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芳 《活力》2011,(1):93-93
一、新闻采访中“首因效应”的现实运用(一)内在因素新闻实践表明,记者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不仅显露着记者自身的个性特征、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知识底蕴等诸多主观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记者的老道或稚嫩。  相似文献   

2.
张国英 《活力》2013,(10):98-98
采写新闻报道,既要弄清事实真相,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必须依赖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要求深悉心理学以应对被采访者,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本文作者试对采访心理进行全面的阐述,旨在探油阻理学在新闻实践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孙一波 《活力》2010,(2):179-180
本文从新闻采访的决定因素。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和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提问的风格与技巧,三方面进行论述。把一个采访过程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就是准备采访时所必须准备的相关材料,还有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第二,在采访过程中,决定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比如,记者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记者的业务知识、道德修养知识含量等等。这些都是新闻采访中的决定问题。第三,就是采访时记者提问的技巧和风格。我认为,决定一次新闻采访是否成功。他不仅取决于一个新闻事件的选材,更重要的是一个新闻记者的本身素质。要求他在采访前作好充足的准备,采访时他的果断与机智,提问的技巧与风格,还有广博的知识。新于时世,闻于外物。要想报道一个新闻,首先当然是要有事情要报道,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有敏锐的嗅觉去机智的发掘。  相似文献   

4.
徐晓红 《活力》2012,(16):124-124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决定新闻写作的成败、新闻写作是第二次新闻采访。记者从事实搜集线索,确定采访路线,实施采访活动,到进行新闻写作的全过程,因此,形成事实-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发布传播完整新闻传播的流水线,在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上,先采访,后写作,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5.
张德华 《活力》2013,(4):128-128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敲门砖,任何采访,除了记者的现场感受,绝大多数的新闻素材和信息都需要从与被访者之间的问答中获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采访就是一门“问”的学问,就是通过提问.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想要的东西,了解事情的真相。因此,提问的技巧至关重要.会问的人能充分凋动采访对象的积极性,让他畅所欲言,说到点子上;  相似文献   

6.
邹慧颖 《活力》2014,(10):87-87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与采访对象进行良好交流?如何让采访的“场”更具能量?采访前和采访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在“家事新闻”采写的亲身体会,浅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朱姗姗  沈春花 《活力》2012,(21):100-100
作为现代传播媒介之一,电视以其特有的真实、形象、生动和声画并茂的传播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最快、最翔实、最具内涵的各类咨询,特别是各类新闻节目能迅速、及时、简要、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因而成为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窗口.电视新闻节目指的是电视屏幕上传播新闻信息,分析、解释和评论新闻事实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和,它由电视画面、文字语言、现场效果三部分组成,在电视新闻传播中,文字语言占有主体性构成地位.人们可以想象,一条没有画面语言的电视新闻可能某种程度上相应减少了报道的生动性、可视性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浅析新闻采访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丽 《活力》2011,(5):210-210
新闻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钥匙,是许许多多新闻记者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王爱军  陈俊菲 《活力》2012,(3):50-50
构思是在动笔和写作之前。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如确定什么主题,选取什么材料和怎样组织材料,从哪个角度、按什么顺序去写,等等。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了解事实真相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钥匙,是许许多多新闻记者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素材,写出具有影响力的文章,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周娟 《活力》2012,(16):120-120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在21世纪飞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凭借其时效快、形象直观、参与感强、影响面广的传播优势.已成为大众参与了解国家重大决策和社会生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第一环节,是新闻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活动也全方位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近几年来,新闻采访频频遭到拒绝,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矛盾冲突屡见不鲜。现在的媒体如何去看待这一现象,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采访对象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又是何种心态?时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随之转变,在种种复杂的社会因素面前,记者要正视受访者拒绝采访这一现象,在分析各种遭拒的原因及总结经验思索对策的同时,也要躬身自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力争做一名时刻站在时代前沿的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技巧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宁池 《活力》2012,(7):62-62
对新闻来说,好的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新闻采访技巧是新闻工作者需必备的基本素质。那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掌握采访技巧,写出一篇有价值、有一定影响的新闻作品呢?结合多年的采访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四部分工作。  相似文献   

14.
贾世平 《活力》2014,(10):108-108
通常把那些无法预知的、突然发生的事件称之为突发事件。新闻媒体之所以越来越重视重大灾害事件的采访报道,一是重大突发事件关系重大,二是突发事件往往受到各方关注;三是对重大灾害事件的报道能起到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与此同时,广播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出来。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突然的、无法预知的,并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危险性,这就给广播记者的采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播报离不开信息的采集,也就是相应的新闻采访工作,对于从事新闻行业的人员来说新闻采访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新闻采访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能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也注意技巧的运用.采访工作可以看做是与采访对象的一次交流,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盲然的采访,必定会提出要采访对象十分反感的话题,给采访对象留下不好的印象,在采访过程中交流也会处于尴尬局面,导致采访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信息量,所以新闻采访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我国目前新闻行业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的采访技巧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对相应的新闻行业从事人员有所帮助,经验上有所交流,增加新闻采访的质量,促进我国新闻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冰 《活力》2011,(9):62-62
一名记者的晶常工作,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采访”与“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前期工作,没有充分的采访是无法做出准确全面的报道的。而采访又离不开提问。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提问是采访成功的基础。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学会怎么样提问题。记者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是检验记者逻辑思维、判断事物、应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最好尺度。  相似文献   

17.
张素梅 《活力》2014,(9):49-49
作为一名记者,每天进行最多的活动是什么?采访!一个好的新闻节目内容从哪里来?还是采访!采访,一个新闻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础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新闻稿件的好坏,是否好看,都是从采访中得来。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刘念 《中外企业家》2009,(5X):193-193
付费采访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那么付费采访对我国的新闻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从付费采访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付费采访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付费采访要注意区分公共信息以及"付费采访"将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长期存在下去这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付费采访"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广播新闻采访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虽然隐性采访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新闻,然而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本文从广播新闻中的隐性采访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出发,对隐性采访需遵循的原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隐性采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振东  杨天娇 《活力》2012,(6):177-177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第一道工序,没有采访,就发现不了新闻线索,得不到第一手资料,新闻写作便无从着手,成了“无米之炊”。新闻采访需要加入想象力。新闻采访深入的过程,就是想象丰富的过程,没有想象力,新闻采访有时会半途而废,捕捉不到新闻的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