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的报道题材.是反映新闻采访的对象。在新闻报道中,如果这个对象选的不准,将会事倍功半,即使采访时下的功夫再大,也很难写出好的新闻来。由此可见,在新闻采访中。能否准确选择报道题材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刘菲  范忠孝 《活力》2014,(16):54-54
作为记者,首先要学会采访。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第一阶段.是记者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会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也影响着采访的成败。可以说,记者的业务素质包含两大基本功:过硬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采访技巧。人们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许多优秀的新闻节目无一不体现着采访的重要性。因为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也因为采访事件的复杂多样,要想挖掘出好的新闻来。关键在记者的采访技巧。那么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做到哪些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呢?笔者认为下面几点比较关键。  相似文献   

3.
肖景陶  张旭雯 《活力》2009,(1):68-68
电视一向被认为是大众传播的宠儿,但同时.电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大众传播的局限性。因为大众传播一般都是单项传播,由于时空的阻隔,不但传播的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反馈,传播的针对性也不如人际传播强.尤其在感情交流和施行劝说方面也不像面对面的人际传播那样有效。也许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不断有体现人际传播特色的电视节目活跃荧屏.由于人际传播是人类最基本、最常见的的传播方式,因此,我们把电视传播的这种变化称为“回归”。  相似文献   

4.
张晓玲 《活力》2013,(10):53-53
据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假设其中只有10%的人掌握网络交流工具,那么至少有5千余万人可以成为媒体交流、采访、互动的对象。就如同随着的电话普及,电话采访成为当代新闻采访的重要方式之一一样,网络采访也将成为未来新闻采访中最为常见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张德华 《活力》2013,(4):128-128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敲门砖,任何采访,除了记者的现场感受,绝大多数的新闻素材和信息都需要从与被访者之间的问答中获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采访就是一门“问”的学问,就是通过提问.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想要的东西,了解事情的真相。因此,提问的技巧至关重要.会问的人能充分凋动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让他畅所欲言,说到点子上;  相似文献   

6.
刘振国 《活力》2013,(13):53-53
我们新闻采访报道离不开采访对象.因此。以人为本是新闻报道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采访中怎样从人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更多地挖掘和展现那些与人性相关的内容,彰显人性的光芒.弘扬人性中真实而伟大的一面,坚持人性化的采访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王尚奎 《活力》2010,(11):59-59
《新闻学简明辞典》对新闻线索是这样界定的.“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敏感的捕捉对象,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而《新闻学大辞典》则认为,“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也有人说:“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相似文献   

8.
于晗 《活力》2014,(6):131-131
采访活动是一种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提问来进行新闻采访的社会活动,它是记者职业生涯中一项最重要、最经常的业务活动。访问过程不仅仅是收集材料,同时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内心世界的心理交流过程,善于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是营造良好采访氛围的关键,而采访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采访效果。那么怎样在采访活动中营造融洽的“自己人氛围”,通过感情交流促进信息交流,使采访顺利进行呢?  相似文献   

9.
李婉婷 《活力》2011,(18):114-114
一、提问要符合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问题.会在不同的采访对象心理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为了使采访达到预期的效果,记者必须了解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而提问又必须符合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  相似文献   

10.
刘宝红 《活力》2011,(3):211-211
电视新闻同期声。是指电视新闻记者在拍摄人物讲话的同时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它包括现场效果同期声,即伴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同时发出的各种音响:以及现场采访同期声.也就是新闻现场中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刘文颖 《活力》2012,(8):132-132
批评性报道的采访难.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共同体会。被批评对象因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对新闻媒体的批评存有抵触情绪,不仅不愿意接受和配合采访,还设置重重障碍阻挠采访进行或发稿.更有甚者对记者采取威胁恐吓的手段,加以干涉和打击。  相似文献   

12.
周清石 《活力》2012,(8):171-171
身为一名记者,采访已经成为我们每天必做的功课。虽说一篇成功的采访稿件和采访对象密不可分,但是不得不允认,作为提问者,记者掌握着主动权。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有句名言:“没有不会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只有不会提问的记者。”可见,采访不是简单的任意提问,而是要讲究方法、讲究技巧的。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播报离不开信息的采集,也就是相应的新闻采访工作,对于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来说新闻采访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新闻采访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能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也注意技巧的运用.采访工作可以看做是与采访对象的一次交流,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盲然的采访,必定会提出要采访对象十分反感的话题,给采访对象留下不好的印象,在采访过程中交流也会处于尴尬局面,导致采访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信息量,所以新闻采访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我国目前新闻行业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的采访技巧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对相应的新闻行业从事人员有所帮助,经验上有所交流,增加新闻采访的质量,促进我国新闻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孟祥武 《活力》2013,(22):98-98
采访就要有采访的对象,即被采访人,采访的成功与否,与采访中是否把握好采访对象、被采访人是否进入状态直接相关。怎样使采访对象尽早进入状态,调动被采访人的积极性,让你希望知道的东西从“他(们)或是她(们)”的口中源源不断地说出来,而且说得对题、精彩、恰当,一直是新闻工作者们关注、谈论和交流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王爱军  陈俊菲 《活力》2012,(8):186-186
新闻采访不是“录音式”的有闻必录.它要求采访者要随时地从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和挖掘新闻.这就需要在采访过程中,设法深入进去.进行“深度采访”。记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联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是进行“深度采访”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6.
肖景辉  张昭 《活力》2004,(8):122-122
采访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各类采访中,批评报道的采访难度较大。这类采访中,被批评对象基本对记者都持排斥的态度,不会像成就报道那样配合记者。  相似文献   

17.
苏中宇 《活力》2014,(13):53-53
所谓报道题材,是指新闻采访的对象。在新闻报道中,如果这个对象选得不准,将会事倍功半,即使采访时下的工夫再大,也很难写出好的新闻来。由此可见,在新闻采访中,能否准确选择报道题材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准确选好报道题材呢?就要看它的新闻价值,假如采访时缺乏识别报道题材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就会出现有眼不识泰山的现象。把有价值的新闻漏掉了,或者含混不清地看到这个或那个报道题材有“新闻”。可是又判断不出它的价值大小来。因而.在选择报道题材时,往往会产生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8.
孟丽 《活力》2012,(16):126-126
对记者而言,在常规的新闻采访中,呆板的“你问我答”不如谈笑风生的“双向交流”。经验证明,访谈双方沿着同一线索顺序谈一件事情.处于被动地位的被采访对象才可能顺着采访者的思路,从容由这个问题自然过渡发展到下一个问题,主动向记者提供内容.进而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引导,将谈话不断深入的目的。按这样的方式获得素材之后,我通常是这样谋篇布局的。  相似文献   

19.
王丽敏 《活力》2011,(3):198-198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石。因此,没有成功的采访也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写作。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记者在采访中如果能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关系.就可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昀 《活力》2014,(13):46-46
隐性采访,也可称为秘密采访或者暗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近年来,隐性采访手段被新闻记者频繁运用。目前,在我国各种媒介平台上,隐性采访有过滥之嫌。有部分学者认为:只有在无法或不能公开采访,或者在正常采访无法实现预期采访目标的特定情况下,隐性采访才被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