孤立的,集团公司如果不重视一般风险控制,很难指望在管理信息化风险控制领域有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完善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年制收费仍是目前高校收费管理的主要方式,由于学分制收费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学分收费标准确定与实际的教学成本不相符,学分收费的标准不同制约了学生跨校选课。应实行弹性学制或主副修制,完善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利用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完善学分制收费管理。  相似文献   

16.
全面风险管理:必然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秀娟 《经济经纬》2006,(2):135-138
始于运用VaR方法度量金融市场风险的金融风险管理革命,目前已扩展至对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一个理想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去识别、度量和管理风险。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势在于:它有助于通过对冲风险以达到降低收益波动性的目的,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它有助于降低对冲的成本,因为它实际上是对净风险的对冲,而不是在单独的风险管理方法下的逐个对冲,这就使得风险的对冲成本下降了。  相似文献   

17.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越来越大,各类金融机构对汇率风险的重视程度也在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构建了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度量的SJC Copula模型,并以国内商业银行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下尾风险较为显著,而上尾相关系数则会因不同的汇率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监测,提高风险管理的战略地位,引进汇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以及调整银行的币种结构等。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第一层次和上层建筑,对企业管理控制和交易控制有效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公司治理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及信号阈值与可观测结果的对应关系。在企业流程再造中,应该充分重视公司治理控制对已有流程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已走过二十年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由于"信息化悖论"的影响,信息化创新将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动力源。信息化创新必然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存在着天然的促进作用。借助于全模型的检验方法,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创新活动和风险控制活动的数据收集,可以对信息化创新与风险控制能力提升之间的微观传导机制进行经验性的分析,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增强信息化创新的功能、进一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在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形成过程中,信息化应用创新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信息化技术创新与信息化管理创新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作用,有待深入地改进和拓展;同时,信用风险控制能力与操作风险控制能力的改进效果最为显著,综合风险控制能力的改进效果次之,而市场风险控制能力的改进效果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